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注》针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x水沟x(一名人中)∶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素
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
日灸三壮。《明堂》日灸三壮,至二百壮。《下经》灸五壮。
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喜,中风口噤,
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鬼击,喘喝,目不可视,黄胆马黄,瘟疫,通身
黄,口 。灸不及针,艾炷小雀粪大。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愈。
x兑端x∶唇上端。《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
。炷如大麦。
x龈交x∶唇内齿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 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 赤痒
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黄胆,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r督脉pG…G70。bmpr
卷七
督任要穴(杨氏)
属性:x督脉x
r督脉pG…G71。bmpr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
,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
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x任脉x
r任脉pG…G71a。bmpr
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
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
,灸七壮,止七七壮。
卷七
奇经八脉歌(《医经国小》)
属性: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
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
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自足跟里,
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穴。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
之八脉,维击诸经乃顺常。
卷七
奇经八脉(《节要》)
属性: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
,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
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
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
督脉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为
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见前。
任脉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不生。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属阴脉之海。其为病也,苦
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见前。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
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为
病也,令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
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
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
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注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 横骨(大赫下)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
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五枢、维道,此带
带脉(季胁下一寸八分) 五枢(带脉下三寸) 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
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
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本于
仆参, 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
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与地仓及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手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 仆参(跟骨下) 附阳(外跟上)
居(章门下) 肩 (肩端) 巨骨(肩端)
俞(肩 后甲骨上廉) 地仓(口吻旁)
巨(鼻两旁) 承泣(目下七分)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
。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
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
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 于阳交,与手太阳及阳跷脉会于 俞,又与手少
阳会于 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
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日月;
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为病也,苦寒热。凡三十二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 俞(肩后胛上) 会(肩前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上) 阳白(眉上) 本神(曲差旁) 临泣(目上) 目窗(临泣后) 正营(目窗后)
承灵(正营后) 脑空(承灵后) 风池(脑空下) 日月(期门下) 风府 哑门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
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
脉会于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
喉下) 廉泉(结喉上)
卷七
十五络脉歌(《医经国小》)
属性: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
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
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
强,阴任之络为屏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卷七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属性: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余三络,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
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跷、阴跷二络,常考之无穴可指。且二
跷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尾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
正理,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
卷七
十五络脉(《节要》)
属性: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
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
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
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
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
;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
,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
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
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