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99-针灸大成-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 
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状。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 
刮至针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 
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 
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 
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摄者,用大指随经络上下切之 
,其气自得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摇者退也。以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摇振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 
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 
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 
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法,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 
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 
,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 
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 
一∶凡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急以别针补之,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内与热汤 
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 
即苏。若起针,坏人。 
二∶凡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 
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豆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 
便住痛。 
三∶凡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或用药涂之。 
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 
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 
裁之(此补泻一段,其杂病穴法一段,见三卷。十四经穴歌一段,见六、七卷。治病要穴一 
段,见七卷)!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 
,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 
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 
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人反此者, 
女属阴,男属阳,女人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卷四
四明高氏补泻
属性:《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 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 
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 
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 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三遍,刺三 
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 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 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拈针入腠 
理,令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 
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 
,勿闭其穴,命之曰泻。 
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患呼 
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 
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患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 
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患觉热否? 
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 
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患 
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患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 
令病患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患自觉和暖矣。 
x呼吸x 
《素问》注云∶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 
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 
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 
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 
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x神针八法x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 
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 
刃,是用针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进针之时,令病患咳嗽而针进 
,进针之三法也。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 
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患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 
,令病患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 
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 
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如病患晕针,用袖掩 
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 
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 
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卷四
三衢杨氏补泻
属性:(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一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 
荣卫也。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 
根据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 
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 
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凡下针,要病患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 
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 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 
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 
,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 
摄法应知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人要穷精。 
七针退者∶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 
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 
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 
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 
;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 
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 
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 
摇针三部六摇之,根据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 
拔针一法最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