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3-伤寒证治准绳-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又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可用 
大柴胡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属抵当汤 

卷一总例
伤寒杂病
属性:海藏王好古曰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然矣然犹未也吾谓治伤寒亦有方疗杂病亦有法方即法也岂有异哉要 
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逮夫国家取 
士分科为七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症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之 
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若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 
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法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 
x戴x 有伤寒杂病有伤寒正病伤寒杂病者难以正病治如病患证状不一有冷有热阴阳显在目前当就其中大节先治其余 
证则徐治然亦不可用独热独寒之剂又如呕渴烦热进小柴胡汤呕渴烦热止矣而下利不休以小柴胡汤为非则呕渴烦热不应 
止以为是则下利不应见吐利厥逆进姜附汤吐利厥逆止矣而热渴谵语昏不知人以姜附为非则吐利厥逆不应止以为是则热 
渴谵语不应见此亦伤寒杂病虽无前项冷热二证显然并见之迹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潜伏其间未即发见用药一偏此衰彼盛 
医者当于有可疑之处能反复体认无致举一废一则尽善矣 

卷一总例
类证杂论
属性:三阳证有合阳有纯阳三阴证有盛阴有纯阴合阳者经所谓合病者是也纯阳者经所谓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又曰 
凡发汗服汤药至有不肯汗者死谓阳热甚而阴气绝也故不能作汗二者俱是有阳而无阴故曰纯阳也三阴有盛阴者如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谓手足寒身体痛脉沉者寒盛于阴也纯阴者如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 
治谓无阳也有寒客三阴极而生热则传阳明凡邪国中三阴则寒故宜温药发汗及寒极变热则复宜寒药下之盖三阴三阳皆能 
自受邪不止自太阳经传也故经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如太阳入胃则不传阳明阳明入胃则不传少阳少阳入胃 
则不传三阴若三阴又有自受邪变热入胃者故经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此太阴之邪入阳明也又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邪入腑 
也经曰下利有谵语者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厥阴之邪入腑也三阴变热入腑者往往有之不可不察有一阳中寒者太阳十六证 
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挛急此邪中膀胱经虚寒也宜桂枝加附子汤则愈医以其证象于阳旦若反与桂枝汤欲 
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以伸其脚若胃气不和谵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观仲景此治其于坏病何有此先汗而后下之法也又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四逆汤利止里和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桂枝汤此先温而后汗之法也孙兆曰本是阳病热证为医吐下过多遂 
成阴病者却宜温之有本是阴病与温药过多致胃中热实或大便硬有狂言者亦宜下也 
论中有称太阳经病者太阴经病者有称伤寒者中风者有但称厥者下利者有但称病者凡称某经者盖以邪中其经故以经 
名之非特谓伤寒之候谓兼有杂病也凡云伤寒而不云经者故非杂病也谓六经俱有之证难以一经拘之中风之病亦然凡云下 
利及厥与夫称病患等名证者谓六经伤寒中风杂病等候俱有是证也叔和类证编入各经故其有所未当者如下利有谵语者有 
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叔和编入厥阴下利条内若以证言之正当属阳明也似此者非一致令后人拘于六经妄分寒热有乖圣道夫 
善治病者须要详辨太阳传经之邪各经直中之邪曾无汗吐下之证火逆水喷之证结胸发黄血谛痞利厥逆之证如中风伤寒杂 
病之候一切之疾不拘六经但分表里盖六经俱有表里二证但有表证即当汗之但有里证即宜下之或表里二证俱见则宜以攻 
里之药发汗分表里病证多少用之病在半里半表者和解之此传经之治也杂病寒证在表者辛温汗之寒中里者大热之剂救之 
亦不过明其表里而已岂有他哉 
大凡初服药时无是证服药后而生新证者故经曰若吐若汗若下后之证是也即坏病也当救何逆而治之若初服药有是证 
服药后只是原证如故不见新有证候者只是病未退仲景所谓服汤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须服之汗下同法清碧杜先生曰阳热 
病难疗阴寒病易治盖热者传经变态不一阴寒不传治之亦一定法耳仁安严先生云凡医他人治过伤寒须究前证曾服何药倘 
证交杂先以重者为主次论轻者假如传经之邪治有三法在皮肤者汗之在表里两间者和解之在里者下之此自外入内之治也 
至若虚体之人交接阴阳饮食不节则里虚中邪又非在表可汗之法必用大热之剂温散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 
失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方其里气不守而为邪中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故经言寒则伤荣荣者血也血寒则凝而不行致四肢血气不 
接而厥身体冷而恶风寒附子干姜适得其当若寒退而热毒内攻目中不了了下利清水腹满又有急下之法此论少阴经之治法 
也若寒退而手足厥其厥乍热乍凛腹中痛而小便不利又有四逆散之治法所谓少阴传变与太阳相同者此也 
大抵治伤寒必须审证施治有脉与证相合者则易于识别若脉证不相符却宜审的急缓治之但证书亦不可但凭脉亦不可 
务要脉证两得方为尽善上工治尤甚者为急故虽有但证书而不凭脉者有但凭脉而不证书者如经曰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 
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表邪可汗之脉法也如促脉为阳盛若下利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厥冷脉促为虚脱非灸非温 
不可此又非阳盛之脉法也如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法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 
沉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此又非脉沉在里之脉法也但不恶寒三字为主经虽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此定法也如谵语而恶 
寒必用桂枝先解之已而下之但以有表无里为辨耳此仲景但证书不凭脉之治法也 
如经所谓结胸证宜下之其脉浮者不可下此又非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证也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因 
与一升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不可更与承气也此又非汤入腹中转失气者乃可攻之之证也发热恶寒脉微弱尺中迟者俱不 
可汗此又非在表宜汗之证也此仲景凭脉不证书之治法也 
盖以脉而知病之浅深其证之必然者也圆机之士临病消息脉证既决又何难焉医之玄微其在斯乎 
凡经云某阳某阴病者却要辨认疑似之间商确得病证明白然后用药庶免差误经曰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 
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谓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其初未发热与无 
热而恶寒发于阴者相似有不同者头痛项强阴证无头痛故也若恶寒而蜷脉沉而紧者此发于阴也在阳者可发汗在阴者宜温 
里 
如少阴脉沉始得之反发热似乎太阳乃有不同者其热不翕翕然证无头疼 
少阴腹痛下利与太阴相似有不同者太阴不渴少阴则渴手足有温厥之殊 
温病与痉病皆与太阳相似有不同者痉脉沉细温病不恶风寒而渴 
伤寒与中 相似其不同者伤风不渴中 即渴伤寒与冬温相似其不同者伤寒脉浮紧冬温脉不浮 
时行传染伤寒相似其不同者时行传染脉不浮伤寒则脉浮 
太阳中湿与太阳伤寒相似有不同者湿脉沉而细也答曰脉虽相似而痉则不同痉则身不疼而湿则身疼也 
暑脉虚细又曰微弱又曰弦细芤迟诸如此者与痉脉湿脉颇相似虽然脉似而证不同暑则自汗而渴湿则不渴身疼痉则身 
不疼也 
太阳中风见寒脉用大青龙其证与太阳伤寒相似有不同者中风见寒脉有烦躁也麻黄证则无烦躁 
太阳伤寒见风脉用大 
青龙其证与中寒湿相似有不同者其脉浮缓寒湿则脉沉细微经云无少阴里证者盖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今脉证俱属太阳表经 
故云无少阴里证也 
小青龙证与小柴胡证相似有不同者小青龙无往来寒热胸胁满硬痛之证但有干呕发热而咳此则为表不解水停心下也 
虽有或为之证与小柴胡相似终无半表半里之证为异耳 

卷一总例
察色要略
属性:凡看伤寒必先察其色内经曰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声色符同然后可以知五脏之病也然肝色青其声呼肺色白其声哭心色 
赤其声笑脾色黄其声歌肾色黑其声呻也且夫四时之色相生则吉相克则凶有如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 
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此乃相生之色也若肝病之色青而白心病之色赤而黑脾病之色黄而青肺病之色白而赤肾病之色黑而黄 
此皆五行之相克为难治矣且以五脏之热色见于面者肝热则左颊先赤肺热则右颊先赤心热则颜先赤脾热则鼻先赤肾热则 
颐先赤也至于面黑者为阴寒面青为风寒青而黑主风主寒主痛黄而白为湿为热为气不调青而白为风为气滞为寒为痛也大 
抵黑气见于面多凶为病最重若黑气暗中明准头年寿亮而滋润者生黑而枯夭者死也此乃略举其要内经以五色微诊可以目 
察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故色不可不察也 
凡看伤寒必先察色然后切脉审证参合以决生死吉凶夫色有青黄赤白黑见于面部皮肤之上气有如乱丝乱发之状隐于 
皮里也盖五脏有五色六经有六色皆见于面以应五行相生者吉相克者凶滋荣者生枯夭者死自准头年寿命宫法令人中皆有 
气色其滋润而明亮者吉暗而枯燥者凶也又当分四时生克之理而通察之兹略具五色伤寒之要者列于下以便览焉 
青色属木主风主寒主痛乃足厥阴肝经之色也凡面青唇青者阴极也若舌卷囊缩者宜急温之如夹阴伤寒小腹痛则面青 
也内经曰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