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不擒二毛”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春秋初的晋楚城濮之战前,
晋文公向群下征求败楚良策。舅犯明确提出施用诡道:“战阵之间,不厌诈
伪,君其诈之而已矣”②。晋文公知道这是高明之策,却不敢明着采纳,又向
大臣季雍征求意见。季雍坚持仁义之兵,反对诈术,最后晋文公以舅犯之策
施诡诈手段,退避三舍,佯败诱敌,战胜了楚军。胜利后,晋文公为了维护
正统观念,违心地奖励季雍而不奖舅犯。
到春秋末期,孙武冲破禁锢,第一次在他的兵法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兵
以诈立”。孙武以后,诡道制胜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书于战国时
期的兵书《六韬·文韬·兵道》,对诡道就作了这样的论述:“外乱而内整,
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
伏其锐,土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汉书·艺文志》
提出:“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战争指导者们斗智
斗谋,各显神通:李牧偃兵不成骄匈奴,李广解鞍牧马却强敌,赵云巧设空
城赚曹操??极尽诡诈之能事。到唐代,太宗李世民更把诡道归纳上升为误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3 篇。
 ①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第492 页。
 ②  《韩非子·难一》。

敌术,他说:“朕观千章方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①。“多方以误之”原出自春秋后期伍员之口,这句话高度概括出诡道领域之广、种类之多、手法之活,深得诡道之要领。唐朝以后,兵家研究诡道蜂起,尤其是明朝,诡道兵书大增。《武备志》中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绝大部分记载的是历史上以诡道指导战争的内容。《草庐经略》、《百战奇略》等诡道专著,分门别类地详细研究、论述诡诈之法,使兵家诡道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诡道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暗渡陈仓、调虎离山、抛砖引玉、空城计等等,层出不穷。
(二)诡道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兵家都知道“兵不厌诈”,但作为军事谋略的一个规律(原
则),尚须很好探究。我们认为,诡道的核心就是论述虚实转化(互换)规律。虚与实也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对立的统一。虚与实的含义十
分广泛,包括军队的强弱、优劣、众寡、真伪、确实性与不确实性等等。按照刘伯承元帅的理解,战争的一切计谋和方法盖出于虚实变换的掌握和运用。施计用谋,实际上就是通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谋略手段来调动敌人,以便避实击虚,以我之实,击敌之虚,迫敌被功,我争主动。虚与实在战争实践中,因指挥员智力的强弱而变换,但它有变换的基本形式。如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而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转换千变万化,军事计谋也就万万千千。
领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自古以来,明智的将帅无不采用欺诈之术,
时时摆出与本意相背的行为动作,使对方摸不着头脑。正如《孙子·计篇》
告诉人们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快而劳
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些都
是古今中外军事家以谋取胜的重要秘诀。
诡道含有深刻的哲理。虚实转化(互换)表现为上面所说的:能和不能、
用和不用、近和远、佚和劳、亲和离、声东击西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都
是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的演变。战争规律是通过许多复杂的现象表现出来
的。毛泽东指出:“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
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①这是由于在战争这种对抗的活动中,双方都
进行保密、伪装、欺骗和隐蔽企图的缘故。
     战争情况的复杂性,常表现为本质和现象的矛盾。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现象又都从某个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因此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现象和本质有时可以表现不一致,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而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①。战争的指导者们正是利用现象和本质的这种矛盾性施展虚实互换,以假象掩盖本质,欺骗对方。正因为这样,克劳塞维茨才告诫战争指导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智力,
 ①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①  《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458 页。
 ①  《资本论》第3 卷第1069 页。

以便通过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辨明真相”②。
上面说的是诡道的哲理,下面再简说一下诡道中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战争中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激烈,利用心理活动实
施诡道,是兵家常用的方法。例如:诱之以利。追利求胜是一切参战者的共
同心理活动。利用这种心理活动实施诡道,诱之以利,敌人很容易上钩中计。
马陵之战孙膑减灶示弱、官渡之战曹操丢弃辎重、夷陵之战陆逊让出狭道??
都是适应对手的求胜求利心理施用利诱诡计获得成功的。
     慑之以威。这里主要指恐吓。人的行动无不受大脑支配,而大脑又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恐吓是一种刺激。当一种刺激突然出现并达到一定强度时,人的神经就会发生紊乱,造成心理失常。人们把恐吓引进了战争,目的在于使敌人失去常态,造成指挥失措,以致削弱战斗力,甚至逃跑或投降。古代战争中早就有虚张声势、夸耀实力等咸慑性诡道出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针对孙吴上层恐战心理,写了一封恐吓信,谎称已治水军80万众,方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身边群臣见信后,无不胆战心惊,以长史张昭为首的多数官员,主张投降曹操。
     制造错觉和不意。人在正常情况下可对外界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但在特殊情况下,由于错觉和不意,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和行动。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前夕,德国利用法国将领和士兵希望和平的侥幸心理,通过舆论发表一条消息:法国代表团即将赴德国友好访问,并签订停战协议,造成法、德之间无战事的假象。这条消息在法军前线将士中产生了同步效应。前线一派和平景象,官兵们思妻想子,约朋告友,打点行装准备回家。此时,德军突然发起“闪电攻击”,众官兵甚感“莫名其妙”,未等他们清醒过来,全线己开始崩溃。
(三)诡道的作用“以计代战一当万”。我国西晋名将杜预在攻吴袭击乐乡的一次水战中,仅出奇兵800,施疑
敌之计:广张旗帜,遍燃烽火,虚张声势。使吴军疑为“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①,迫降吴军万余人。晋军将土称赞社预菩施诡道,唱出“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由此可见,诡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以弱胜强的法则。
《兵经百言·法篇·张》说得好:“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
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张我威,夺彼气,出奇以胜,
是虚声而致实用也,处弱之善道也。”意思是说,通过炫耀武力来威慑敌人,
是千古不变的法则。不具备条件故意声称已经具备,还没有做的事情却故意
声称已经做完,力量不足却故意显示力量强大,或设置假情况迷惑敌人,这
就是借助诡道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士气,出奇制胜,使虚张声势收到实
效,这是处于弱势的军队战胜强敌的好办法。
     克劳塞维茨也曾指出:“当兵力很弱,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一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诡诈就成为最后的手段了。人们越是在绝望的处境中,就越想孤注一掷,而诡诈也就越能助长他们的胆量。在丢掉一切其他打算,不再考虑一切后果的精况下,胆量和诡诈可以相互促进,并使希
 ②  《战争论》第1 卷第1 篇第3 章。
 ①  《晋书·杜预传》。

望的微光集中于一点,成为一道也许还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①  
     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好方法毛泽东曾指出:“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上山,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种事情。”②这也就是《孙子》说的诡道。
     古往今来兵家无不重诡道历史告诉我们:城濮之战中晋军若没有退避三舍、扬尘设伏等诈计,赤壁之战中吴方若没有诈降、纵火等奇术,淝水之战中晋军若没有渡水决战的方略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对手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声东击西袭白马,丢弃辎重斩文丑都是通过诡道实现的。
毛泽东说过,“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
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就提
出“间接路线战略”,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的作战方式,强调用各种诡诈手段
出敌不意地奇袭和震撼敌人,以达到以谋制胜的目的。美国的军事论著者也
很重视诡道。他们写《军事战略》一书第二章专门引用中国《孙子》诡道。
二、诡道的运用
(一)隐真
     实施诡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隐真。孙子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①  这就是强调隐真,把我方真相隐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