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以打对打,以谈对谈,用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
     历来的反动势力对付革命人民,总是软硬两手兼施,一手是武力镇压,一手是政治欺骗;一手是刽子手的职能,一手是牧师的职能。因而进步势力和革命人民也必须学会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
     毛泽东的革命两手策略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奉行“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反动政策,把他的大批军队保存在大西南,龟缩在峨眉山上。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妄图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以维护和巩固其独裁统治。但由于蒋介石尚未作好发动反革命内战的全面准备,由于全国各阶层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所以,蒋介石在极其秘密地准备内战,在美国的帮助下加紧往华北和东北运兵的同时,打出和谈的旗号,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
     毛泽东非常清醒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完全洞察了蒋介石的阴谋,明确提出用革命的两手对付蒋介石反革命的两手,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核心是“针锋相对”。
     针对蒋介石加紧向东北运兵,以“接收”(当时东北处于苏联军事管制之下)之名行独占东北之实的图谋,毛泽东和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调2万干部、10万大军和100个架子团迅速进入东北,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扩大部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民主政权。这样,既可在军事上破坏蒋介石的进攻计划,又可在政治上造成同蒋介石谈判的基础。这是因为,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就曾扬言,东北不存在共产党和八路军,不存在内战,东北只是政府从苏军手中“接收”问题,不存在同共产党谈判问题。
     针对蒋介石集团所散布的所谓共产党“只要政权不要和平”的谎言和人民中存在的对蒋介石的幻想,毛泽东毅然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以实际行动表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和平诚意。蒋介石用和平谈判掩盖军事进攻,毛泽东则用和平谈判揭露其内战阴谋、配合军事自卫。在谈判期间,蒋介石派军队进攻山西上党地区的我军,妄图用军事打击要挟共产党在政治上作出让步,毛泽东则指示我军坚决打击进犯之敌,用军事上的胜利配合政治谈判。正是由于我军上党战役的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压力,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和平协定。这样,既为共产党赢得了人心,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又为我军的备战和我军在东北的展开、扩大争取了时间。
     中国共产党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和平谈判几乎贯穿了内战的全过程。继毛泽东同蒋介石的重庆和谈之后,又有周恩来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及同美国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之间的反复谈判。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宣称美国主张中国的内政与和平,应由中国国内各主要政党代表举行全国会议商定解决办法,并称美国政府认为“需要修改一党训政制度”,提出派马歇尔来华在国共两党之间进行调节。毛泽东、周恩来等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接受美国政府的调解,欢迎马歇尔使华,恢复同国民党之间的和平谈判。
     这次谈判的核心是军队问题,亦即国共双方的军队如何统一整编问题。蒋介石坚持要共产党交出军队才能考虑实行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周恩来则重申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即国家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前提。两党之间针锋相对。马歇尔为了缩短两党之间的距离,竟提出用西方国家那种军队不干预政党政治的办法,来解决军队统一整编问题。这种办法实际上是想劝说我们党交出军队,当然被周恩来所拒绝。蒋介石也不同意交出国民党的军队。
     应当说,毛泽东和周恩来非常清醒,在军队这个要害问题上,国共两党之间是不可能达成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毛泽东、周恩来所以同意就军队整编问题进行谈判,是为了配合军事自卫,开展政治攻势,用不损害革命人民基本刊益的妥协,去进一步揭露蒋介石力主内战的反动本质,为我党我军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结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作好政治上的准备。马歇尔对此十分明白。一次他对周恩来说:“周将军最近几个月来并不是为谈判而谈判,而是为宣传而谈判”,周恩来当即回道:“这句话有一半道理,但责任不在我,因为对方不愿解决问题嘛!所以,我们就告诉人民是他不愿意解决问题,用以教育人民”。周恩来这段话非常清楚他说明了和谈这一手的独特作用,说明了革命两手相辅方能相成的道理。正是通过周恩来同马歇尔之间的反复谈判,使我党我军掌握了牵制美国政府的一个特殊手段,利用美国的口头承诺和美蒋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面前和国际舆论上剥夺了美国立即援助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借口,推迟了内战爆发的时间,并且摸清了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企图,这对我党我军作好夺取人民革命胜利的准备工作是有益的。
     (二)军政兼施双管齐下,保证决战胜利
     大家知道,《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题目是《敦促社幸明等投降书》,是毛泽东为当时正在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淮海决战的我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写的一篇广播稿。文章指出,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幸明等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除了向人民解放军投降这唯一的一条生路以外,只能全军覆没,为行将彻底垮台、灭亡的蒋介石王朝作可怜的殉葬品。这是毛泽东为配合我军的强大的军事攻势而发动政治攻势的一篇代表作。
     以军事打击为后盾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把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保证决战胜利,是毛泽东统率我军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一个英明决策,是决战棋盘上致敌于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崩溃和彻底失败的很厉害的一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运用。
     下面让我们用辽沈决战中的长春战役,来说明毛泽东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
     1948年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统筹全国战局,决定把决诚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当时东北蒋军40多万分别龟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为在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全歼敌军、辽沈决战开始前,我10万大军即在长春外因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包围圈。
     当时长春守敌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所部新编第7军和曾泽生的第60军,人数亦为10万。
     敌军占领长春后,曾聘请国内外专家,参考世界各国防御工事资料。经过精心设计,在原伪满首都新京的某础上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构成了号称“坚冠全国,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蒋介石所以要郑洞国守住长春,一可牵制我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二可伺机驰援沈阳敌军,他们凭借的唯一优势是坚固的工事。我军如若硬攻,不仅要付出相当伤亡,而且极易震动锦州敌军向关内逃窜,从而破坏我军全歼敌军于东北境内的战略计划。于是我军对长春守敌施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相兼并用的方针。
     本来,困守孤城,历来为兵家所忌。更何况守敌10万兵马不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食。经过我军近5个月的包围、封锁,到1948年10月,长春守敌已处于粮尽援绝、内外交困的境地,不仅士兵叫苦连天,士气沮丧,削弱了战斗力,就连守敌的高级将官也是瞻念前景不寒而栗。这样就为我军发动政治攻势,进行政治瓦解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长春守敌60军军长曾泽生是一位有抗日战绩的将领,又非蒋介石嫡系。自从4t越船运到东北“剿共”以来。他目睹了蒋介石统治集团内部的嫡庶之分和尔虞我诈,备尝蒋介石的冷遇和歧视,对蒋介石怀有不满情绪。但象他这样一个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要从国民党的阵线中站到人民一边来,又并非易事,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是很难实现的。针对曾泽生思想苦闷、犹豫不决的心态,我围城部队首长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晓以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人民革命之大义,明确指出,死守长春只能城破被歼,向沈阳突围必被歼于途中,只有反蒋起义才有光明前途。我军的政治攻心促进了曾泽生的觉悟。在我军攻克锦州、整个东北敌军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曾泽生毅然率部反蒋起义。曾泽生的行动一下子打乱了郑洞国突围的计划,使郑洞国处于守不成又跑不掉的悲惨境地。郑洞国心乱如麻,手足无措。此时,周恩来亲笔致信郑洞国,劝他弃暗投明,走曾泽生将军的道路,与人民解放军共襄义举。但郑洞国毕竟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他既不想为蒋介石送命,又不想落个背叛蒋介石的名声。于是,在我军攻进长春后,郑洞国及其所属只好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降。至此,长春守敌10万全部瓦解,长春这座现代化城市回到人民手中。
     上述例子生动说明,正义之师对反动势力军政两手并用比一手独施,效果要大得多,胜利要快得多。特别是在反动势力发生政治、军事的双重危机、其内部矛盾加剧、未日来临的情况下,人民革命力量的军政两手井施的攻势,会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先战而后屈人之兵”的辉煌成果,从而加速敌人的彻底失败和正义战争的胜利进程。
     总之,军政两手相辅,才能相成。战争既是敌我双方军事上的搏斗,又是政治上的较量,既有军事强弱之争,又有政治优劣之分。军事打击是战争的基本手段,是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势的前提和后盾,军事压力不大,军事打击不力,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势就难以发生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