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德间谍战-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面前!我急忙转身询问内政部上校说:“请问,我好象知道他们是沙特季案中的
主要人犯。”
    “不错,是他们。”
    “不是判死刑了吗?人们都以为他们已枪毙了。”
    上校停了一停,答道:“你明白,毙人不值什么,可是他们有本领,可以使用,
所以把他们带来,对他们说:“你们脚底下有巨大的矿藏。
    除了顿巴斯,卡拉冈达理应成为苏联第二号产煤区。生产由你们领导。反正二
者必居其一,搞好了,保全性命。搞不好……”内政部的那家伙接着说,“一判决,
他们就来了。
    他们生活自由。家里人也都来了。”
    我们听了这话,奇怪得瞠目结舌。假如十一个工程师的确犯了被控的罪名,那
便死有余辜。跟这样的人讨价还价,简直不可思议。有一个当时在场的人指点给我
们说:“这些工程师,说实话,也不见得拥护现政权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们负责经
管的顿巴斯矿区多灾多难,生产松缓。坑道遭了水淹。当然是自然灾害。也许有人
想搞点破坏,也许起了点作用,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就此大吹大擂,形成大狱,向
全国人民,为生产落后作辩解。我们呢,我们本来毫不担心,我们确信这些人有能
力领导本地区的开采工作。”
    工程师以“暗害破坏”罪判了死刑,却又把苏联第二号矿区交给他们开发。老
富农变成矿工,成批死于伤寒,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和大学生,
一下子发现,大学里讲的理论和社会现实,两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意料不到的鸿沟。
    1930年,发生另一次大党案,名叫“工业党”案件。主犯是拉木青。罪名是勾
结法国情报组织,在俄罗斯复辟资本主义。罪犯判了死刑。过了五年,他出狱担任
莫斯科一所重要科学研究院的院长,而且荣获列宁勋章,在1948年寿终正寝。
    这些事情都是我亲眼所见,一件一件开始动摇我美妙的信念。我带着初出茅庐
的梦想,来到苏联。年纪轻,热烈信仰共产主义,一心只想为改造世界出一分气力。
尽管我也知道——因为我在斗争实践中有些体会——有些热情,直接接触到了现实,
是不可避免地会起变化的。
    有造化的人,才能事过以后,从容分析,从容对证,直到理解。我现在已经有
了这样优越的地位,因为高龄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有了正当的发言权,因为我是共
产主义战士,从少年时期开始,便把一生献给了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时,我们
一天一天地跟着局势发展,并不意识到不可避免的内在联系。当然,我的革命意识
是受到冲击的。但是,我在斗争中投身很深,再没有意思改变自己的抉择,只好归
咎人的天生弱点,以及环境的作用。
    就在这个时期,我才看到了“列宁遗嘱”·。这是打字机打的,在大学里私下
传阅。读了这个文件,我简直如梦方醒。列宁写道:“斯大林非常粗暴。在我们共
产党人彼此接触中,这个缺点还可以容忍。可是登上总书记的岗位,这个缺点便没
法容忍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考虑,有没有可能撇开斯大林,不让他占据这个岗
位。”
    相反,列宁却强调了托洛斯基的一些卓越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缺点。苏联
政权保存了列宁的遗体和著作,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有点不忠实。托洛斯基贬斥流
放,而斯大林却掌握了政权。
    我越想越狐疑,激动,只好细读党史,重读后几年的苏联报纸,想搞清楚一些
问题。我当时发现,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从1929年开始的。那一年,他正五十岁,
就在那一年,报纸上才出现“天才”呀,“伟大领袖”
    呀,“列宁的继承人”呀,“一贯正确的导师’呀,等等头衔。
    无限度地引用这些头衔,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写文章的人,都是原来
反对派的头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皮达科夫,都争先恐后地歌颂斯
大林,想他忘掉他们曾经胆敢反对过他。1929年,党内已经没有派别。反对派已经
失败,头头们重新占了负责岗位。布哈林当了《消息报》总编辑拉狄克当了《真理
报》的主要编辑和斯大林的外事顾问。         列宁生前,党内的政治生活一向活跃。开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中央会议,党
员很坦率,想什么说什么。民主交锋,往往相当激烈,却给党以活力和团结。自从
斯大林掌握了国家机器,连老布尔什维克也不敢反对上面的决定,连议论也不敢议
论。有人心怀惨痛,金人缄口。有人则退出积极的政治生活。更严重的是,好些党
员,心里并不赞成,却公刀:拥护斯大林的立场。这种极为可悲的两面派作风,加
速了党内“士气的丧失”。
    党员不得不作出抉择:自己的责任呢?甚至是自己的安危呢?还是革命的品德?
二者不可得兼。许多人闭口无言,打躬作揖,明哲保身。对时事发表意见,成了英
雄壮举。只有对心腹知己才敢讲心里话,还不一定!对旁人,只有背诵《真理报》
上的官样文章,照本宣科。
    从1930年起,党的领导班子里面,已经只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无论在什么问题
上,永远毫无保留地拥护斯大林的主张。尽管有些问题,本来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应该征求不同的意见,大家也是噤若寒蝉。例外是十分难得的,极少数几位老同志,
不愿意瞧着列宁的党蜕化为教门,居然鼓起勇气表示不同意,比如罗米那泽,卢那
查尔斯基……
    罗米那泽在1935年自杀。他跟尔卓尼基泽一样,都是斯大林的老朋友。后者是
在1937年自杀的,因为内政部特工搜查了他的办公室。他打电话给斯大林提出抗议,
斯大林咆哮说;“他们有权这么办!他们完全有权这么办!在你家跟在别人家一样!”
    直到1930年,卢那查尔斯基老为被判罪的知识分子开脱。在军队里,雅季尔将
军,于1929年,曾毫不犹豫地开脱一批军官,因为他们无辜遭到内政部逮捕。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一下警察机器,这是可能的。我曾经有过切身的经验。
    1934年11月,有一天,我的妻子被传到内政部去作证。第二天,轮到我去。主
持审讯的一位上校告诉我说,我们在巴勒斯坦认识的卡涅夫斯基被捕了。他是一位
出色的活动家,勇敢,忠诚,哪儿艰苦便上哪。英国人囚了他几趟。他在牢狱里表
现得很坚强。1930年,他被押上一条俄国船。
    上校对我们说:“卡涅夫斯基有私通英国情报组织的嫌疑。”
    我回答说:“请你听我说,咱们不宜低估对手。当然罗,英国特工想招罗特务,
但若招个象卡涅夫斯基那样的人,那非丢脸不可,因为这人根本不是搞特工的料。”
    上校说:“但是,我曾要求两位巴共前领导作证。一位不认识卡涅夫斯基。另
外一位则称什么都有可能。”
    过了几个月,我们两口子接到通知,说有人来大学前厅找我们。我们下楼一瞧,
原来就是卡涅夫斯基。他满眼含泪,来向我们道谢。他刚出狱,说是所有的证人,
都对他落井下石。多亏我们俩的证词,救了他的性命。可叹,我们那样的证词,在
随后的年月里,完全不再可能了。
    1937年,我听说我的朋友斯特罗姆被捕。他本来在塔斯社工作。我以为这是出
于误会,便申请为他作证。要一层层见到领导审讯的一位上校,真比登天还难。我
不得不去找一位军事情报的政工负责人:出面过问。这人以为我发了疯,竟然想去
为一个犯人作辩护。这简直是无知。
    那位审案子的上校,不知道我找他干什么,对我很客气,请我喝咖啡,抽香烟,
最后才说:“司志,你来为斯特罗姆的案子作证吗?”
    “完全对。”
    “那末,我听你说。”
    “我只不过是来说,斯特罗姆是无辜的。”
    上校手里的笔掉下来,笑容变成冷笑,满脸狐疑,象块木板。
    “你来就是为了谈这个吗?”
    “不错,就是为了谈这个。我从小认识斯特罗姆。我知道他不是敌人,当然应
该来说明这一点。”
    上校瞧了我好一会儿,对我说:“直率地讲,十月革命发生了危机。只要逮捕
一百人,其中有一个敌人,就有理由逮捕其余九十九个。这是拯救革命的代价。”
    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该政权采取镇压政策的逻辑。
    我回答说:“我瞧不出来,十月革命发生了什么危机。
    我很吃惊,贵部成立已经二十年,竟然还不会分清敌友。”   
     第七章 恐惧
    崇拜斯大林……不会犯错误,绝对不犯错误。
    他是神圣,任何人不会比之更为有理。
    提异议是大逆不道。谁不拥护,便是反对。谁不那么深信不疑,就给他灌输,
填塞。至于那些离经叛道的异端分子,那根本不配宽恕,只能与天下共弃之。
    列宁一去世,以人名作地名,即便风行起来:列宁格勒呀,斯大林格勒呀,季
诺维也夫斯克呀,甚至有托洛斯克……电车停车场,也有光荣的称号,叫做市哈林。
正如庙会游行,为首是耶稣,后面跟着十字架上的宗徒、圣徒,苏联举行正式集会,
为首是斯大林的画像,后面跟着首长们的画像。若要恰切地把等级搞清楚,那只消
在大会上观察政治局委员入场的先后次序。
    1934年3 月,党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没有采取任何决议。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代表们用举手的方式,通过一项议案:“用斯大林同志发言中提出的方针任务,来
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党完全由总书记一人控制。可任何事情,有一利必
有一弊。这种绝对的权力,专制的权力,已经开始显得暴虐的权力,经过十年扎根,
使一部分党代表感到担心。
    中央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