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
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
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
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
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
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
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
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
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
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
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
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
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正)复高邵麟书四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三)复刘瞻明书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
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续)净土指要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
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
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三)复康寄遥书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
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三)答幻修学人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
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
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
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
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莲花,则自可顿愈矣。
(续)复沈弥生书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
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时,不可
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
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
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
久必受病。
(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释云: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
所见之佛身小。亦可云:大心念,则所见之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则便可见
佛胜妙应身或报身耳。
(续)复念西师书

◎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世每有小感而大应
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三)药师如来功德经序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
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
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
也。
(续)复念佛居士书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
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
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致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
健人,亦不可常如此。
(续)复念西师书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当
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
宗绝无此事。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古人云:见面不如闻名。即来,与座下说
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十馀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
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三)复明性师书

◎如来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具缚凡
夫,绝不闻见;如瞽齆者,当午过旃檀林,了不知有檀香日光也。倘生正信心,
常念佛号,以如来万德洪名,冥熏加被,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可随己分量,
或得三昧而稍闻见,或证无生而大闻见,迄至以佛庄严而为庄严矣。监院妙真大
师,冀蒞此者,同染佛香,同蒙佛光,祈题此四字,并以跋告来哲。
(三)灵岩山寺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
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
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
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
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衒,
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
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
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
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
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
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须知学道
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
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正)复何慧昭书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
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
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
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
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
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
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
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即不
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三)大云月刊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正)复周智茂书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
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
向。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
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
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
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
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正)与徐福贤书

◎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
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
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
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三)复章道生书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
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
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
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
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
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