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了别境能变的起灭分位
在谈到了别境能变(前六识)的起灭分位时,《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在俱不俱转门中,虽然统指第三能变识而言,实际上讲的只是前面五个识。这里则唯就第六识意的起灭予以说明。
前五识的生起,必须有或九或八或七的依缘,具备的缘较多,缘不具备就有中断。而第六意识的生起,只具备根、境、作意、根本依、种子依的五种依缘就可以了,它需要的依缘比较少,容易具备,经常生起现起。但是,它在五种情况下不能生起,这就是“五无心位” 。什么是五无心位呢?
(1)、 生于无想天,外道修行生于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在这个期间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2)、 入无想定: 外道修行入无想定是,由于定力摄持的原因,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3)、 灭尽定,修这种定的人,由于定力摄持的原因,前六识不能生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也不能生起现行。
(4)、 睡眠,在深度熟睡而没有作梦的情况下,心极暗劣,所以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5)、 闷绝,俗称昏迷,医学上谓 “无意识状态”,这是由于大惊怖、大剌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因此看来,闷绝并非死亡,而是第六识不能生起现行。
四、结 束 语
在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智士们都在共同关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宇宙人生差别现象生起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重要问题,在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纭。
古希腊的泰勒斯以“水”为不变的本体,它能生万物'219';德漠克里特以“原子”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不生不灭,由原子构成万物;'220'印度顺世外道则以“四大极微”是实,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221'这是以物质为世界根本的“唯物论”。
西洋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单子为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由单子有贵贱不同,分别形成上帝、人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及植物'222';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以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被人的心灵所感知的,在心灵外没有独立存在物质;'223'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在最初阶段,作为纯粹思惟、纯粹概念存在,然后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起自己的认识对象,后来又扬弃自然界,回复到自身,作为精神、思维而存在;'224'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表象”以为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225'这是以精神为世界根本的“唯心论”。
印度婆罗门教以为由“大梵天”等创造一切,主宰一切。'226'这是以神为世界根本的“唯神论”。
柏拉图以“理念”为客观永恒的真实世界,由此派生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幻影、摹仿、分有;'227'老子的“道”以为道无形无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一生万物。'228'这是以理体为世界根本的“唯理论”。
但在唯识学看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识所变出来的,这是所变;能变是八种识,而这八种识又分为三能变,就是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能变。这三能变有时类别为二,就是前七识为转识,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所生起的根本,所以叫做本识;而前七识是由第八识摄藏的种子所转变现行生起的,所以叫做转识。由此可知,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不论是内外界的现象,不论是精神物质,无—不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有的根源,为宇宙的总体。
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理论,可以说对于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阐述的最为明了,最为透彻。尤其唯识学建立的八个识对人生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宇宙世界,分析的淋漓尽致,深刻彻底。唯识学的理论,可以说—切从阿赖耶识出发的,假若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就无所谓唯识学的成立。唯识学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依此识体开展之缘起的宇宙万有,这宇宙万有的根源,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皆不离此阿赖耶识所现。
能变的八种识,本来都可以叫做能变的,为什么现在说阿赖耶识变现呢?这八种识都能变现,这确是不错的,但这是约果能变而说,并不是约因能变而说。所谓果能变者,即诸心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果法以后又由八种识的自体分,变现出能缘的见分与所缘的相分,所以当彼诸识在缘境时,无不是缘彼识中所变现出来的境相,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
任何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没有种子的熏习,八个心识的变现,就没有他自身无始以来的生命流转;当然,也就没有人类世界的千差万别的延续,更没有世间到出世间过度的津梁。众生流浪在生死的漫漫长途,是因为种子的熏习,才使得人们流转后世的“业”,在识的变现下具有了存在形式。
唯识学的思想,在整个佛教理论思想体系中,是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也是一门最有高度、深度、广度的学说。它充满逻辑性、理论性的思想,在整个佛教理论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三能变的思想就是唯识百花园里一束夺目的奇葩,它不仅有理论思想,蕴涵了生命的哲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宇宙万有的生起的原由,回答了千百年来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
由于本人根浅智薄,对唯识学的认识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只能在前人的认识上作了一些浅显的论述罢了,要说在进一步认识的话,还有待于今后继续学习和探讨了。但愿此文能引发见闻者的菩提心,启迪内心的智慧,明了宇宙真相,在现实生活上求下化,自他俱利;也借此机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感谢师长们的法乳深恩。我会继续不断的去努力,直到生命的究尽。
参考文献:
1、护法等造论,唐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卷。
2、唐窥基大师撰:《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第43卷。
3、唐窥基大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第43卷。
4、唐智周大师撰:《成唯识论演秘》,《大正藏》第43卷。
5、明普泰大师撰:《八识规矩补注》,《大正藏》第45卷。
6、元魏菩提留支三藏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卷。
7、弥勒菩萨述,无著记:《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4卷。
8、唐窥基大师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大正藏》第43卷。
9、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卷。
10、义净大师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藏》第54卷。
11、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卷。
12、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卷。
13、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大乘广五蕴论 》,《大正藏》第31卷。
14、唐玄奘法师译:《解深密经》,《大正藏》第16卷。
15、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
16、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
17、玄奘法师述,辩机编集:《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卷。
18、于凌波著:《唯识三十颂讲记》,台湾,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1998年2月初版。
19、印顺法师著:《印度佛学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4月版。
20、印顺法师著:《妙云集》上编之六《摄大乘论讲记》;中编之三《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年12月版。
21、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22、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年2月版。
23、黄忏华著:《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会,1988年10月版。
24、黄忏华著:《中国佛教史》,台湾,新文出版社1983年1月版。
2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版。
2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四,《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卷五,《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山东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28、《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2月版。
29、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0、《太虚大师全书》第1418册,《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印行。
31、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册,《唯识学概论》;96册,《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24册,《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29册,《唯识典籍研究》;25册,《唯识思想论籍》;92册,《印度佛教概述印度佛教史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1月版。
32、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33、罗竹风主编:《宗教通史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34、方广锠著:《印度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印,1978年8月版。
3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6、(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文哲学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
37、演培法师著:《谛观全集》论释四《成唯识论讲记》;论释二《八识规矩颂讲记》;杂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