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 看习定的入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依清净定得四利益:论中颂曰: 

出离、并爱乐、正住、有堪能,此障惑皆除,定者心清净。 

  依清净定,能得四种殊胜利益:①出离诸恶。论中世亲依《去尘经》说:“佛告苾刍,若人欲求内心净时有惑障现前不能除灭,欲断除者,先于不善业道,勿造大过,息罪恶见,而求出家,希求出离。”'48'又习定心净者,已除沉、掉等诸盖缠,自能不为烦恼驱使而造恶业,所以称为“出离诸恶”。②爱乐善法。世亲云:“若处中烦恼,欲瞋害意,起恶寻思,障胜爱乐,能除此障,说爱乐言。”“爱乐”者:爱乐善法、圣道及菩提涅槃。③能正安住。世亲云:“若有微细眷属寻思、世间寻思、不死寻思,障其正住,对治此故,说正住言。”远离沉、掉,安住上舍,住无所住,名为正住。此由远离不正等世间一切寻思而得。④作有堪能。世亲云:“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即非堪任之性。若能除此,显有堪任,能除于惑,说堪能言。”“堪能”者:于无功用任运转中,具足通慧,有大堪能,成办一切诸应所作。此四利益,为修定者所得。 

  如上所说是为第五门“依四静虑恒修三相”义。 


六、依所修定 得殊胜果
  依于教法,如理修定,自然能得世间上界定地胜果及出世间三乘定果。论中颂曰: 

于此定门中,所说正修习,俗定皆明了,亦知出世定。 

  在此习定诸门中,依前所说,正勤修习,自然能够明了通达世间诸定,亦能明了通达出世诸定。世间诸定者:谓色无色界的四禅八定。此有二种:①根本定,又称十二门定(禅):谓色界四定、无色界四定及四无量定。若厌离欲界之散乱者,即修色界四定;厌离色法缠缚者,即修无色界四空定;厌离贫穷而欣求大福报者,即修四无量定。②根本净定:若逢诸佛出世,闻听大法,即能依之而发无漏智,故称净定。总此根本定、根本净定,故名世间俗定之果。出世诸定者:此有二乘见四谛理所得的诸定,及大乘见诸法平等实相而入现观登地所得的诸定。 

  又定在六波罗蜜多中称为静虑,《瑜伽师地论》说菩萨静虑有十三种,理应属于此处所说出世诸定的范畴,也应如实了知。如该论卷第四十三云:“云何菩萨一切种静虑?谓此静虑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者善静虑,二者无记变化静虑,三者奢摩他品静虑,四者毗钵舍那品静虑,五者于自他利正审思维静虑,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者义缘静虑,三者止相缘静虑,四者举相缘静虑,五者舍相缘静虑,六者现法乐住静虑,七者能饶益他静虑。如是十三种名为菩萨一切种静虑。”'49'此十三种包括了出世间大乘所有一切静虑(定)。 

  再者,依《瑜伽》说学人为了成就四法而修诸定,也可以说修此诸定能够成就四法。一、为得现法乐住,二、为得殊胜智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尽诸有漏。如该论卷第十二中云:“复次,云何修定为得现法乐住?谓于四种现法乐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圆满清净鲜白诸根本地所有修定,为显修习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说初静虑前方便道。云何修定为得智见?谓诸苾刍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如经广说,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如胜天经,是名为智。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为修习诸无碍解。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50'此中四法,前三在世间,属有漏;后一为出世间,通无漏。何以故?现法乐住,即四静虑乐,故《瑜伽论》中又称“四种现法乐住”;殊胜智见是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见的境界(非是《深密》“止观智见”门中的智义);分别慧是见道前于四谛等法审谛观察的智慧,相当于《成唯识论》所说的“思现观”等慧,不属无分别慧所摄,故有“分别”二字。所以说前三在世间属有漏,就是根据上说诸义成立的。最后“为尽诸有漏”者,乃指圣位三乘所修能尽苦道、能得涅槃之定,故说此为出世间,是无漏义。又此四法中,前三是世间果,后一是出世间果;世间果中五乘皆通,出世果中惟通具有菩提种姓的大小二乘。总此四法,故说名为修定所得的世出世间之果。 


结 语
  问:一般所说的修定,都应先调身,次调息,后调心,结跏趺坐,端严不动。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九云:“重垒两足,左右交盘,正观境界,名结跏坐。”'51'为何《习定论》讲说修定,只有调心制心的法义与方法,而无有“重垒两足,左右交盘,结跏趺坐”的修定仪式? 

  答:修定有二:一是正修其定,二是顺修其定。正修其定者,重在调心制心,此为修定之根本。而《习定论》就是调心制心的,属正修其定。顺修其定者,重在调身、调息,结跏趺坐。所以《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九中说:“复次,结跏趺坐,顺修定故。”'52'又顺修其定者,多在行道者的初位;正修其定者,通初中后三位。 

  其实真修定者不应仅从两腿交盘、结跏趺坐的外表形式上着眼,而应转变认识、通达法义,将心始终保持在清净无染、不住中边的无住而住上。《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53'真正无所住的清净心,是定慧等持的无相禅,也是佛菩萨所修大乘出世间的上上定。《六祖坛经》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54'此中的“外离相即禅”,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内不乱即定”,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者”,是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不取法相和不取非法相的“外息诸缘”;“如如不动”者,是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一心禅寂的“内心无喘”。学人果能如是修行,自能入道解脱。 

  因为解脱是在学人内心清净、定慧等持的当下获得的,而内心清净、定慧等持则必来源于对法义的通达及善巧掌握行道的次第及方法,而决不是拘身枯坐可以达到的,所以《六祖坛经·序品》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55'什么是见性呢?同经〈般若品〉中云:“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56'见性即见道,也就是见诸法之实性。何谓实性?惠能在〈护法品〉中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57'正因为惠能明白了正修其定才能解脱,而不在坐上的道理,所以〈顿渐品〉及〈护法品〉中才有“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58'以及“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同时在〈护法品〉中从薛简与惠能的一段对话中,更可看出六祖在禅定的修持上是特别重视内心的见地的。如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以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59'这也可以说是惠能禅学的一大特色。 

  若溯其根源,惠能的禅学是来自于《金刚经》的。《金刚经》中虽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60',但经中也只有教发菩提心者,以度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而又无我等四相降伏其心,以及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至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来观理修行成就佛道,而并未谈到由静坐入定,由定生慧。所以有人说惠能谈论禅定,多是受印度无著《金刚经七句义释论》的影响,教人习定多由散心而入'61',不专在坐上。所谓由散心而入者,必须是:一发菩提心,二集积福慧资粮,三亲近善知识,四以如来圣教为所缘境,五远离增减、中边不住,六不失正念、恒守坚持。而《习定论》中导引习定者的入门方便就恰与由散心而入定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也与《佛说法律三昧经》中“晓了禅本,无舍无取”的“菩萨禅”相同。写到这里,笔者最后引一首圣言偈语,愿与各位同道共勉,并藉作全文的结束语。《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云:“若于此法门,如理正思维,净信离分别,成就最胜定。”'62' 

  注释及参考资料: 

  '29' 《瑜伽师地论》卷21 , 《大正藏》卷30,384页上栏。 

  '30'《瑜伽师地论》卷25,《大正藏》卷30,417页中栏。 

  '31'《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正藏》卷31,776页中栏。 

  '32'《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1087页—1088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33'《成唯识论》卷7,《大正藏》卷31,35页下栏—36上栏。 

  '3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53,《大正藏》卷27,269页下栏。 

  '35'《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36'《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37'《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38'《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39'《瑜伽师地论》卷38,《大正藏》卷30,504页上栏。 

  '40'《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41'《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