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摄阿毗达摩义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显现神通  为了显现神通的人,从色界第五禅──为神通的足处(基础)的第五禅出定之后,想念了(在显现神通时候的)决定等而遍作修习,适当地以色等为所缘而证(神通)安止(注15) 。所谓神通(是什么?即如下颂):


     神变与天耳,以及他心智,
        宿住随念智,天眼成五种。

    至此说境的差别及奢摩他业处法竟。


          二、观的业处

     其次,在毗钵舍那(观)业处中,当知(一)摄七种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二)三相:即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三)三随观:即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四)十观智:即思惟智、生灭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脱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随顺智。(五)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六)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1。七种清净  云何(戒清净等)(注16)?即(一)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及资具依止戒的四遍净戒。(三)以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现状)、足处(近因或直接因)而把握(理解)名色,名为见清净。(四)把握彼等名色之缘,名为度疑清净。(五)(在度疑清净)以后,(瑜伽者)于前面所述的有缘的及有过去等差别的三界诸行(名色),简括以蕴等的理法,以聚(而思惟它们的三相),即以灭尽之义为无常,以怖畏之义为苦,以不实之义为无我。或以(时分的三)世,以一期相续、以刹那(灭)、由思惟智而思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其次由生灭智以缘及刹那而(数数)随观于彼等(诸行)的生灭。(如是有如下颂所说的十种观的染生起:)

     光明喜轻安,胜解与策励,
        乐智及现起、舍欲成十种(注17)。

     由于能够把握(理解)光明等(十种)观的染是障碍,(而知此为)道、(此为)非道之相的区别,名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脱离了(观的染)障碍的(瑜伽者),继续观三相而行道,如是他获得从生灭(随观)智至随顺(智)的九种观智(注18) ,名为行道智见清净。(七)如是行道(的瑜伽)者,(他的)观己成熟,(知道)“现起要生起(道的)安止定了”,便断有分,生起意门转向心之后,缘于无常等任何的一相,便转起二三(刹那)名为遍作、近行、随顺的观心。这(末后的一)个到达顶点的(观),名为随顺(观)、行舍(观)及至出起观。此后便转起(一刹那)以涅槃为所缘的种姓心,超越凡夫的(种)姓而成圣者的(种)姓。此后无间而生起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及修道谛的(圣)道(心),入安止路。从此转起二三(刹那)的果心之后,随堕入有分。于是再断有分,(次第)转起诸观察智(注19)。

     智者善观察:道果与涅槃,
        或者亦观察:断烦恼残余(注20)。
        如是应渐次,修习六清净,
        而得四种道,名智见清净。

    这是关于清净的区别。


    2。三解脱门  此中,由无我随观脱离坚固的我执,故名空随观解脱门。由无常随观离颠倒相(注21),故名无相随观(解脱门)。由苦随观脱离渴爱的愿望,故名无愿随观(解脱门)(注22)。
    (这三种导至解脱的观,以任何一种都能获得道心。)是故此道由于观的程序不同而得三种名称:(一)若从至出起观(注23)而观无我(所得的道),名为空解脱道;(二)若从观无常(所得的道),名为无相解脱(道);(三)若从观苦(所得的道),名为无愿解脱道。如是果(心),依据在道的路线,由于道的程序不同(亦得空、无相、无愿三种名称)。在(证)果定的路线中,只是在上面所述的方法的那些观,生起各自之果,但由于观(共同的)自性,故使在(道的路线及果定的路线的)一切处而同得(道、果的)一切三种名称。

    这是关于解脱的差别。


    3。出世间的四种人  修须陀洹道已断除见、疑及断恶趣行(不生恶趣)者,(在世间)最多(再受)七番(生死),名为须陀洹(预流)。修斯陀含道已,而使贪、嗔、痴更薄弱者,名为斯陀含(一来);(他仅)一番来此世间(生死)。修阿那含道已,断除残余的欲贪与嗔恚者,名为阿那含(不还);他是不复还来于此(世间)。修阿罗汉道已,舍断(一切)残余的烦恼者,名阿罗汉;(他是)漏尽者及出世间的最上应供者(注24)。

    这是关于人的差别。


    4。灭定  此等果定,一切人都能得其随(于道的)各自之果。灭定则唯阿那含与阿罗汉可得入定(注25)。此(灭定)中,即次第的入初禅等的大(上二界)定及出定,并在其处观各处的诸行之法(无常、苦、无我),直至无所有处。从此(无所有处出定)之后,(首先)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注26),然后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那里经过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后,便断绝他的心相续(而成无心),是名入灭定。在出定之时,如果他是阿那含,便转起一回阿那含果心,若是阿罗汉,则转起一回阿罗汉果心,便堕入有分,此后则转起观察智。

    这是关于定的差别。


    若于佛教中,欲求行道乐,
        应修此最上,止观二修习。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第九竟。
                ──摄阿毗达摩义论毕。──


    [注  释]

  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0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2 页以下)

  2。 见《清净道论》第四、第五品。

  3。 见《清净道论》第六品。

  4。 见《清净道论》第七、第八品。

  5。 见《清净道论》第九品。

  6。 见《清净道论》第十一品。

  7。 见《清净道论》第十品。

  8。 这里的“行”是性格的意思。

  9。 参考 Visuddhi…magga 101 页及107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 162~163 页、169 页以下)

  10。 在三种修习中,遍作修习──是初学者预行的禅定,为安止定的准备工作。近行修习──是到达安止定以前的一个欲界速行心,因为近于安止,故名近行定,约等于北传的近分定。安止修习──是属于色、无色界的速行心,约等于北传的根本定。参考 Visuddhi…magga 137~138页。(华宇版,上册216~217页)

  1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1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3 页以下)

  12。 曼陀罗( Ma两ala)是圆相的意思。“地曼陀罗”即以地作成的圆相,为地遍业处修习的对象。参考 Visuddhi…magga 123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96 页以下)

  13。 关于五自在的解释,见 Visuddhi…magga 154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234~235页)

  14。 关于四无色定,详见《清净道论》第十,说无色品。


  15。 显现神通的过程是这样的:瑜伽行者从任何业处证得色界第五禅的时候,他便出定,预作了为现某种神通所必要的各种想念之后,于是再入定而现神通。

    这里,在他作各种想念以前所得的禅,名为足处(基础)第五禅或为神通基础的第五禅;在显现神通时候的禅名为神通禅。
    参考《清净道论》第十二种变品及第十三神通品;《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


  16。 在《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以下详论七种清净。若以七种清净各别而说:则戒清净见《清净道论》第一品,心清净见第三至第十一品,见清净见第十八品,度疑清净见第十九品,道非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品,行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一品,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二品。

  17。 十种观的染,参考 Visuddhi…magga 633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31 页以下)

  18。 从生灭智至随观智的九种观智,见《清净道论》第二十一品,即Visuddhi…magga 639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41 页以下)

  19。 关于观的说明,见Visuddhi…magga 672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91页以下)


  20。 关于智者的观察,参考 Visuddhi…magga 676 页。(华宇版,下册396 页)

    四果的圣人共有五种观察法:一、观察道,二、观察果,三、观察已断的烦恼,四、观察残余的烦恼,五、观察涅槃。阿罗汉则无观察残余的烦恼。然而有学者对于观察已断的烦恼及残余的烦恼两种,也是或有或无的。


  21。 颠倒有三种:一、想颠倒,二、心颠倒,三、见颠倒。

  22。 关于三解脱门,参考 Visuddhi…magga 657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65 页以下)

  23。 至出起观,参考Visuddhi…magga 661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70页以下)

  24。 这些关于圣者的区别,参考 Visuddhi…magga 709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48 页以下)

  25。 关于灭定,参考 Visuddhi…magga 702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39页以下)

  26。 欲入灭定者,首先要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共有四种:一、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二、僧伽的期待,三、师(佛)召,四、寿限。对于这四种应该预作之事的详细解释,参考 Visuddhi…magga606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295 页以下)


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论师的《摄阿毗达摩义论》,是南传巴利佛教中一部最精拔的作品,字数不多,译为汉文大约有五万五千字光景,文简义丰,生动地叙述了各种重要的法相,有系统地介绍了全部论藏的哲学理论,是研究整个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