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去做,不要以烦恼做事。假如我们是一位学生,则应以明辨是非的态度做事,若从事其它任何职业,也应随着觉智辨别是非尽力把事做好,而且以觉智的能力,心平气和地完成每一件事。假如以欲望为出发点,那由始而终,不可否认的必定是一直处在烦躁热恼中。反之,假如是以智慧做事,那由始至终都不会烦躁热恼,成果必然不同。


  在求学、工作或有着妻儿财产的人们,若能运用智慧去做事,就不会像那些依着欲望做事的人那么烦躁热恼;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理智处理事情,时时刻刻都觉知:万物只是无常、苦、无我,不值得拿取、成为。但是当我们还不能断除、抛舍那存有的烦恼,还会继续陷入,那就必须运用圆满的智慧去处理,我们的行动就不会再陷入烦恼中,“睁开眼睛”而不是盲目地以“我”、“我所”去做事,即是以觉智做事,如此则由始至终都不会有苦了,也不会对万物有着“拿取、成为”的执着,能随着社会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及其它等来守护任何事,仍然可明辨是非,理智地去做事。举个例子说:虽然我们有田地财产,也不必以欲望的感觉去执取那些事物,使自己陷于心情沉重中,时时燃烧着心。社会风俗或法律制度将会维护这块地,它还是在我们的主权之下。我们若以烦恼去防范,而产生忧悲苦恼,虽然如此,它依然会消失不见,甚至有人来争夺霸占它。如果只以理智去防范守护着,不以那嗔心的习气去对抗,不让这嗔火使我们急躁热恼,这样还依然可以依着社会风俗习惯或法律制度的权力来防范守护,因此不必有苦,还能照样守护着它。如果它真的失去了,就算有那爱惜的欲望,也是帮不上忙的,因为万物本来就是这样的,无时无刻都在无常的变动中,那又何需去烦躁苦恼呢?无论你如何防守,时间一到它就无常地变化,任谁也帮不了,因此对于所拥有的东西,攀缘是没有什么利益的。这即是安住于无常、苦、无我的实践方法。


  甚至“成为”也是一样的,我不必执着成为这个或成为那个。因为说实在的,“成为”是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它只是纯粹带来痛苦而已。这里有直接而又简单的对治方法,那就是内观,去审察观照直到看出什么都不值得“成为”或者“成为”什么都是不快乐的。你们各位应该提起一个疑情-“到底有那些‘成为’是值得快乐的?”以便每天都可以省思回光反照。比如:做父母亲的孩子,快乐吗?做孩子的母亲快乐吗?那些已有子孙、上了年纪的人将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成为他父亲也不值得快乐,因为要负起那需执行的责任;成为他的丈夫快乐吗?成为他人的妻子快乐吗?成为占人便宜者,欺诈他人者、吃亏者、胜利着、失败者快乐吗?如此等等;又甚至成为畜牲、人类、树木、石头、泥土快乐吗?再推及天神、梵神等高级众生快乐吗?假如你们有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知识,这种“不值得快乐”的感觉将显现于每一个角落,每一件事物,每一种拿取,每一种成为,每一种负担中;我们将不自觉地忍耐着“做”、忍耐着“成为”、忍耐着“拿取”、忍耐着“有”,这些全都是不值得快乐的。为什么我们要奉献此身心迷糊地“拿取”、“成为”并且献身于烦恼中做事呢?我们应该有正确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感觉,然后安住于智觉去处理事务,就能置身于只有少许的苦或没有苦的情况之下。



  ● 阿罗汉──超越善恶境界


  另外,我们必须使与我们同住在这个世界的朋友,甚至最亲近的父母、妻儿,都能像我们一样有正确的知识,了解万物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此在家中、社会、国家,甚至在世界上,彼此间就永不互相妨碍,大家都不在烦恼中迷迷糊糊地去执着对方或事物;而是生活在理智的人生中,时时刻刻都清楚照见没有什么可被执取为“我”和“我所有”。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如此的感觉“万物原本就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应该在迷糊中,一味的贪爱着万物。接触万物时,应该运用智慧来克制,那将只有少许的苦或完全没有苦了,“人生”就在安全的情况之下了。这种以智慧来生活,有着正见跟随佛教直到终点的人,才值得称为正信的佛教徒,虽然不曾出家、读过佛书、受持戒律、发愿,但他们还是具足戒与法的人,是真正进入佛宝、法宝、僧宝中的彿教徒。他们的心识状态和佛法僧状态是统一、融为一体的,即是清净、光明、寂静。原因是不迷执任何东西为值得“拿取”、“成为”,他们依据正确的方法来观照无常、苦、无我直到生起那不值得“拿取”、“成为”的感觉,由此而成为一位正直又圆满的佛教徒。


  所有那最卑鄙的恶事,都是在烦恼欲望的想要“拿取”、“成为”的驱使力下而产生的,甚至那轻微的恶,也都是由欲望烦恼的想要“拿取”的驱使力而生起的;就算是所有的善法,也都是由那细微、高层次的烦恼欲望而去“拿取”、“成为”的,这是属于善法的层次。甚至是最善的法,也是由于那最细微的烦恼欲望所驱使的,虽然已不是恶法,但是还不能说脱离一切的痛苦。因此那些彻底脱离苦的人-阿罗汉,才能彻底没有烦恼欲望的行动,说行善也不对,说造恶也不对,而只做那些超越善恶的事情。当心识能超越善恶的控制而自由自在,便再也没有苦恼了!这是因为他已看清万物的真相是无常、苦、无我的,对一切事物已没有那想要“拿取”、想要“成为”的欲望,这些前面已有述说过了。


  我已指出佛教早就存有这样的行持轨道,无论你们各位能不能奉行,这佛教的行持轨道已不能再变更了。无论各位是否有这个意愿去修持,但脱离苦的轨道早已这样存在了。若现在还没有这个意愿,不久的将来,当因缘俱足时,就必定会发出这个意愿,原因是当彻底抛弃恶法,增长善法时,心还是被那细微层次的烦恼所控制,而闷闷不乐,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熄灭,除了精进的学习,研究那超越习气烦恼的层法,才可以彻底脱离所有的苦,即是必须要超越那欲望中对善法或恶法的“拿取”、“成为”。至于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现在暂时把它搁下,日后再来讲解。


  总而言之,佛教就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最究竟的明了“什么是什么”即是了解万物无常、苦、无我,那将会在心里产生这种不贪爱什么的感觉!不想要“拥有”什么!不想要“成为”什么!这样在接触任何事物时,如果有“拿取”、“成为”的情形,便能以念念分明的觉智处理,而不是以烦恼欲望的驱使力去处理。因此就没有苦或只有少量的苦。即是洞察无常、苦、无我的成果,这时就能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值得把生命献出去,不必为了“拿取”、“成为”而沦为它的奴隶。希望各位能依照着今天所讲的,把佛法的精华归纳起来。   

第三章 四执取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应有四种执取: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前天已讲解过:佛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以及了解万物“什么是什么”的真相,也讲解到一切事物原来是无常、苦、无我,是没有自我的。为了更能方便了解其内容,我们必须指出一切事物皆不值得以欲望习性去执着,因为这种行动就是苦,或说它是产生苦的方法。佛教只立下一个重点,即解决内心的苦,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比起一般的道德更为高尚、深入。


  为了能更了解苦,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次第来做个比较,看出苦是有层次的分别,那最后的一层就必须依靠醒觉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灭它。为了更容易指出苦,我们拿疾病当作比喻,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为三种类:即是“身病”,也就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身体的疾病。稍微严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心病”,在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有什么比心病更为严重?假如能明白这个题目是非常好的。现在依据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个有关疾病的名词,我们以前已将它归入精神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么名词好。身体方面的疾病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为 MENTAL DISEASE,最后的一种疾病称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事实上,SPIRITUAL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实际上它是由于被烦恼欲望燃烧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个遭受到烦恼欲望所折磨的意识,但是这一种疾病出现在意识或精神中,纯粹符合于精神意识这名词,比心理的疾病更难解。因为MENTAL 和 PHYSICAL 较有关系,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则更为深奥,虽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还有无明欲望和执取存在的话,那也还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病。无明就是不知晓,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觉,执取就是内心紧握不放。这些都是使我们陷入精神病患的因缘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为严重。


  心理和精神这些名词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别对文字太过于执取不放。希望能真正的掌握着它所生起的种种表现状态。如果身体有病到普通医院去治疗;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专科“心理”医院寻求协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那就必须直接到“佛陀医院”治疗。如果我们已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病,那我们将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质,可以解决精神疾病的问题,但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