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心仍有执着,仍会不断沉迷于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着的爱恨贪嗔。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爱恨中,深陷于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后,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不再执着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着。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么是什么”,使众生明了“什么是什么”才是最究意的,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着于善而直到沉迷、攀缘着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限于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后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后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着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于世间的范围内是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着它而奉行,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着,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么是什么”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 注意观照自己的苦,来学习实践佛教的本质


  在接近尾声之际,所要讲的要点是:“宗教”这个名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请各位好好的观察思考。“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悟些什么呢?其实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才这么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么是什么”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后,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各位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固且确定地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进,这必须以明了“什么是什么”做为基础,也就是真正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一般世间的“知识”,也不是那一知半解错误的“知识”-使自己迷失在不好的却误以为是好的,或迷失于会生起苦,却误以为不会生起苦的事物中。这两句话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己能逐渐明了“苦”的真相,如此才是正确符合佛教的本质。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若每天只顾埋首于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为什么像我们这一群,偶尔也会有明觉的心念,但却没有能力去观察出“什么是什么”的真理?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后,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么?所生起的“苦”正停留在内心煎熬着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是从那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带来的苦受,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着经典来学习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只是沉迷在经典中读死书的方法,以为这样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虽然在经藏中充满着“法”的解释,这个东西是怎样的,那个东西又是如何的,听了之后也不过像鹦鹉学话一般,只是记住罢了,但却无法进入万事万物的真相,只有在观照着身心的真理中,才能进入“苦、烦恼、大自然及所接触之事物”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质。


  那些不曾听过或看过三藏经典的人,却曾微细地去审察、观照每一次所生起的“苦”和正在燃烧着内心的“苦”,比起那些打开书研读三藏经典,但只是将它记住和明白的人,更能直接正确而又清楚地学习着经典。我们试着想想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着经藏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存留于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什么是什么”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着苦,有着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我们还不认识那正在形成的自己,那主宰着生命的自己,或者被称为“自己”的“我们”。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着“感受”和“思考”,正处于欲望中,有意地随着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不必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只要一开始我们就能明了“什么是什么”,就能正确地去实行,那时,我们就立刻成为佛陀或证果的圣者。同时,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是那么圆满无缺,能最正确又直接的明了“什么是什么”后,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果、涅槃的境界。   
 
第二章 三法印



一切事物皆在“无常、苦、无我”的状态之下。
佛教所有教诲的目的,就在指出这三种性质。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前篇已经述说过,道德和宗教有着不同的界限,我们应该好好地将这个题目划分清楚,以免出现任何冲突或混淆。在此重申一次:道德是属于社会、世间的基本修行原则,为的是熄灭世间不同程度的苦和不安,让人们生活在和平安乐中。至于宗教的任务则更为超越,能熄灭并拔除各式各样的忧悲苦恼,这是超越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烦恼;譬如自己内心的纷乱,从生、老、病、死及至细微的烦恼所生起的苦,那不是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而属于宗教性质的范围,是宗教的责任。它能够直接协助我们拔除种种的苦,因此说它们在不同的界限范围内。虽然我们把道德纳入宗教的一部份,但只是被划定于某一个范围内,它的任务也只是这一些罢了,远不如宗教范围所包含的广阔。


  总而言之,道德比不上佛教或其它宗教之戒律和法所共有的原则来的完善,戒条的五个共同原则是:


  (一)不要存心以身、口侵犯残害别人 (不论用那一种方式生活都应如此),相反的要有慈悲心、仁爱心,不要互相鄙视,而应团结合作;不应执持己见,应有感恩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都难免会生、老、病、死,所有的人和动物相互之间,都有着不能避免的亲切与恩惠。


  (二)不要偷盗、争夺。在社会或人群中,不论在人前人后,都不要占人便宜,应该以合法的方式谋生。对于学问和善业,人们都必须互相帮忙、尊重,乐于助人,精进地为前途而求上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