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在这世界上不可能有这么超越的人。“疑”可包括一切疑,对法能熄灭苦的疑、对善业的疑、对风俗、文化、习惯的疑,甚至对自己正实践的知识、理论都存疑。


  “疑”的主因是无明或不知晓,无明一起就产生欲望烦恼,然后欲望烦恼时常牵动心识,久而久之习已成性,趣向低劣。犹如鱼儿已习惯住在水中,对于陆地一点常识也没有,当谈到陆地时,它就不相信,即使相信也只是一知半解,常在“疑”中。人们浮沉在这尘世或情欲中,已成习惯,正如那水中的鱼儿,对那超越情欲或出世;是怎么回事将不能理解,即使能理解的部份仍存着疑。如果我们用教育惯用的语言就是“低劣的感觉,已成为习性了”,至于那高超的感觉刚建立起来时,与低劣感之间的争执也是疑。若心力不足,低劣的感受将会战胜,我们必须要理解这疑和对善业的疑,这些受到错误的指导逐日增加的疑和与生俱来的疑,是怎样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呢?尤其是我们自己,更要清楚认识它,否则就看不出它的祸患,也没有能力厌离它。若要舍弃就必须要观照,直到看清这掺杂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疑”的祸害,直到能不再执着善业、公平、正确等。越能审察看清,就越能逐渐厌离。而能轻易的舍弃这把众生系缚着的烦恼。


  现在进入第三个细微的结,巴利文称为“行持戒律和生活条规时抱着不正确的目标”。在四执取的讲题里已多次的提到这错误的行持“戒禁取结”(Silabata…praramasa)。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曾经将错误见的行持认为是最正确、最完善的。所误解六处大部份都与宗教教理的行持有关,但也包含了宗教以外的事物:以错误的见解,执取的行持,如对于各种各样的巫术特异的行为还有迷信,不必怀疑,这肯定是戒禁取结。如虽然是依据宗教典籍去做,但却误认能获得神奇怪异的神通,能受到保护,这就是戒禁取结。如受持戒条或行持各种生活条规,是为了熄灭烦恼,但他却相反的想产生神奇力量,而成为一个灵验者,能有各种特殊神奇力以断除烦恼等,执取这种行持即是戒禁取结。又如在奉行圆满的增上学,但有错误的危机和无道理的执取,认为可获得无比神力,这肯定是戒禁取结。


  那空有高深知识的人,也有很多抱着这种态度。若依据经文,“戒禁取结”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如外道们睡在荆棘上、学习牛、狗的行为,就可熄灭烦恼,若是按照这样狭窄的方式,那一般人都没有戒禁取结了,因为一般人都没有牛狗的行为。尽管有佛陀的教诲,但由于错误的见解而执着为神异、灵验之修行,还都是戒禁取结。但如仔细的审察,将会发现仍有很多人做着误解和无道理的修行。比丘们甚至认为持戒可以升天、成天神等,这不但是戒禁取结,而且将会污染了梵行。,因为佛教的戒条都是以熄灭身心的粗糙烦恼为目标,成为修定和观慧的根基,怎会是为了要升或成为天神呢?因此当比丘们为了上天而严持戒律,那戒就污染不清净了。这就是由错误的见解而执取的修行,为一种染着执取。


  我们可看出以颠倒妄想去奉行佛教的布施、持戒、修定,一定是“戒禁取结”,更不必提那外道或巫术的行持了。但愿各位能明白,即使你是佛教徒,只要有无明欲望的支配,错误的期望获得灵验的魔力,就将犯“戒禁取结”。甚至民间平时祭拜鬼神,也认为鬼神也能享用得到,而做这种善法拜祭仪式。若佛教徒以这种见解和感觉供养佛、菩萨,那真是百分之百的戒禁取;可以这么说,一般的佛教徒都是在迷信和无因果道理中行持这传统仪式,而被愚痴、迷信,被疯狂的行为所污染了,此为第三个烦恼。我们清楚看到导致这烦恼的原因是胆怯和恐惧,人们本来就喜欢怪诞的事物,由于社会错误的教导和训练,所以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这种状况,但它是个敏感且富讽刺性的问题,在此不能给予太过详尽的解说。各位运用这准则去思考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当能在明白和认识戒禁取之后,再尽力的抛开,放下它。


  若能真正而又绝对的熄灭前三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即可称为第一阶段的圣界-“须陀洹”(Sotapanna), 若已绝对的熄灭这三结,别把它当芝麻小事。因为严格一点说,还没有熄灭这三结的人,即是野蛮人,有良好教育的人,就不应有三结,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存在这种现象,可见方向已经错误了。佛陀称舍去三种烦恼的人为第一阶段的圣人。如果还不能熄灭这三种烦恼的话,他还是一位愚痴的迷者,可以说他的眼睛还被浓厚的麈垢所遮掩着,他的慧眼被这浓厚的污秽覆盖着。当人们把这三种烦恼舍弃后,心识必将逐渐超越世间的系缚,因为这三结把心和世间系缚着,是愚痴覆盖着众生的心,系缚着世间,一旦能解开这三结,也就是已解开第三种遮蔽的烦恼,在一定的程度上已脱离世间,可说是第一个阶段的圣果,意为“已进入涅槃流”。



  ● “斯陀含”─进一步地减轻贪、嗔、痴


  第二阶段的圣者是“出世境地”,他已解开三结而又有能力把贪嗔痴削弱,把心识提升一层,对于欲界的束缚攀缘已很微弱了,他最多只来回攀缘欲界一次罢了!这就是成为“斯陀含” (Skidagami)的主因,先了解须陀洹才容易了解斯陀含。须陀译为主流,是什么主流?答案是涅槃的主流。须陀洹只是一位“进入主流”的人,但仍未真正到达涅槃,而是朝向涅槃,它有如倾泻入海的流水必定会转向涅槃的道路。当一个人的心识已进入主流,肯定会到达涅槃,但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到达。斯陀含则更加靠近涅槃的阶段,对世间只遗留下少许的依依不舍,只回转世间一次罢了!因为已解开这三个结,虽不曾彻底的将贪嗔痴熄灭,但已更削弱其力量了。



  ● “阿那含”─再将“欲爱”与“嗔”两结断除


  接着第三阶段的圣者称为“阿那含”(Anagmi), 除了断除那基本的三结,还要断灭第四和第五的结。第四结为“欲爱结”,第五为“嗔结”;欲爱即是喜爱染着于情欲的心。初果、二果圣人虽已断灭了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但满意贪爱情欲的心还遗留着,就是还没有能力完全的洗净情欲的贪爱,一旦到达第三的阿那含,肯定已完全的洗净不再遗留。初、二果圣人已把大部份的嗔洗净了,只留下那内在的不耐烦、磨擦、急躁或内在恼火的嗔心。三果阿那含圣人已彻底洗净,所以称为“消溶爱和嗔心”。


  第四个微细的烦恼结是“欲爱结”(Kama…raga) ,在欲取的主题内已讲解过了,即是心对情欲的贪爱。布望各位能理解这个烦恼心,它已根深蒂固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有如皮肉相连,难以理解和超越,以常人能力难以清洗干净。什么是欲爱所攀缘的依靠处呢?即是色声香味触,不论是那一类的情形或性质,都在情欲之内。对于每一种情欲的喜欢、满意而染执着的心,称为欲爱。第五个结为“嗔结” (Patikha) , 即是内心的不喜欢、一丝不满所引起的磨擦。一般人当满意就欲爱、不满意就嗔,甚至对那无情物、对自己所做的事、内心所想的等等起嗔的感受。至于那更强烈的讨厌、侵害别人、发怒、嗔恨、报仇这种粗糙的嗔心,“一果、二果”的圣人肯定已熄灭了,所遗留下来的就由三果去断除那内心细微的磨擦,有时甚至不表露于外,只是内心的郁闷、暴躁等,从脸上看不出他的不喜欢、不满意的神色,他只是内心不满意;但普通人会为了鼻涕流不停而发怒、恼火,甚至我曾亲眼看到有人拳打自己的鼻子,这些都是嗔,虽然是无情物或是自己的身体,都会嗔怒。假如有人完全的断除这嗔,各位仔细想想他是何等的特殊,多么受人崇拜、礼敬的人。

  前面所讲解的五种结,是属于初级“五分下结”的部份,从身见结到嗔结,在到达阿那含果位时已彻底的断除了,由于不再有欲爱,也就不再回到欲界了,因而称为“不还的人”,只顾快速上升到成为阿罗汉或涅槃为止,不再与情欲发生任何的瓜葛,是色界最后的阶段,至于那余下来的个结“五分上结”只有阿罗汉才能完全的灭除。



  ● “阿罗汉”─圆满地断除十结


  接下来五个上结的部份是色爱结、无色爱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色爱结”(Rupa…raga) 即是满意贪爱着色定中的乐,犹如住在色界的众生。初级的三种圣人不能舍除这贪爱着色定的悦乐,也有些初级的圣人出生在色界中,而出生在人间的圣人,有些依然贪爱着定中的乐不能自拔,必须要到达阿罗汉才能拔除。因为在色定中所生起的宁静清凉的悦乐也具有激动渗入心脾的舒畅爽朗的滋味,它是涅槃的前奏,甚至可说是先尝涅槃的滋味。它和真正的涅槃很相似,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所不同的是它只是短暂的、在有定力的控制下烦恼被寂静下来,不干扰心识,心也就空无挂碍,舒畅自由。有如那真正的涅槃所产生的滋味,因此易于为人们所迷恋。初级的圣人是难以去除的,所以得由最后的圣人-阿罗汉才能绝对的舍断。但初级圣人只是在定力之下将烦恼寂静下来,而不是完全的熄灭,当定力消失后,烦恼又会再次出现。


  想要去明了这色爱也可做个比方,如有时候那阴凉幽静的环境,陶冶其中,心矌神怡,有着极大的清凉舒畅的悦乐,谁都难以舍放那怡然自得,令人陶醉的状态,只想保持这种心态去欣赏景色,不愿起身做任何事,这种的满意、贪爱与情欲无关,只是随着大自然的清静、色法而产生寂静舒畅的安乐。喜爱艺术品,如绘画、古董、盆栽都与情欲无关,这是真正为了艺术的精神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