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虺扑钪战锥危骸澳鶚劇保∟IBBANA)。实际上清凉寂静和涅槃是一体两面,无法分解的,若真要区分出来,也只不过是“当寂静之后就是涅槃”。
NIBBANA 在文字上的解说译为没有刺 (NIB 译为没有,BANA 单为刺) ,另一种译为完全熄灭了(NIB 译为不再、不去了,BANA 译为去掉)。因此根据文字的解释有两种含义,即是完全熄灭了,不再生起任何苦;另一个意思是没有刺,不再燃烧不再为任何事物所束缚。总而言之,那就是完全没有苦的状态。但希望大家能明白,广义的涅槃还包含着其他意思:如苦的完全熄灭,也就是说,涅槃是熄灭烦恼的方法、工具。
涅槃只不过是一个我们借用的名词罢了,起初民间俚语的意思是清凉,即是热已冷却下来,但在佛住世时的宗教家已常用这个名词来表示灭苦的意思。虽然在其他的宗教学说也有用涅槃这名词,但含义却不一样,比如有些学说把它当为禅那入定的寂静状态,更糟糕地有些却认为它是完全沉迷于情欲中。佛陀一一否定这些说法,并指出涅槃是由于洞察世间的真象,直到不再贪爱执取,而不被烦恼所束缚、燃烧和刺伤。
因此我们应该能看出如实智见的无上价值,以自然法或形式修定方式,让涅槃生起。好好的滋长这自然方法,无论日夜使心在每一个呼吸中充满喜悦舒畅;喜欢这清净的生活,在自然法则中逐渐升华产生良好的德行。或以强迫性地随着固定的方式修习,增长观慧。当处在适合于根性的良好环境下,只要方法正确就能迅速向前迈进。
但无论如何,机会是为每一个人而设的,欢迎每一个人,至少能按照今天我所讲解过的自然法修持,希望各位别放弃,也别把它当作是老人家或寺中的事来看,或等到退休后出家时才实行。我们必须要珍惜着每一个呼吸的良机,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要勤奋谨慎,时时保持清净所引发喜悦寂静的如实智见。在每天、每月、每年,一点一滴的品尝这种厌离、淡泊、松弛、解脱、清净没有苦的涅槃。所以从今天开始,大家已能正确直接地亲近佛陀了。
总而言之,自然的止观法门,可使人悟道证果,尤其是在佛陀跟前听闻佛法时。这是适合于每一个人修持法,但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于日常生活中“观察万物是不值得拿取和成为的”。祈望着要获得这成果的人,就必须要精进的净化自己,不论在工作或闲暇的时间里,随时都保持着喜悦、舒畅和寂静,对任何事都能知足、满意,直到自我尊重。在自然法则中生起定,到看清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真相,当看清的感觉很强烈时,心即生起厌倦、离欲感,对于那曾执着的事物厌倦、离欲、淡泊、舍放了,不为烦恼欲望所迷恋,苦已无所依靠,彻底的熄灭了。这些人,已实践修行的最终目标—离苦了,再也不必为离苦而修行,这是自然界所给予每一个人真正的礼物。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
智见可以由固定形式的修习中产生。
祖师们喜欢由基础的主题开始修习内观,即从内在去学习,以产生明明了了的内观。
毗钵舍那 (Vipasana) 〞内观法门〞
* (一) 说戒清净品 Moral purity
* (二) 说定清净品 Mental purity
* (三) 说见清净品 Freedom from false views
* (四) 说度疑清净品 Freedom form doubt
* (五) 说道非道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the true path
* (六)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 (1) 生灭随观智 Knowledg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2) 坏随观智 Knowledge of passing away
+ (3) 怖畏现起智 Awareness of fearsomeness
+ (4) 过患随观智 Awareness of danger
+ (5) 厌离随观智 Disenchantment
+ (6) 欲解脱智 Desire for freedom
+ (7) 审察随观智 Struggle to escape
+ (8) 行舍智 Imperturbability
+ (9) 随顺智 Readiness of perceive for noble truth
* (七) 说智见清净品 Full intutive insight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在第一天的讲题中,我已讲过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也已清楚的解释了“什么是什么”的含义,即是无常、苦、无我;接着又讲到万物虽然是无常、苦、无我,但由于四执取的驱使力,使得人们依旧执取着这些事物,另一主题是三增上学,其主要目的在于直接断除执取;接着也讲解到五蕴是执取的依靠处,还有那如实智见,遵循着自然法则透澈看清五蕴以便断除执取。
现在我要谈到这先决条件,即是“明了真相”,这是记载在经典和理论上的方法,既严密又系统化,或称它为形式上的行持也非常恰当,也可称为依随理论的止观。虽然它不记载在佛陀的格言中,但却是祖师们后来制定的,以适合那些根性迟钝的修行者,他们在修习之前还不能亲自看清自然界的苦;此法门尤其适合于那些喜欢内观 (Vipasana) 的人,即是还没看出生命真相的人,目前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并不是说这形式上的行持比昨天所讲的自然法更为超越,因为当我们直接翻查巴利经文将发现所记载的,就只有昨天所讲解的自然方法。有趣的是,这些都是给利根性,已有一定修行程度的人,他们对一般的行持已熟练了,因此以他们的境界来看,这形式的修持法有如儿戏。至于那些钝根性的人,在还没有周全的训练之前,他们将如何的修行呢?因此就制定了这方式,让我们精进严格地依循次第来实行。在此我们应该明白这严格的行持规则,是为那些钝根性的人而设的,使得他们能生起智见,或透彻地看清行持的准则。
至于内观 (Vipasana) 是直接的观照内在的本然,特别针对内心的训练,亦可称为内在学习,直到产生那如实智见。虽然“Vipasana”这名词在巴利文经典中是找不到的,而是出现在后期的书本中,但我们还可以它做准则,来修行内观事务,尤其是对于那些决心要专修内观来灭苦的佛教徒。现在我们要谈的就是内观或慧观准则。
内观 (Vipasana) 这名词的含义可能会含糊不清,在某种的情形下,能绝对的区分出两种定义,那即是产生“定”和“慧”,有如我们所讲述过的另一对名词,那即是培养定,或称为“止定”,另一种称为培养慧,或称为“观慧”。但这些仅属于内观法的狭义定义,其实究竟的说法只不过就是“慧”罢了。实际上内心修习除了定慧的培养外,戒律也包含在其中,做为修定的根基。为了能明了修慧,祖师们都喜欢将其制定为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观照,如:
* 什么是内观依靠处的根源?
* 什么是内观的观察对象?
* 什么为内观的工作或事业?
* 什么是内观的最终成就?
当我们观照了什么是内观的依靠处的根源,其答案是戒和定,意思是要先有喜悦心情,即是没有忧郁烦闷的心情,才能产生透澈看清的内观。戒在这方面的资助最大。因为不犯戒时,戒律清净才会有喜悦感,因此必须有戒。这譬如当一个人要砍树木,他必须要有土地为立身处,要不然他就不能工作了。在这里土地比喻为戒,烦恼即是人们砍伐的树木。如果没有戒,就没有立身之地而工作,因此戒就是一块供站立的土地;而砍伐的力量比喻为定,智慧 (内观)则有如锋利的刀刃,因为透澈看清后,肯定可用以砍除这盲目或无明。因此戒是必要的,它成为修内观的最基本之立身处,以便能将无明烦恼的森林砍伐尽,而出现一片广阔的平原,所以戒才被归纳为内观的一部分。
上面所讲解的都可以直接从巴利文获得引证,如在巴利经文中提到清净品的七个实现次第,有了这完善的七个层次阶段后,即可悟道证果。在这七清净品中,把戒划分为最根本阶段,被称为“戒清净品”。“说戒清净品”即滋长“说定清净品”,“说定清净品”将助长“说见清净品”,“说见清净品”助长“说度疑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则滋长“说道非道清净品”,“说道非道清净品”助长“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滋长“说智见清净品”,“说智见清净品”这就是最后的阶段。修行即是一对对的圣道果,当证悟圣道之后,也不必提到那圣果了。因为它是一对的,证悟了道之后,圣果自然会生起,因此才这么说,圣道为实践的最后阶段。
把这实践的阶段比喻为古代帝王出巡,他将使用优良的快马,但马车不像汽车能不停的奔驰,因此必须有距离上的安排。他把马和车归为一组,每一组的马车各行一程,然后有次第的走完七个旅程。如果帝王发生紧急事,那位马夫将会把帝王送到另一个地点,由下一站的马车队继续行程,直到最后一站。七组马车若喻为现代的汽车,可以日行几十公里,则一天之内也可以完成整个旅程。我们可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七种清净品的各个阶段。第一个最初阶段称为﹁戒清净品﹂,它是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戒就被归纳在内观法门之一,成为最基本的条件,有如那最必要的立身之处。
● 戒清净
至于戒在这之前已多次的解说过了,意思是身口的平常,希望各位能记住这简短的定义,即是“平常的身口且没有过失”,至于把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或多少条戒都不重要。如果身口方面还“不平常”的话,就是没有正确圆满的戒律。当没有任何的过患来干扰身和口时,才可算是有了平常的身口。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握着这原则,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言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