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致输给按照形式的修定者。


  在三藏经典中,时常有提到这自然随缘的证果次第。有的在佛陀跟前证果,有的在说法者前证果,而不是进入森林成为隐士,也没有形式上坐式的精修,尤其是五比丘及一千位比丘是在听闻佛法而证果的,这更证明证果不须在任何形式上下功夫,而实际上是在自然随缘的法中看清、觉悟。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让我们明了自然的止定。当我们在尽力的看清时,自然止定和那要看清的心境必定是紧紧的相互依存,这是自然且不能分开的。其它同样的方式例如,当我们专心计算或练靶时,心就被逼着专注,这也是自然形成的。同样地,虽然各位坐着听我开示,如果你们理解所讲的句子,或很专注的随着开示的句子思考,也自然显示定的存在,这就是自然止定的情形了。然而却常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它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异神奇。但事实上,随缘的定力,使得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甚至在世尊跟前或其他地方,依靠这自然定的方式而证悟阿罗汉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希望各位别忽略这自然修定的方式,我们以前可能已拥有或已能实行它,应该尽力的滋长和保护它,就有如证悟阿罗汉的圣者,不知道以坐式来修定的方式一样。



  ● 法喜充满


  在这里我们进入这自然界的定的秘密里,内心随即产生各个次第的感觉,直到真正的看清这世界、五蕴。请看黑板上所写的第一个阶段:﹁心境喜悦,法喜充满 Piti Pramada﹂。这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巴利文的解释是指来自佛法的喜悦,还好这句子不曾指性欲方面,一般情况下,也较少用。这喜悦是从佛法中生起的,例如从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或从相信自己是位行善者而自我尊重,或从本身不曾造过恶而有着清净心,或从正在奉行着自己所满意的善事,而自我赞叹;或从想着那值得崇敬的事物,而生起喜悦。


  任何一种善行,即使是布施、弘法等基本善法,也可产生喜,若进入戒的阶段,身口有戒,行为没有瑕疵,所生起的“自我”崇敬之喜就更为强烈。如果进入定的阶段,将可看到定的第一个步骤初禅(PATHAMAM JHANAM),不必怀疑,喜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要谈那禅定的方式,它是属于形式上的,我们要继续的谈自然的定。


  希望各位能多回顾并观察有关自然法中所产生的喜,例如我们坐在清幽、寂静的地方,那儿气候良好,风景优美,环境清幽,心情感觉到舒畅悦乐,这也可算是另一种“喜”。同样的,去奉行一切善事,自己亦清楚确认真实不误,那时也会有强烈的喜悦感;甚至充足的睡眠,精神舒畅爽朗,也被列入这种“喜悦”感中,这些都是在自然法中产生出来的。巴利文经典也有提到各种奇妙的喜悦,例如有位比丘在开示佛法,度化众生时,感觉到自己做好本身的责任,而产生法喜、悦乐;再加上其他的因缘条件就证果了。



  ● 心的止静


  “喜”埋藏着某种原动力,能生起所谓的“PASATI”,译为止息、镇静。平时我们的心不能止静下来,是因为心无时无刻都沦为思行、情绪、感受的奴隶,使内心处于散乱中,而心猿意马不能止静下来。当佛法的喜悦生起时,才能适当地控制着心,使心安定下来,即是喜好的程度有多少,轻安就有多少。



  ● “定”─适合于实行工作


  止静下来后,自然就生起定,即心在敏锐的状态时,也就产生敏锐实质的定,这是最适合支配心行的心理状态。佛法中真实的“定”不是像石头那样坚硬,毫无感觉,而是为了要灭除烦恼,它处在于最高的清新舒畅清凉安定的状态-VIAMMANIYA,是最适合于觉悟、明了真理的,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定”的状态,此“定”为增上定,为发“慧”,而不是那僵硬深入禅定的禅那,因为这类的定将不能观察到什么,甚至心已经对禅悦黏缚着也无法觉察,以至无法运用它来观慧,这是一大障碍。观慧的人必定要脱离禅那,才能运用定力作为观慧的主动力。


  实际上我们不须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仅要有定和适于工作的特质,便足以看清真相,直到产生“如实智见”-觉悟出一切世间的真理,即是在很自然的情形下,对世间或累积下来的顽固问题,都能一一明白。正如在佛陀跟前听闻佛法的听众,不必依赖那固定的形式或奇异的行为,当下思考即能觉悟,但并不是立刻生起无上智见马上证悟阿罗汉。或许已产生初级的正智见,但还得依靠定力的扶持,方能证悟初果。此外有一种特殊的情形是,由于过去接受了错误观念,一直围绕在错误的见解中,所以不能生起“如实智见”,也就不能与真谛符合。然而只要他的知见一经理解,将比平时更为清晰、深刻而正确,这都要看他的“如实智见”的程度而定。如果知见是随着真理的正确地发展着,即是依随法性,一直前进到如实智见洞察诸行的真理。假如如实智见的程度不够圆满,即使不能证入初级果位,仍可成为善人或贤人。倘若环境适合且有足够的波罗密,那他将可证入阿罗汉。不论何种情形,这自然法则的定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因为大多数的佛教徒都要求照见真理,他们绝对都听过、思考过,也观照世间诸行。此时所生起的“智见”,肯定是会带来利益的,而不会是徒劳无功的。



  ● 洞察真理


  “如实智见”是依据真理而看清万物,尤其是前面所说过的无常、苦、无我。简单地说,“依据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因此,我们必须要彻底的明了三法印,因为它是佛教最简短的精华。在巴利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译成泰文:“法不值得去执取”。法即是万物,不论什么都不值得执取为“我”、“我所有”、“善”、“恶”、拿取、贪爱、憎恨等。如果有了任何一个感受,不管是满意或不满意,合意或不合意,均已执取那事物了。不必要的而占为己有,就叫执取。甚至在思行上或感受上也可称为执取,如想着贪爱、喜不喜欢、担心忧虑等。


  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依着“不值得执取”的原则。若值得执取也就值得“拿取”和“成为”。拿取的例子如,那束缚着我们的金钱财产、食物等及令我们满意的事物。“成为”的含义是认为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是男是女、是夫是妻、是孩子、是孙子、胜利者、失败者、统治者、平民、主动者、被动者、我或我所有等一切都称为“成为”。如果深入的观察思考,将能觉察执取“我是人”是不值得快乐的,因为那是苦的所依处,因而产生厌倦。如果不执取“我”,也就没有苦了。在这里主要是说明不论那一类的“成为”,就必定产生那一类的“苦”。因为无论成为什么,他须要承受这个“成为”,忍耐地住下去,忍耐着生活,必须要为这个“成为”而争取、奋斗,至少也会在心里为了执取“成为某种”而挣扎、奋斗。当“我”或“我所有”产生时,肯定还有另一些外在的“我所有”,如某人是“我所有”的,于是就有了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直到出现了各种成为“我”的责任-要成为丈夫、妻子....等。实际上这说明了每一个“我”的“成为”,就必须无时无刻的为这个“成为”而挣扎,这都是染取驱使我们去执着种种的事物的反应。


  还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为,那怎能生存下去?对于不曾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疑问。在这里的“拿取”、“成为”的意思是指心染执的情形。由于烦恼欲望的执取,而认为是我的“拿取”、“成为”,如此一来心识就始终陷入沉重、热恼、束缚、打击、刺伤和燃烧中。当我们确实明白这一点,将会运用这智慧来接触一切事物,以明明了了的心念守护着心,而不致沦为万物的奴隶。


  虽然我们感觉到这些事物实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但是这烦恼还是存在,我们仍将随烦恼的强弱而去拿取。我们不必像盲目者那样急躁热恼地拿取、成为,而最后落入无明染执的陷阱中,做出自杀或其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都在教导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没有拿取、没有染执。


  如果,我们运用佛智,确实地知晓法性是无常、苦、无我,一切是不值得“拿取”、“成为”,而去“拿取”、“成为”时,则可说我们是取得胜利而非败给事物,沦为奴隶。譬如老虎和毒蛇是价值昂贵的动物,当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谋生时,很自然地,我们就会以正确的方法去捕捉来换取生活费。若方法错了,我们就得死在老虎爪下。万物也是如此,特别是五蕴,有着无常、苦、无我的形态,它从始至终都燃烧着烦恼欲望,在这三世的时间中如果有谁盲目地认同这无常、苦、无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满苦恼,与我们常见的凡夫无异。


  任何人都崇尚“善业”,如果我们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它,或过于执取它,那将会遭受到善业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态本来就是这样,然后合乎理性地行事,请各位别忘了,除非那些被称为“睁开眼睛”的人,以觉知的智慧去接触这些里面含藏着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毒素。否则我常常提到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将会反过来将“苦”泼给那些不知此状态而去“拿取”和“成为”的人。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还需要拿取和成为的话,尤其是对那些不能放弃烦恼的人而言,就应该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而去拿取、成为,这种作法是不会错误的,而且恰到好处,在拿取和成为中保持着和平安乐,苦也就没有了。



  可能还有人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