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者的消息_恒实、恒朝法师着-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得在吉隆坡,上人与一位弟子在车中的一段对话,说的意蕴无穷,发人深省:

 

弟子:‘上人,有些人说只有一个佛,有些人说有很多佛。究竟是一佛还是多佛呢?’

 

上人:‘从根本上来讲,连一佛也无。只有大智慧。’

 

有时候,经过整天真实的叩拜见,我们的四肢柔软,心意调伏,这时我会灵光一闪,了悟经典里,深不可测的义理。虽然,只是以一毛之智来契合法界,但弟子深深相信,这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弟子 果廷顶礼

 

恒实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七日  般域山上九哩

 

师父上人慈鉴:

 

‘此菩萨为大施主……不望果报,不贪名称,不求利养,但为摄受一切众生。’

 

—华严经—

 

弟子为什么样会有信心?因为我们被毫无条件的布施精神所感化。

 

诸佛菩萨为何恒常欢喜?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恒常布施。可是,反过来说

 

贪心导致杀生

攀求只能障碍

欲念引至死亡

自私自利会毁了全世界

 

这是我们在三步一拜见旅程中亲身体会的道理。在路上我们对人生世相,形形色色,耳濡目染,得到不少实地的经验。无论是好的、坏的境界,在我们心里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但是以慈悲喜拾四无量心付诸实施最为殊胜。

 

(一)慈:海洋农场的星期天清早,一辆警察巡逻车从公路上,转向二百吗以外的弯路,缓缓行驶到我们停车的地方。

 

突然,一辆白色的卡车猛力加油,飞冲疾驰,警车在后面穷追不舍。原来,警方及时阴止了窃贼的潜入。我们俩人异常感激像这样的恩惠,应该报答!

 

(二)悲:曼第仙奴城中,有一群工人正在铺路,使得四周尘土飞扬空气污浊。每当扫地机器经过,空气变得更为污染,使我们几乎不能呼吸。后来,一辆‘毛虫形’的巨大堆土机停下来,驾驶员对恒朝说:

 

‘我们很对不起,把四周弄得这么嘈吵和污浊,兄弟们都过意不去。大家都不愿意打扰你们的祈祷。你们预备在这儿拜见很久吗?’

 

恒朝发了一张新闻告示,他阅读之后,不禁惊异地赞叹:‘你们是从瑜伽谷(即是万佛城)那地方来的吗?我倒希望终有一天能亲见世界和平的实现!愿主祝福你!’

 

从此之后,每一辆从我们身旁路过的堆土机,都自动地高举车上的大毛刷,以免把尘土落在我们的周围。

 

(三)喜:在瓜达罗镇,一个浓雾弥漫的早上。一辆巨大的白色货车在路旁停下来。一位身材高大、蓄了胡子的男人,脚上穿著粗重结实的皮靴,走到恒实的身边。他的脸上现出一种奇特的光彩,情绪显得激动,无法确定他是在哭?还是在笑?但此刻他极恭敬地向恒实顶礼,两手捧著一只苹果,高举到头上,作为供养——好一片欣喜祥和的气氛。供养罢,他合起双掌,笃诚恳切地说:‘谢谢你,兄弟!’然后转身消失在浓雾之中。

 

(四)舍:一九七七年的劳工节。金山寺的四众缁素,清晨三点起来,连续开了七个小时车,携带食物,来到圣德巴巴拉,与我们俩聚首。在这个聚会里我们大家都有喜情洋溢,充满阳和之气,无异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没有得到一点儿报酬,还要在闷热的公路上,突破劳工节日拥挤的交通,才能驶回三藩市。然而,这班师兄弟毫无吝惜地布施一切,包括法施、财施,及无畏施。所谓施恩不望报,这就是不为自己著想的大菩萨行,不但给予我们无量的信心,也教我们如何布施。

 

布施果实。不求酬报的丰收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能生长菩提树。’

 

—华严经贤首品十二之一—

 

在车子里的佛盒前,供著殷红色的番茄,深红色的苹果,以及朱红色的水蜜桃。这都是阿连那湾的居民所供养的。他们不但奉献自己园里所长的果实,并且流露出一种喜悦和感激的情怀。供养者常常说:‘这是我们耕垦的果实,很想与你们分享。因为我深信你们的作为是最完美无缺的布施。

 

修行,就会使人充满这种即欢喜又感激的心情。菩萨因为回向一切善根功德,所以能作种种异于常人的布施。这种布施,充满善良、阳气、福德。经典把它称为‘善根’。自无始劫以来,诸佛都是布施其善根,以为修行的基础。

 

我们所布施的,所舍去的,就是自我。弟子的我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所以要找很多布施的方法去除不定灭自我。例如,供养诸佛、承事一切众生、舍弃个人利益、远离诸恶——这一切一切,都包括在喜舍的修行法门内。

 

但是,菩萨施舍布施,不求任何报酬,所谓‘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菩萨只懂得业进匪懈,他不会去渡假。菩萨唯一的快慰,就是看见自己修行的功德,日渐增长。当菩萨作法布施时,他的技巧愈加纯熟,布施的机会也愈多。

 

观世音菩萨以千手千眼布施予一切众生。观音的布施,跟阿连那湾的农夫没有两样,但是两者相差、悬殊何止千万亿倍。弥勒菩萨又叫欢喜佛,因为在他的大布袋里,装满了一切资生之具,来满足众生之所求,孩童最喜欢的就是弥勒菩萨,他圆头大腹,笑口常开——他的欢喜心,有如虚空一般广博豁达,无所不包。

 

弟子学佛虽然只有几年的光景,但我在路上每次迈进一步,便发觉到布施愈多,修行之路愈为坚实。现在也明白,弟子虽然发愿要成佛,对于这个愿力的果实,也不能执著分毫。成佛的果实并非私人所能独享,而是要完完全全的布施!

 

有时候我们要克己复礼,尽量抑制自己的老习气,摒除一切妄想,这是很难突破、很难忍受的阶段。然而,只要一念回向,便能把痛苦转为光明。现在唯有在诸佛心田上栽下清净的种子,并以勤恳刻意浇灌、耕耘,将来得到丰硕的果实,才能兴与人分享。

 

在我们的车子旁边发现有一篮蔬菜。一张便条上写著:‘兹奉上舍下园圃里采来的新鲜菜蔬,至祈,哂纳是荷。我们也为你祈求。祝福!’

 

弟子 果真顶礼

 

恒朝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瑜伽谷以西十五哩

 

师父上人慈鉴:以下是摘自这几天的记录

 

九月二十日:弟子离开僻静的山麓,转向西方拜入般域镇。今天,剃头之后,在小公园里苍郁的红木树下进午餐。前几天从山顶上沿著斜坡拜下来,身穿著长袍,搭上袈裟,拜的时候需要较多一点的练习,身体才不会向前。

 

也不知道为什么?弟子心里感到很欢喜,心里无所求,只希望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日落时分,四周一片宁静,路上的交通也变得疏落了。我们拜地一棵梧桐树,只听到那‘沙沙’的树叶声。所谓‘落叶归根’,每一片叶子的形体都不同,然而每一片叶子都乐意归回到根本上,人也一样,超出一切差别之外,人总归是一体的。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曾说:

 

‘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细心思维这名话,意味无穷。经过两年多的膜拜,我深切休认出一个事实:所有众生皆具同一自性,所有众生心里都愿意修行。在途中弟子遇到各色各类的人物,从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瓜,都清楚地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渴仰。有些人用言语来表达,有些人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譬如,附近农的一个家庭,在炎热的夏日,一家大小在屋檐下供养新鲜的蔬果和清水,只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谢谢’或者,有人在路边放鲜花并焚香,而便条上写著,‘我们与你们是一致的。’还有人在车旁放了一幅地图和一篮水果;一个小孩子供养他的零用钱;路过的伐木工人,从他的卡车上向我们挥手微笑——这一切,都是众生真情流露的表现。以下是弟子和一位新闻记者的对话。这次谈话的中心思想,也脱不出这个范围:

 

新闻记者:‘……我真不明白。也许,假设我把房子、汽车、妻子儿女都放下了,又放下我职业及财产,我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可是……’

 

恒朝:‘做一个佛教徒,不是说必定要这样的放下一切。只要随时随地做好事便是了。假使你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那么,就尽你的力量去做一个最好的父亲、最好的丈夫,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任何地方和场合,都可以修行。’

 

新闻记者:‘啊,那很好!你的意思是说,就我目前的处境,也可以开始修行吗?’

 

恒朝:‘当然啦!遵守五戒就是修行的根本,但要你心甘情愿,而不是勉强或逼迫的。’

 

新闻记者:‘可是,照我的看法,假使人不能守五戒就不能算真正的佛教徒。说得天花乱坠,若不能身体力行,那就像其他的宗教,说得冠冕堂皇,却没有一样做得到,这样怎么行呢?就拿杀生来讲,佛教的表现,的确与别的宗教不同。我的感觉,就是你们说得出,也做得到——这就是最难能可贵的一面!’

 

我们默默地走了一段路,他又说:‘你知道吗,我越去研究,越觉得你们佛教真是蛮有道理的。可是,修行不是很辛苦吗?’

 

恒朝:‘如果你有诚心,能专一,一切都变得很容易。其实,最辛苦的,莫过于做你心里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新闻记者:‘有道理!有时候,当我全神贯注地写文章,去摄影,或者去研究一项新闻特辑——我可以连续工作很多个小时,不休息,而不感到疲倦。这时,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乐而忘忧,无所为而为,这是何等到高妙的境界呀!’

 

‘并且我喜欢跑步,在户外运动,锻炼身心。现在也差不多完全不吃肉类。不吃荤,身体也感到自在安乐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