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就是一种〃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作揠苗助长。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应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还少吗?
大器晚成
《老子》说:〃大器晚成。〃(第41章)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的道道,说得多深刻啊!
我一直在想,老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我们现在也来琢磨琢磨生活中的事情,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大家来看:这是一只纸质杯子,那是一只普通的饭碗,那么纸杯很容易做成,而那只陶制的碗就要麻烦了。但是如果还有一只玉制的碗,那又不是普通的陶瓷碗能比了,这就很不容易了,那得采玉、选玉、精心地切磋琢磨了才能成功。但是如果制造一个青铜大鼎,那就非常困难了。因此,这第一层意思就很深刻,你看就像碗、鼎那样,越是贵重的大器物,越是最晚做成。
第二层意思更深刻,一只普通的纸杯子,它承载的道比起陶制的碗来说,充其量是小道了,价值也不一样。但是一只玉制的碗,它承载的道就又不是一般的陶碗所能比的了,因为玉制的碗它里面的加工之道、工艺之道就多得多了,价值也相差得远了。而一个青铜大鼎,它所承载的道那才是大道啊!鼎中的大道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之大道!你看,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叫〃问鼎中原〃,为什么不叫〃问杯中原〃、〃问碗中原〃?因为那不值得〃问〃嘛。大鼎又叫〃鼐〃,所以伟大人才治理国家大事叫〃调和鼎鼐〃啊!所以宰相叫〃鼎鼐〃之才啊!所以给孩子取名字就有叫〃元鼎〃,叫〃鼐〃的,桐城派大家中不就有一个叫〃姚鼐〃,不就是父辈希望他成为大鼎式的人物吗?
你看老子多深刻,中国的文化多厉害!这样子就明白了,用大器来比喻人生,那么晚成是因为生命需要雕琢,因为大事业需要雕琢,这就像一件珍稀的艺术品一样,需要由从毛坯到成品、由成品到精品、由精品到极品、由极品到传世品、再到经典之品,这样的长期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今天人们似乎不同意老子的话,而认为〃大器晚成〃说早该过时了,现在是多快的节奏?要早早成才,要早早出成果,要早早脱颖而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人们可以举出不少早早成才的例子,比如运动员过了年龄怎样去拿奥运会冠军啊?再比如许多科学家在20-40岁就有取得大成功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触悟到一点,〃大器〃确实并非都是〃晚成〃的,而且在自然科学、体育运动中更突出这一点。事实上在社会科学方面;在其他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有〃大器早成〃的无数例子。在今天这样百舸争流的时代,青年人应当以〃大器早成〃来鞭策自己,这是不错的。
但是老子很聪明啊,他哪会不知道人们都有早出人才这个心理欲望?他是要校正并平衡这种心理与欲望,告诫人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功到自然成〃,要慢慢地完成你的生命大器。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成功,为了评职称,为了脱颖而出,自己心浮气躁,他人拔苗助长,甚至不顾道德,弄虚作假,有多少教训!还有〃神童〃啦,你看到从古至今确有不少神童;但有的固然成才;也有许多早早凋谢了;其中也有被〃捧杀〃的。因此老子的提醒很深刻的,青年人你可以有〃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你又不要忘了用〃大器晚成〃的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
第18节:大器晚成
作者: 姚淦铭
从老子所说中可以再抽取出第三深层的意思,这就是从事业这个〃大器〃来说,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地完成的。比如,鼎作为大器,象征着国家,你就得一代一代人来不断地建设,雕琢它,一懈怠,一乱搞,就糟糕了!科学也是如此,1687年牛顿发现了〃三定律〃,但是过了200多年以后,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力学到了速度很高的时候需要改进。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海森堡等又发现当物体很小的时候,相对论也需要改进。你看,要研究这个〃大器〃就要不断雕琢,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由此而推,其他的事业也是这样的道理。
再从辩证的观点看;古人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中国人对于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你看汉语中有:〃老到〃、〃老辣〃、〃姜还是老的辣〃、〃少年老成〃等等词语。其实,如果考察一些高层次的老练的政治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那么他们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磨练,积累经验。
有些艺术家直至晚年才炉火纯青。比如大家喜欢练书法的话,通常知道有颜体、有柳体。柳体就是唐代柳公权的书体,颜体就是唐代颜真卿的书体。这两位书法大家都是大器晚成。比如颜真卿(公元709至公元785)的〃颜体〃多有气派,可是形成这〃颜体〃也是〃大器晚成〃的过程。我曾经分析过,在他50岁以前只是初步形成他自己的面目。50岁到65岁时,他才将自己的〃颜体〃历练得形神兼备,趋于成熟。他在65岁以后就不得了了,开始由成熟而臻于神奇变化之境界。他把一个是自己的生命哲学,一个是自己的书艺哲学融通起来了,化合起来了,都融汇在他的书体中了。于是在他生命与书法的老树上开出一朵又一朵的奇花异蕾来!这就是一种〃大器晚成〃啊!
以柔达到成功
老子说:〃守柔曰强。〃(第76章)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老子又说:〃弱之胜强。〃(第78章)〃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柔弱处上。〃(第76章)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
老子贵柔;在《老子》一书中多次阐发这一思想。我们想要成功,那就得要有一种以柔弱达到成功的本领。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从而致胜成功;始终充满生机。人们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至强大;但是坚强如果转化为顽刚,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已与〃死之徒〃相去不远。我们如果辩证地理解和运用〃贵柔〃这一理念,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深有价值。
以一种哲学的眼光来观察万物;老子发现万物拥有生机时;其形质由于〃生〃的滋养,是柔软的,然而一旦〃死〃了,其形质变得坚硬,变得枯槁。从这些表象再潜入深层;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反处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老子》书中还曾说:〃柔弱胜刚强。〃(第36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第78章)所有这些论述,若再深入内里悟察;可知〃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道的本性,是天道的表现,是自然的真相,当然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一个婴儿为什么生机勃勃?为什么生命力这么旺盛?其中就有〃柔〃与〃弱〃的机理在。一个老年人,到了八九十岁骨头都强硬了,生命力就变得弱了。其实表面上是〃柔〃与〃弱〃,而内里是有关于一种生命的潜力与潜能,婴儿〃柔〃与〃弱〃的深层就潜在着强大的生命动力。
再来观察一些现象,人身上最坚硬的要数牙齿了;最柔软的要数舌头了;当人垂垂而老;牙齿全部脱落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恙。大树比小草坚硬刚强,但海啸、台风来时可掀倒大树;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依然故我。强烈的大地震来了,有的高楼大厦倒塌了,但有的小平房安好无恙。水最柔弱,石头坚硬;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坝坚硬得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蝼蚁却能使大坝千里溃决。空气最柔弱;却无孔不入。空气不流动,静默至极,可以把千年的铜铁锈蚀、梁柱朽烂;空气一旦流动至极;可以飞沙走石,拔屋移丘。
如此等等;像这样无数常见的现象被老子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虽然这里面的道理很复杂,比如有生命周期的问题,有物体运动的问题,有所处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是他抽取出并提炼成一种哲理,一种生命的智慧,很有启发意义。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从而要人们学会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并且是一种化为绕指柔的钢。我们一般的教诲人之理念,自古至今是:人要坚强,要刚强,要顽强。这不错,但老子提醒人们:要柔弱。这是一种大智慧。当然对于这种大智慧,你也要活观活用,辩证地对待,如果一头钻进牛角尖、死胡同,那就不是老子的智慧了。比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子教你在柔弱中寻找到恒久的生命驱动力,一点一滴,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去历练,去积聚能量、经验、智慧,最后达到成功。
我们看个例子。梁实秋(1903-1987)是北京人,大家知道,早年就有名了。但是,直到1967年,梁实秋完成了他的一个生命奇迹。他用了宝贵生命中的37年时间,从1930年27岁开始翻译,一直绵延到1967年64岁,终于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37册是戏剧,3册是诗歌,浩浩荡荡共40本,给人们留下了一座文化的宝库。
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的人不少,如朱生豪、田汉、曹禺、卞之琳、孙大雨等等,可惜都没有完成,朱生豪最可惜,英年早逝,达到终极目标的只有梁实秋一人!他能够成功就是以柔致胜!这暗合了老子此道,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范例!
这过程异常地艰苦,他怨的时候曾经说:〃一星期校对10本莎氏稿,可把我整垮了,几乎把我累死!〃他恨的时候曾经说:〃有时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他苦的时候曾经说:〃译书之苦,不下于生孩子!〃他发牢骚的时候曾经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间很少得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