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聋人、精神发狂者也被人流拥来挤去,好不热闹。随着世尊的莅临,奇迹出现了,盲人见色,聋者闻声,疯人也恢复了正常。佛率先进屋,庄严安详地安住火坑之上,霎时火坑变为清凉的莲花宝池。佛金口微启,以柔软悦耳之音告诸外道:“早在学道之时,我行菩萨道于旁生中渡化众生而转为兔子。当时外道诸众燃起森林大火欲害我身,都不能损我身分毫。如今,我已圆证佛果,四大之火又岂能损害我?”众外道闻言惊惧失色,而正信者更增信心。见此情境,施主悔恨难当,颤抖着礼佛双足,虔心忏悔,请求宽恕。佛说:“你今天不是供斋吗?现在可以呈上。”富藏诚惶诚恐地哭诉:“怪我不好,听信外道谗言,以前准备的食物都下了剧毒,请佛及圣众稍候,待我重新准备。”“不必了,但献毒食无妨,我有消毒的能力。你只须口诵:‘贪嗔痴乃世间毒,正觉佛陀能摧之。’这样我就可以接受。”果然,佛陀津津有味地享用了毒食,尔后畅演法性,解析义理,恰与众人的性情相合,在场诸人,有得法眼净者,有发无上心者,有住不退地者……各得所愿。至此人人识得真相,无不敬信三宝,薄贱外道六师,富藏施主也迫不及待地将妻子释放出来,牵至佛前顶礼、发誓:从今乃至菩提果,不学外道敬世尊,精进学修护佛法,纵遇命难不退转。
所以,凡是皈信佛法,依止善知识者,再没有必要去修学外道宗派。否则就象愚人在具足八种功德的恒河岸边再挖掘一口盐水井以求解渴一般。恒河又名具八支河,河中之水所特有的功德为:甘、凉、软轻、净、饮之容颜润泽、饮之性格安和、饮之解渴除饥、饮之益智祛病。众生怙主即如八功德水一样能真实利益一切众生,愚者偏爱追随外道,所做所为即如享用咸涩的盐水,既不可口也不能解渴,而且越饮越渴。以此简单的比喻对照,即可领悟出佛教与外道邪法的贤劣,具智之人,当善取舍。
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
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
无论哪一件事情,只要去做,习惯以后就不会有丝毫的困难,就象学习工巧技艺一般,修学佛法其实也不困难。
常言“万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所以说熟能生巧。世间上的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头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但却只能难住意志力薄弱胆小怕事又不精进的人,须知自暴自弃是人生最大的失败。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好比事业的大门,而实践却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且不屈不挠,珍惜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善缘、机遇,忍受一切危难,发誓战胜它,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诸葛亮也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再困难的事也挡不住有志的精进者,在反复实践,逐步习惯以后,所办的事情就象家常便饭一样易如反掌,习惯的力量甚至可以使自己去尝试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同学习绘画、塑像、建筑、缝纫等工巧技艺,初学之时,笨手笨脚,画虎不成反类犬,塑人不成反象鬼,建筑房屋反倒塌,缝制衣物不合身……很容易使人灰心丧气,然若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习惯后就会得心应手。《卖油翁》一文即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老翁取一小钱,中有小孔,打油之时,使油从钱中小孔流过,而小钱上滴油未沾,观者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叫绝。老翁却淡然一语:“这没有什么希奇,仅仅是熟能生巧的原因。”
修行的本意即“再三地习惯”。比如说某人开悟了,但还要反复修行(习惯),这样他所悟得的智慧才能进一步稳固和明显。开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此处指最初相似的开悟,而非见道以上的开悟。大圆满祖师智悲光尊曾说:“ 初学者的证悟如同云中的太阳一般,若不反复修习,所证很快就会被烦恼的乌云遮盖。”所以修行就要反复不断地去“习惯”。刚皈依的人仅听闻轮回因果等基本法义也觉得深奥难懂,不可思议,若闻受般若空性正法,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但对于显密精通的老修行者来讲则了如指掌,且能融会贯通地宣讲,成办自他二利。修行人自当深刻地领悟此中道理,于解脱大道上,越是难事越要努力攀登,冲破艰难险阻,眼前就是光明的大乐如意洲。当真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
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
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一个立志于修道的人,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如果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那么他的心志已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谈修行呢?修德求道,必须要具足磐石般坚定的意志,一旦对外界事物生起羡慕的念头,就会陷入贪婪的境地。治国安邦也必须具足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一旦贪欲炽盛,便会坠入危险的深渊,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就很难实现。不知满足的人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裕。以前的阿匿转轮王就是这样,他已拥有整个四大部洲的财产,但还是觉得自己很穷,终于在这种痛苦煎熬中死去。
俗话说:“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言下之意,无论富贵与贫贱,若人没有一个满足的心,就都会感受痛苦,当然安乐的本身也不是完全建立在财产方面的。天津某家商场一件衣服售价竟达二万多元,想买而买不起的人心里肯定很痛苦;有能力购买的人买了也未见得很快乐,因为他一辈子不可能仅穿这一件衣服,始终要换,而新换的档次也不能亚于这件,就算是拥有一百万资财的富豪,若天天更换如此昂贵的服饰,也定会叫苦不迭的。
少欲知足的行人应该象章巴聪仁波切那样思维:“弃舍现世五欲不贪著眼前的享受为最好的布施;所作皆为有情即是最好的饶益众生;于何境皆能满足者乃最好的富翁;至何处都能适应即最好的家乡;于何地都能安睡乃最好的寝室;修证产生厌离朋友之心就得到了最好的朋友;修行能坚持到底就是最好的男子汉;能得自在即是最好的精进;心不随贪嗔之势而转为最好的悲心;不起非理作意就是最好的持戒;心具修证就是最好的空行摄持。”大德杰确巴也说:“心里没有负担的快乐是无比的,不作无意义之事的顺利是无比的,心无所求地坦然而住之利益更是无比。”
末法时代,一些修行人日益富裕,但常常却因心不知足而使烦恼猛增,此时若能将财富转为道用,观其如梦如幻无实意而舍弃对它的执著,随力将自己的有漏资财上供三宝、下施众生才可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不知足也不懂得正确使用财产的人已被贪婪的铁镣所系缚,在无穷尽的追求财富中,愚人会感受很多痛苦,就象秋天的雨水般连绵不断。故当以仲敦巴格西的警句加以约束:“我今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佛说何者施舍财,彼人需时可收取,
所积之财如蜂蜜,终将被他人享用。
佛陀说过,任何一个人若乐意施舍钱财,那他在需要财物的时候就可以收取。人类所积累的财产就象蜂蜜一样,总有被他人享用的时候。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中都作过如是宣说,如果一个人愿意布施财物,那么这个人在今生就会得到许多人报恩,回酬财富,且于后世也能得到布施的安乐果报。这个道理就如同自己把财物存在别人那里,什么时候需要都可收取,所存的财物永远不会贬值,永远不会衰失,而且利息惊人,一文施下能收万文。佛陀时代,有一贫穷的婆罗门女名叫差摩,一日设斋供养贤圣僧且受八关斋戒。当时瓶沙国王悬赏征招半夜去为犯人送食的能人。差摩知道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一切邪魔恶鬼毒兽皆不能害,于是她就到王宫领旨,接下命令她担食而往。途中,遇到一个名叫蓝婆的罗刹女,刚生下五百个儿子,极度饥渴,见差摩前来,欲猎作美食,但因差摩持斋念经的缘故,罗刹女竟产生了畏怖之心,迫于饥饿难耐,便现出身形,向差摩乞讨她所担的食物。差摩毫不犹豫地取出自己食用的一小份相施。由于是鬼神的缘故,少量的食物也足够填饱肚子。罗刹女欢喜无限;当即回赠她一釜金子以作报答。
反过来讲,如果自己往昔未播种布施的善因,仅仅在今生以辛劳积累财产,如是获得的财产也是有限和不稳定的,就象蜜蜂酿蜜一样,付出劳力而享受不到乐果,自己无福享用反倒会被他人占据,或遭劫夺、或遗失、或被骗……蜜蜂酿蜜辛苦不堪,它每天飞奔于鲜花和蜂巢之间,采集花粉,每次只能在翅膀上沾一小点带回,如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费尽周折,历尽千辛万苦才酿出甜美营养的佳蜜,但还没等身力耗竭的蜜蜂歇下安享,蜂蜜就被主人或其他人轻而易举地掠夺了。同样,没有经过布施而积累的财产,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享受到。当真如华智仁波切所言:“鲜有福德之众生,勤劳如山无实意,若以布施积福资,微如火星亦有利。”
此世虽然放债务,亦不一定偿清债,
若与乞丐布施者,无勤定得百倍物。
今生此世虽然放出了债务,但都不一定能得到偿清。如果给乞丐布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