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言宝藏论释——上
萨迦班智达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译者言
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公元1182-1252年),是萨迦派五祖之第四祖,幼时依止伯父广学显密教法,通晓十明;二十三岁时获得西藏第一班智达之殊荣。12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至凉州(即今之甘肃武威县),始于汉域弘法。
据历史记载:克什米尔大班智达夏加西尔在印度时,得观音菩萨授记:“你所不能调伏的汉地和蒙古之众生,将来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萨的化身,能调伏彼等。”又,夏加西在斯里兰卡时,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罗汉送他鲜花,并说:“此花何处开,彼处有文殊。”后至萨迦地方,果见那里盛开此花。燃灯尊者亦有授记: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再,菩提幢等众多弟子曾亲见其现文殊菩萨身;在印度金刚座的门上也自然显现出梵语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诸人常称尊者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藏地亦公认其为三大文殊之一。华智仁波切说:“五明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青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颂中所赞之“萨班尊”即为本论之作者。其辩伏外道、造论说法等希有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均在其传记及其它历史中有详述,于此不赘。
此《格言宝藏论》,虽有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王尧老师之译本(书名为《萨迦格言》),但鉴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因素,其未将本论之前后礼赞、回向等颂译出,也未按原版藏文字数相同的格式翻译,且所译用语与原版藏文特指的佛教用词之含义(内涵)差距甚远。是故,笔者今将此格言按原本风貌译出且与有幸之士见面,具慧之士,当善辨之,去粗取精,对症下药。
凡真欲为佛门弟子者,或欲为真人者等,均当先将此格言熟读,凡依此而为者,将会对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极大利益。是故,欲求解脱者,应将此视为无比珍宝也。
古今之世,愚者视财宝为贵重,智者视法宝为贵重,故欲为智者,皆应捧此格言学习一番——
人均为之 今来悉成 诸世安泰 何愁不至
不知世法 何证空性 设无人品 何有修证
人身难得 万法无常 因果不虚 轮回皆苦
恒依三宝 发心利众 忏净诸罪 积资福慧
恳依善师 勤修深密 顿悟觉性 广弘显密
一九九六年元月三日
目录
第一品 观察学者。。。。。。。。。。。。。。。。。。。。。。。。。。。。。。。。。。。。。。。。。。。。。。。。。。。。。。。。。。。。。。。。。。。。。。。。。。。。。。。。。。。。。。。。。。。。。9
第二品 观察正士。。。。。。。。。。。。。。。。。。。。。。。。。。。。。。。。。。。。。。。。。。。。。。。。。。。。。。。。。。。。。。。。。。。。。。。。。。。。。。。。。。。。。。。。。。55
第三品 观察愚者。。。。。。。。。。。。。。。。。。。。。。。。。。。。。。。。。。。。。。。。。。。。。。。。。。。。。。。。。。。。。。。。。。。。。。。。。。。。。。。。。。。。。。。。。。96
第四品 观察多士。。。。。。。。。。。。。。。。。。。。。。。。。。。。。。。。。。。。。。。。。。。。。。。。。。。。。。。。。。。。。。。。。。。。。。。。。。。。。。。。。。。。。。。155
第五品 观察恶行。。。。。。。。。。。。。。。。。。。。。。。。。。。。。。。。。。。。。。。。。。。。。。。。。。。。。。。。。。。。。。。。。。。。。。。。。。。。。。。。。。。。。。。216
第六品 观察性情。。。。。。。。。。。。。。。。。。。。。。。。。。。。。。。。。。。。。。。。。。。。。。。。。。。。。。。。。。。。。。。。。。。。。。。。。。。。。。。。。。。。。。。292
格言宝藏论释
萨迦班智达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思布克达拉呢德纳玛西章
藏语:拉巴夏巴仁波切爹意夏为敦觉
汉语:格言宝藏论
本论作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一同被尊称为雪域三大文殊。
本论共分九品,下面解释论名。“格言”也称善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的来讲,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经典以及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都可称为格言。狭义方面:即不违世间法,阐明真理的善妙语言。比如龙树菩萨的《智树论》,贡唐仁波切的《水树格言》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和《二规教言论》等。“宝”是指如意宝,人们祈祷如意宝能圆满世间的一切愿望,通过学习本论能具足智慧而成办一切世间法。佛教经论中用“宝”作比喻时,一般具有六种意义。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讲:宝具难得、无垢、具力、严世、殊胜、无变之义。难得:在世间上珍宝是希有难得的;无垢:无污无秽,如黄金、白银等珍宝;具力:珍宝各具一定能力,如如意宝能赐予一切世间欲愿;严世:珍宝可作为一切世间的庄严;殊胜:珍宝比世间一般物品更具殊胜性;无变:珍宝的性质稳定、恒久不变。“藏”意为仓库、物品集聚之地,在这里意指“宝库”。“论”是文章的体裁形式,祖师大德的著作一般都以“论”为名。
顶礼圣者文殊室利童子
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总集,乃至轮回未空之际,常常化现形色殊妙的童子身相救渡众生,因此又尊称为文殊童子。萨迦班智达在著论之初顶礼圣者文殊室利童子,也即是顶礼了一切诸佛菩萨,这是总顶礼。
胜天龙王成就持明主,广成蚁穴足目仙人等,
皆以欢喜顶宝礼佛足,诸众主尊遍知吾顶礼。
一切世间胜者的天众、八大龙王、得成就的持明主以及广成和足目等仙人,他们都以无比欢喜之心顶礼释迦牟尼佛——具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而遍知一切的主尊,如是作者也恭敬顶礼!
“胜天”是指帝释三十三天、梵天等诸天众。“龙王”指莲花龙王、护宝龙王和护财龙王等八大龙王。“成就持明主”是指云行大王等转轮王及世间的成就持明者。“广成”即广博仙人,又称为毗耶娑仙人,是印度六大哲学派之一吠檀多学派的创始人,他编著了吠陀经典。“蚁穴师”也是古印度一哲学派的创始人,他本来是一位婆罗门仙人,专门在蚂蚁洞穴处修苦行并得成就,因此他所创立的宗派称为蚁穴派。“足目仙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前的一位宗派创始人。很早以前,足目仙人曾是大自在天天妃的侍卫。一次,大自在天外出,因仙人长得英俊,天妃生起贪恋,故意做出种种妩媚的姿态挑逗、引诱仙人。但仙人毫不动心,双眼一直盯视自己的双足,始终保持清净心。大自在天回来后,得知事情经过,非常满意,赞叹仙人持戒精严并赐给他悉地(成就),由此获得了足目仙人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宗派也因此命名为足目派。以上众多仙人创立的宗派都是外道,他们的观点乃至修行始终未超出三界。是故无论是人、天、龙众还是外道仙人,都以欢喜之心,用尊贵的头等五体投地顶礼于释迦牟尼佛之莲足下,作者在此特别顶礼了本师释迦佛陀!
按照佛教造论的规矩,必须在正文前有礼赞词,之后有回向文。这也是区分内道和外道的标志,历代高僧大德都是遵此造论的。而现在的许多佛教文章,既无顶礼句也无回向文,分不清作者的身份以及他造论的目的。所以,我们写文章或造论必须按佛规行事。
以理观察不违法,亦能善成世间法,
如何行持正士行,此说格言宝藏论。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以正理来观察,既不能违背佛法,又要能够善巧成办世间法,应该怎样行持正士的行为呢?为此而宣说《格言宝藏论》。
作为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持守清净的戒律,断恶行善。然而生活在凡俗世间,接触的一般都是社会常人,许多事情又必须按世间法规办理。对于看似相违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学佛之人多不能如理抉择,故而感到举步维艰,迷惑不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萨迦班智达从深广的智慧海中精选出数百条处世至理汇集成册,令我等学人能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一味,循高僧大德之足迹行持,故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现今有些高僧大德之所以不具足弘法利生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于世间道德法规不甚精通。如果不按常情世理办事,又怎能引导世间人皈信佛法呢?怎能弘扬佛法呢?六祖惠能大师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所以不违世间法规非常重要。在没有达到远离一切净秽善恶分别执着的境界之前,就不要空讲什么舍弃世间法规俗约。假如你不如法行持、放荡不羁,今生就可能光顾监狱或被人间“开除”,后世也将乘坐宇宙飞船到三恶趣“旅游”。为了以上诸多目的而详细地宣说人们交口称赞的格言宝藏。
第一品 观察学者
智者即是学问库,彼等收集格言宝,
如海即是江河库,是故百川流大海。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颂文前两句为喻体,后两句是喻词。(这种写作方法叫对举喻,即先叙说所比事物,随后举出比方,两相对照,由语势明其相同的修辞方法,是譬喻修辞法之一。)本论中多处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里智者比喻为海洋,学问比喻为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如德巴堪布,他通晓许多技艺,诸如绘画、造佛像、诵经、敲打法器等无所不能,而且对显密教法尤为精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