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义章 的佛性说-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經》的「如實空」和「如實不空」來解釋。佛性本來「如實空」,從本
已來,不與一切染法相應,亦無一切法差別相,在此意義下,可說佛
性無(如實空)。相反地,佛性本來亦是「如實不空」,因為如來藏
中具恆沙淨法,雖然不空,卻無有常性可得,故亦可說佛性無。再者
,若從斷四句,絕百非的絕對理體而言,佛性亦得說為非有非無。
    慧遠接著以「內外」再論佛性,他以「隨相」和「情理」兩方面
加以解釋:

      言隨相者,眾生為內,山河大地非情物等,以之為外。若當說
      彼因果之性,局在眾生,得言是內。若說理性,性通內外。雖
      復約彼內外相辨,而體平等,非內非外。(裕56)

慧遠稱有情眾生為「內」,無情的山河大地為「外」。若就佛因性、
佛果性而言,則佛性僅局限於眾生之「內」。慧遠如此的解釋是根據
《大般涅槃經》所說的:「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無情之物,是名佛性」。以能圓証佛果性而言,眾生才有佛性
,無情之物是被排除在「外」的。然而,就理佛性的理體而言,則佛
性通內外,俱遍有情和無情,就佛性平等一如而言,又可言佛性非內
非外。
    再者,若以「情理」論佛性之內外,慧遠說:
──────────────
裕55:《大正藏》卷44,頁476上。
裕56:《大正藏》卷44,頁476中。
裕57:《大般涅槃經》卷36,《大正藏》卷12,頁581上。


                            44頁

      言情理者,即彼妄想陰界入等,以說性故,得言在內。而真平
      等,妙出情妄,名之為外。(裕58)

若以「情理」論佛性,則屬於六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情識境界之內
的眾生佛性,名之為「內」,(裕А59) 而屬「真平等、妙出情妄」的
「理」佛性,名之為「外」。但是佛性終究超越「情理」,因此亦可
說佛性非內非外。慧遠就「三世」論佛性時,他說:「論其體性,古
今常湛,猶若虛空,非三世攝。 」 (裕А60) 佛性德同法性,並非先
有染法,後息為淨,故非三世攝。但是若隨緣辨性,則又可以過去、
現在、未來三世的範疇來論佛性。眾生所証得的「後身佛性」,約因
望果,可稱之為「未來」,約果反望,名為「過去」,以當下而言,
又可稱之為「現在」。

    至於佛性是「當來有」(始有)或「現下有」(本有),慧遠說:

      言「當」「現」者,若就凡說,因性在「現」,果性在「當」
      。若就佛論,果性在「現」,因性過去。語其理性,旨通「當
      」「現」,體非「當」「現」。(裕61)

一般凡夫眾生在因地時,「現」下本具如來藏清淨的佛因性,因此可說
佛性是本有的,但是因為眾生尚未成佛,其果佛性,只能說是「當」來
有。相反的,若就佛的果位論,則果佛性是「現」下証得,因佛性是過
去本有。以理佛性的體遍一切而言,佛性又可說既是「當來有」,亦是
──────────────
裕58:《大般涅槃經》卷36,《大正藏》卷12,頁581上。
裕59:南北朝時代研究《涅槃經》的諸師陸續提出不同的佛性說,其中
     僧柔等人所主張的以六法(五蘊和假我)為正因佛性,即是慧遠
     所指的情識境界的「內」佛性。
裕60:《大正藏》卷 44,頁 476 中。慧遠是跟據《大般涅槃經》卷36
     所說:「佛性非是三世攝」。
裕61:《大正藏》卷44,頁476下。


                            45頁


「現下有」而從佛性理體的超越性而言,亦可說佛性體非「當」「現」,
亦即超越「當來有」、「現下有」。
    佛性是否為本有、始有、當有,在南北朝時曾引起廣泛討論。最早
討論此問睿撸攲袤玫郎F渲鳌斗鹦援斢姓摗冯m已佚失,然從道
生的其他著述中,可推論道生是持佛性本有說,(裕А62) 與其「孤明
先發」主張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想法相符合。至於南北朝時「本有」
、「始有」意義為何?「本有」說指眾生本具佛性,只是為客塵煩惱
所蔽,尚未顯現而已,性宗均持此說。「始有」說指眾生並未本具佛
性,須經過種種修行才能「轉識成智」証得正覺,相宗持此說。然而
,亦有約因中未有果而說佛性是始有,如此意義下的「始有」說,並
不否定因中「本有」因佛性。由於本始之爭眾說紛紜,因此出現「本
有於當」的眨驼f,即是說眾生本有成佛的因性,雖然現在尚未証果
,「當」來必「有」成佛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慧遠在討論佛性的存有問睿龝r,並未延用「本有」
、「始有」等說法,而是用「當」、「現」,亦即將眾生因性本有的
佛性,和如來的果佛性,稱為「現」有,而眾生當來証得的果佛性,
稱之為「當」有,避開了「本」,「始」之辯,其立論頗具創意。

                   四、佛性之各種因義

    慧遠在《大乘義章.佛性義》的第四門「明因義」中,就「緣因
、正因」和「生因、了因」分別討論佛性的作用,其依據還是來自《
大般涅槃經》,如〈師子吼菩薩品〉說:

      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
──────────────
裕А62:參閱釋恆清,《佛性思想》, 枺髨D書,1997,頁 232…235。
      另外,有關佛性本有、始有之爭,參閱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
      朝佛教史》,鼎文書局,1975,頁 715…717;賴永海,《中國
      佛性論》,人民出版社,1988,頁 89… 104。


                            46頁


      緣因者,如煖酵等,從乳生故,故言乳中有酥。(裕63)

    酪是由乳提煉而成,就酪而言,乳是正因,而乳之能生酪,有賴
煖氣和酵母等助緣,故為緣因。此是以乳、酪做比喻解釋正因、緣因
的關係。若以眾生而言,則經文接著說:「眾生佛性亦有二種因:一
者因正、二者緣因。正因者謂諸眾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眾生
為正因佛性,是就眾生生命存在的事實而言,而且眾生有厭苦求樂的
渴求,是求佛道的主因。而六波羅蜜為緣因,是因為修行六波羅蜜有
助於証悟的作用。
    慧遠解釋「正因」和「緣因」說:「言緣因者,親而感果,名為
正因,疏而助發名為緣因。 」 (裕А65) 他是以「親」「疏」來分別
緣正。正因佛性有強力的感果作用,故為親因,緣因佛性有助發作用
,故為助因。雖然慧遠洠в邢瘛赌鶚劷洝分赋稣颉⒕壱蛩笧楹危
其解釋與《涅槃經》的說法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慧遠從修証的果位
詮釋緣正佛性。他說法佛性是法佛的「正因」,報佛性是報佛的「正
因」,就如金礦是金飾的正因。若依果德而言,慧遠認為可分「性淨
」和「方便」二種差別,因為眾生「性淨」,可作為菩提涅槃的正因
,而助成菩提涅槃的六波羅蜜自然就是緣因。若以方便起修而言,因
為菩提涅槃果有賴六波羅蜜的方便起修,故可稱六波羅蜜是「正因」
,而「性淨」反而是「緣因」了。
    佛性又可分為「生因」、「了因」。慧遠解釋說:

      言生(因)了(因)者,望方便果,報佛之性是其生因,真心體
      從本已來,有可生義,生彼果故,。。。 佛性可生,以可生故,
      名為「生因」。。。。 望行淨果,法佛之性,但是了因,非是生
      因。。。。諸佛之性,是真識心體有,從本已來,有可顯了成果之
      義,故名「了因」。(裕66)
──────────────
裕63:《大般涅槃經》卷28,《大正藏》卷12,頁530中。
裕64:《大槃涅槃經》卷28,《大正藏》卷12,頁530下。
裕65:《大正藏》卷44,頁476下。
裕66:《大正藏》卷44,頁476下…477上。

                            47頁

慧遠認為約方便起修而証得的佛果而言,報佛性是「生因」,因為其
從本以來就有可生的作用。若約「性淨果」而言,則法佛性即是了因
而非生因,因為性淨的真識心體從本已有,非新生但有「顯了成果」
的作用。慧遠如此解釋生因和了因,與《涅槃經》的說法一致。《 
子吼菩薩品 》 說:「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故名了因, 煩惱
諸法是名生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 」 (裕А67) 凡是能生者都可稱
之為「生因」,如穀種能生穀物,煩惱諸結能生生死,其意義明顯可
知。至於「了因」的意義,經文舉「燈能了物」為例,由於燈有「了
物」的作用,引伸凡是有「照了」、「顯發」作用者都可稱為了因。
    《涅槃經.雍鹌兴_品》中所提到不同二因,綜合而言,有生
因、正因、了因、緣因,但是因為各種不同組合的二因,其所指各有
不同,因此意義有時不明確,例如有時候說生因即是正因,有時候說
緣因即是了因。慧遠就將經中認為是「了因」的八正道阿耨菩提佛性
,解釋成是既是「了因」又是「生因」。總之,以不同組合的二因解
釋佛性義,相當含糊不清,與慧遠同時代的天台智顗將它們綜合成「
三因佛性──正因、了因、緣因。其意義明確且有系統,比《涅槃經
》和慧遠的解說更圓融。

                   五、佛性說之意趣

    無我和緣起性空是自原始佛教以來佛教的基本教義,許多經典說
諸法空,以破除法執和我執。然而,強眨孕郧鍦Q的如來藏(佛性 )
說卻在三、四世紀之後逐漸闡揚開來,於是看似矛盾的緣起之「空」
和自性清淨之「有」如何眨停约胺鹦哉f的意趣何在,遂成為許多
經論關心的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