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九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六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三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这是往生三种人的第二种人,第一种是修福,世俗的褔善,临终遇到善友,劝导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地方是讲第二种人,第二种是持戒的人,前一种是福善,第二种是戒善,持戒,我们知道,戒律有人天戒,有小乘戒,有菩萨戒,这究竟怎样个区别法,善导大师在此地说的,跟平常讲的不一样,平常是从戒相上来说,像五戒 八关斋戒,这是人天的小戒,像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个属于小乘声闻戒,梵网菩萨戒,璎珞菩萨戒,瑜伽菩萨戒,这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这是大乘菩萨戒,在台湾这些年来,受戒都从戒相上来区别大小。
  可是在此地,善导大师的讲法就不一样,他老人家的讲法是从人心,心量的大小上来分,心量大的人受了五戒,也是菩萨戒,心量小的人,纵然受了菩萨戒还是小戒,这个说的很有道理,我当初刚刚学佛,亲近章嘉大师,我对于戒律上请教他老人家,他老人家说法,跟此地讲的一样,完全决定在心量,我们看这段文,“具诸戒行”,这是一句总说,在家五戒,这个诸戒就是指五戒,出家就是二十五戒跟比丘尼的五百戒,这个叫做具足。
  下面告诉我们,完全从根器上来说,如果是人天的根器,二乘的根器,他所受的叫做小戒,纵然受了梵网戒璎珞戒,瑜伽戒,这是大菩萨的戒律,那也叫做小戒,为什么呢,他们的器小,这从心上说的,心量小,分别执着很重,“若约大心大行之心”,心量大的人,起心动念都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心量,这是大修行人,所以这个大与小,一个是只顾自己,不太重视别人,这个心量就小了,所以小乘唯有自利不肯利他,不肯利他,不是不利他,不是主动去利他,他不主动,必须要别人求他帮忙,他要是高兴可以帮个忙,他不高兴就不帮忙,换句话说,修行一切都是以自利为主,利他并不热心,这个大心菩萨跟他这个心完全相反,他完全是以利他为主,对自己有损害也不在乎,而且主动去利他,非常热心的去帮助别人,像地藏经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没有度尽誓不成佛,那个尽是什么,是成佛,一切众生没有统统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是大心大行, 他就是受五戒,也就是受菩萨戒,这个说法非常合理。。。,要在九品位次上来说,菩萨戒决定是上三品,也许我们会问,他只受了五戒,他心量很大,主动能够帮助人利益众生,只受了五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上上品往生吗,能,为什么能呢?心大愿大行大,所以纵然受五戒,也叫做菩萨戒。由此可知,戒相是随着心量转,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唯心所变,很有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把这个法变大变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是第二福里面“戒分善根”,第二福里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句,第二福的第二句,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三种人,修世俗善跟这个戒善是一条,这是一条,这是第一类往生的人,第二类是读诵大乘,“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执法各异,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这是说一切众生根器不相同,习性不一样,在前面我们都读过,修行一定要注重法门与自己的根性相契,这样修学就便利,也快速容易成就,如果修学法门跟自己的习性不相契合,学起来不能生欢喜心,他成就就困难,这是要知道的,因此佛对于这个方法,门径就说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地方是把许多法门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说明修世俗善根,或者修持戒的善根,但用修慈持戒为能,这个第二种人呢,唯将读诵大乘为是,这个是专门读经的,能行,确实能成,我有一年在香港,那一年记不清楚,我到香港天台精舍,去拜访畅怀法师,畅怀法师是学天台宗的,天台精舍,这个佛堂供养的当中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两旁边侍者,是阿难尊者跟迦叶尊者,阿难迦叶,畅怀法师他念佛号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他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求生西方净土,我那天去拜访他,突然看到他这个佛龛,他佛像前面是玻璃合刊,佛刊上贴了一张西方三圣相,用这个透明胶带黏在玻璃上,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告诉我,他现在念阿弥陀佛了,这临时没有佛像,拿张纸画佛相用透明胶带黏在佛龛玻璃板上,为什么忽然发了心,念阿弥陀佛了呢?
  他告诉我讲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距离我去看他的时候,大概三四个月之前,很近。。。, 头一年的十一月间,十二月间,就在他们那个附近,有一位老先生,大概有七八十岁,退休的老人,早年在抗战期间也做过官,以后解放之后他在香港,大概是跟他女儿住在一起,这个女儿听说也不太孝顺,老年人古书念得多,所以常常到佛教图书馆,那个图书馆是倓虚大师建立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常常到图书馆来借大藏经看,诸位要晓得大藏经是不出门的,普通书是可以借出去的,大藏经借出去了要是丢了一本,成套就残废掉了,所以大藏经是不出门的,畅怀法师对这个老人特别优待,大藏经你可以借回家去看,所以他就常常来借大藏经,大概借去看一二个星期看完了,他就回来再换一本,这样子看了好几年,也不晓得他用什么功,也不知道,也没有看到他念佛,他就是喜欢看经,最后一次借大藏经的时候,告诉畅怀法师,他说,我这次经借回去看,我不送回来了,我要走了,告诉他日期那一天,那是二个星期以后预期告诉他,你派个人到我家里去把经书取回来,当然一般的书不取回来无所谓,借了就送了,大藏经不可以不拿回来,不拿回来一套残缺了,他就把日期记下来了,心里觉得很奇怪,他说他要走了, 畅怀法师说,难道往生,看他样子不像。。。,好啦不管他怎样也许他搬家了,反正到时候就派人到那去拿经书,过了两个星期,好像是十一月廿几号,畅怀法师跟我讲好多年了,我记不得了,看到这个地方想起这故事,他就派人到他家里去取藏经,去的时候,他正在那里看,坐在桌子上在看藏经,他看到图书馆来的人,他就问,你来干什么,他说你今天叫我来取回藏经的,他说是,是叫你今天来,我没有叫你现在来,我现在还在看,当然去的年轻人看他老居士,也就不好意思跟他要也就回去了,到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去的时候,他家的人告诉他,老先生往生了,他说很奇怪昨天不是好好的,他说是什么时候往生的,你走以后大概两小时,怎么往生的,看经往生的,他看经的姿势也不是像我们这样端端正正的,他一个腿这样放,这样放就这么走了,这是潇洒自在,畅怀法师一听说,到那里一看,念阿弥陀佛了,这个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亲眼看到了才相信了,没有病,两个星期之前告诉他那一天,时间一点没错,告诉他月日,时辰没讲,没有讲时辰,读诵大乘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距离我们时间不远,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广大,那位老先生姓欧阳,复姓欧阳,欧阳先生他往生的条件就在此地,我们今天读到这段,这个是唯将读诵大乘,他用的是这个法门。
  下面是大师为我们开示,“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这是讲戒律,修行根基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律是根本是基础,五乘就包括人天,人天没有出三界,是在六道里面二个善道,善道持戒的人就容易得到,持戒清净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半都是在人天两道,三界之外,声闻辟支佛菩萨,这叫三乘,或人天这是五乘,三佛是讲佛的法身,报身跟应化身,这个三身佛都是建立在戒行的基础上,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前面第一种,是持戒修持,第二种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每天受经典的薰习,不知不觉慢慢薰成三贤的菩萨,十地的菩萨,虽然没有证得三贤十地的果位,可是智慧逐渐逐渐增长,知见与这些圣贤逐渐接近,所以说读经开智慧,会读的人,读经同时具足了戒定慧三学,这是真正不可思议,这完全从心上讲,‘戒律’,无论多少戒律,像大藏经上讲的律藏,这个份量就可观,总而言之,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把一切戒律统统都包括尽了,读经的时候,还能有坏念头吗,再起了坏念头经也念不下去了,这一个恶念不生,那你读经岂不是诸恶莫作,这一条做到了,诸恶莫作是小戒,经论是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一切善法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读经是真正众善奉行,是真实的止于至善,儒家讲止于至善,没有把至善的标准说出来,充其量止于人天至善,佛经不然,佛经是究竟圆满的至善,大乘菩萨戒具足,专心读诵就是修定,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这一个读诵,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都修到了,那有不开智慧的道理,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读经有读经的功德,回向净土统统能往生,统统都能往生,所以这个和第三福第三句,第三福有四句,是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第三句读诵大乘,由此可知,这个持戒求生净土的人,读经求生净土的人,往生都有根据,三经所说你都能做到那还得了,上上品往生,做不到做一句都行一句,一句做到了都能够往生,经典真正不可思议,这是第二种往生的人。
  第三种“明修行六念”,我们净土经里面,虽然说的不多,观经里面说了,其实无量寿经,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