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即是上举四种,而专职住持佛教的中心人物则为比丘众,其组织略如下表:
       ┌─结缘皈依众──────────────┐
       │ 正信皈依众(上二众可为入优婆的预备众)│
       │ 优婆塞众               │
       │ 优婆夷众               │
  佛教大众─┤ 沙弥众                ├─九众
       │ 沙弥尼众               │
       │ 式叉摩那众(预备入尼众的青年女子)  │
       │ 比丘众                │
       └─比丘尼众───────────────┘

  沙弥学业成就,则进为比丘,是依比丘为师而出家,比丘应负教养父师的责任,正摄受年未满二十岁的青年。因为负有将来住持佛教的责任,对于佛教律仪的修养,经论的学习,须经长时期专门的煅炼,养成崇高的僧格;否则,便担不了这个重大的责任,人天师范,绝非哑羊鼠鹊之徒可以假冒。
  沙弥时期,纯在修学的时期,其学程等于普通国民教育的初中和高中,这时期的学课,除修学中等国民普通教育国民教育必需的课程外,应更加上佛学基本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生活在沙弥的律仪中,这律仪的生活,也就等于一般中学的军事训练。
  沙弥,义译为“息慈”、“求寂”或“勤策”等;释之为“息恶行慈”、“求涅槃的寂静”、“为比丘所勤加策励”。沙弥有三种:七~十三岁曰驱乌沙弥,谓只能驱乌鹊于食上;十四~十九岁曰正法沙弥,这正合沙弥之位,于五年中受师训练,堪进入比丘位;二十~七十岁曰名字沙弥,以年龄已在比丘位,但初出家未受比丘具戒,称沙弥名。
  正法沙弥,适在受中学教育年龄,其得度师应勤加策励,为师者如觉自己无力教导,应送其入沙弥学院,使其受世法佛法的教育,长大时不为佛教罪人、国家蠹民,且有力能住持佛教,福利人群。至于名字沙弥,其得度师应审查其履历,是否正信佛法,是否有诸遮难?须如法度令出家。
  在家二众,能守持五戒为合格;今出家沙弥须能受持十戒为合格。云何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金银宝物。
  此中前五戒同于在家二众,唯在家的第三不邪淫戒,以许如法的夫妻配合;已是出家的沙弥,一涉男女的媾合,即属邪淫,故须根本断除淫行。
  第六是戒除化装虚饰。因在家男女夫妻相配,为增进相爱相悦的情调求其美感,故有这种化装,出家则应无。
  第七是戒除逸乐的生活。以歌舞场中,戏剧台上,其所表演动作以男女声色方面的事为多,是染着缘,故出家者应远离。
  第八是戒除生活奢侈流于荒堕的缘。以广高大床,在贫家则男女大小共睡处,在富家则雕饰富丽设备安适为纵乐处,出家孤身一坐具即足,大床丽饰,易耽睡眠,滋邪欲念,故须避离。
  第九是戒除饮食的无厌足。一是节约,二是定日中一食,这在南印度的佛教今仍能严守。沙弥饮食随同比丘行乞食制度,过早于俗家人不方便,晚行乞食亦然,且每日三次乞食,便更无暇修学佛法。又晚食佛谓是饿鬼求食的时候,鬼闻碗钵声,更增长其饥焰苦痛,悲愍异类,故过午不食。
  第十是戒除财利的贪著。捉持金银货币,易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故佛特为禁止捉持,自更不许储蓄,而淡泊生活之所需,悉由净信居士供养布施。除上五戒为四众基本戒条外,今沙弥为出家众加后五戒,前四为舍离俗家之生活,第十条为舍离俗家生活所依的财产,以建立彻底的无家无产的乞士制度。

丙、出家众的比丘具足戒
  现在讲到出家的菩萨比丘。比丘是印度语,译义“乞士”。意谓无家无产,但行乞食以资养色身;依经依律,恒行乞法以资养慧命。此外更无他求。故比丘的生活,在享受方面力求淡泊简单,唯蓄三衣一钵,更无长物。如鸟之双翼,随处游行即可与之俱去;于修业方面,严守戒律,劝行教化,住持佛法,不惜牺牲生命。
  唯比丘戒条特多,重要的即沙弥的前四戒,轻细的涉及行住坐卧语默作止。凡易流于放逸的烦琐枝末的行为,也都列入,都计二百五十条。至此比丘对个己的道德行为,对教团的应负责任,微细的威仪作止完全具体的列入,以养成住持佛法使命的僧格;故比丘戒称为“具足戒”。沙弥戒是具体而微,比丘戒则完备具足;实则完具沙弥戒即是完备出家的戒。比丘戒以类例分,通称五篇七聚,兹不详说。
  除了上面举出的出家与在家的戒律外,还有一种叫做——

丁、在家出家的八关斋戒
  这是佛为在家居士使对于出家生活短期的训练,或则进为练习出家生活的戒条。十善戒经中说:“八戒齐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缘在家居士,俗务纷杂,劳神累形,偶使短期中过出家生活,不唯使其于佛法有更深的认识,即其疲劳的精神,经此短期修养,亦必顿感清新,如舞乎春风,浴乎水沂。
  这亦名“八支斋”,即沙弥十戒中之前九戒。前八为戒,后一为斋,故斋是指过午不食,总称为八戒斋。“关”字,是说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戒斋之日,关闭恶趣,开人天贤圣之道。然亦有谓此八条戒,虽同沙弥前九戒,条数亦唯八而非九,即合第六与第七而成“第六不涂饰香鬘歌舞观听”,其第八为第七,第九为第八。复有以前之第八为第六,以第六第七合为第七者。此八戒斋,如其所好,于每月中逢六逢十、严持此戒,故亦称六斋日十斋日。
  这八关戒斋,是五戒与十戒之间,在戒律的精神上说,是从在家到出家的桥梁。五戒中关于淫戒唯禁邪淫,此则一日一夜间严持清净梵行与出家的不淫戒同。
  复次如上四众或九众,在依法修学上说,是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当时佛的说法和现在所流传的经律论三藏,都划分着小乘三藏和大乘三藏,故传持这两系学说和修持的人也就有小乘学者和大乘学者,若现在南印度的锡兰暹罗一带,还是纯粹保持了小乘佛教依律住持的精神,若我们中国佛教,虽也流传小乘佛教,但是偏重于大乘的学习和修持。小乘修持的目的是在证声闻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声闻的人但求自了证入涅槃。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证真常。小乘如坐单轮车,大乘如火车轮船大众可共坐。小乘缺乏悲愿,大乘悲愿特深;换言之,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是在看发菩提心与不肯发菩提心耳。
  佛教徒众,依法修持,不肯发菩提心,唯求自了,即自封于小乘境内;肯发菩提心,便进入于大乘之域。今菩萨学处正是倡导大乘之学,以发菩提心为根本的精神,故在正信皈依时,便要发菩提心,便成为在家菩萨,受持五戒十善,便为菩萨优婆众,沙弥比丘,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即得称为菩萨沙弥菩萨比丘。不肯发菩提心,不论四众七众如何修持,仅行止于小乘路上,故大乘菩萨学处,以发菩提心为最切要。现在要讲——

四、发心正行

甲、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是精神向上的要求,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在心理上说,是一种欲,是一种希望;持续这种欲,希望其目的完成,是需要强力的精神加以推动与保护。四弘誓愿即是推动这菩提心,四他胜处法即是保护这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四弘愿中第四句“佛道无上誓愿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无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于信仰的凡夫心中发大誓愿誓必成就,这便是发菩提心,这是强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动这种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达,还须其他的三愿来互相推动以辅助之。成佛,是以说法度众生为目标,不度众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第一悲愿。成佛,是不唯断个己的烦恼,度众生也便是令无边众生断尽烦恼,个己的烦恼易断,如声闻涅槃便是断了个己烦恼为已足而寂止于涅槃境中,但为教化众生从众生分上反映于个己心的烦恼无量无边,真实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唯有断尽众生烦恼,个己烦恼方毕竟寂然,于是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第二悲愿,要成佛,要度众生,要断烦恼,绝不是盲目的冲动,是个己须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说法教化众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断除烦恼;智慧是怎样生长?是在学习的精神。故佛说“三世诸佛皆在学地中来”,不肯学习,便永远愚痴,如何有成佛的分?有度生断惑的能力?学习分两部分,一是个己精神上的修养,一是向事物大众中磨练个己的能力,实际是整体精神的两面。这向内外学习的法门是很多很多,众生的病是无量无边,佛说治病的法药也有无量无边,要成佛度众生须遍学一切法门,故有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悲愿。
  古人也有解释为菩萨依四谛发四弘誓愿,见众生苦的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见烦恼重重的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见应修法门的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见涅槃真理的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凡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必发四弘誓愿,所以叫做通愿;此外更有别愿,如阿弥陀佛因中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释迦牟尼的誓于五浊恶世成佛的大愿等,这是叫做别愿。无论通愿别愿,都是加强推动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贯精神。
  复次菩萨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已,须以不犯四他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