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译'万物形成之时,还在天地形成之前,无声无响,空虚无形,独一无二,往复运行不止,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是孕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称他为什么,只好认为这就是“道”,再勉强认为他是广大无边的大,大到似乎不存在,不存在感觉着遥远,如此的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我们认知的四大中,人也是一大,人存在于地,地存在于天,天存在道中,而道的运行则是依照着自然法则。
  '读感'老子虽然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从这一章里面,深深感觉到老子悟道的那份执著,决对不是那种无为而为的做法一样,我似乎感觉到,老子对悟道的时候感觉着道的无法清晰感知,只有感知自然去感知道。
  老子这一章立场于人的大引申到道的大,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把人的大融合到天的大中去,人心不足,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仿佛自已就是天父地母,切不知道自已只不过是天地中一个物体,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人类用尽心智强自作大,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己脑中形成的世界,不合自然之数,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人类的灭亡与否一点也改变不了天地运行,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算这一片天地没有了,他依然可以孕育出另一片天地。
  说有四大,其中道大,天大,地大那是宇宙中不同争论的事实,而人大,则是指人心之大,人心为什么大,只是在地上的所有万物中,他有一种凌架其上的物种优越感。老子做学问也是离不开人心,他想把人渡到效法自然上,所以人大列入,这是一种对人类的一种爱,引导人心向天道。
  寻求一种人生的自然之道,把人的成长与生长接近于自然的成长,便是老子要追求的天道人生,众人都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有这么多的不公,不平,不忿,不可理解。人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不懂得顺应自然天道的生活法则,而一味的强调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虽然自然中有这么一种竞争的法则,可那是一种互相排弃的法则,不应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作为四大中的人,他可以去追寻一种共生的法则,否则他便是没有脱离宇宙优胜劣汰的法则,自成法则进而完善发展,这也是老子人大道法自然追求。
  人类要真正人大,便是应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一个可以共同成长的法则,人类追求优胜劣的无情竞争法则是遵循一种自然陶汰法则,而人类最终要自己完善成长起来,便需一个可以依天道而行的自己的不被陶汰的法则,进而完善,在自然竞争法则独善其身,自我发展起来,不被宇宙法则陶汰。这便是人大。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更新时间2008…9…5 21:06:50  字数:581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读译'重是轻的根本,静应当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出行,一定带足衣食,就算是有万分荣光,也不会得意忘形而超然物外,为什么要以肩负万千生命责任的身家,而去冒不必要的险轻视天下交托的重责任呢?轻眺会失去根基,浮躁会失去理性控制。
  '读感'老子这一章很明显是在对着一个贵族,一个万乘之主在说话,根前面的章节没有什么承前启后的关系,但他所说明的道理,切是道的无上追求,这跟《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所讲述的有些相近。老子这番话固然是对一个万乘之主说的,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万乘之主,他依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古代的文人免不了为封建主所用,我们不需要为此苛求老子。
  我所探讨的是《道德经》现在对我们的启发与教导。依照《道德经》上一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所以称之为一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管辖一个万乘天下,只不过管辖范围不同,可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道理,管得好自己的人必然管得了别人,即然管得了别人自然管得了天下。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老子这一章当成是说自己的,永远记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更新时间2008…9…10 11:41:49  字数:2115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读译'善于行事,不会留下后遗症,善言之人,不会有什么把柄,善于数数的人,不用用于运算的筹码,善于防闭之人,如果没有得到关键要点不能破开,善于团结之人,没有自解约定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救人,而不弃人,善于救物,而不丢弃物事,因而承继了聪明才智。因此,善人是恶人学习的榜样,恶人则是善人的借鉴。不重师,不爱惜机会借鉴教训,就算有聪明也是迷失之人,这就是道的玄妙之处。
  '读感'老子这一章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在劝人为善,不要为恶,为善与为恶,最大的区别因该就是没有后遗症,没有什么把柄给别人,能够自知权衡得失而不需要借助外力,而且善于保护自己,独善其身,能救人救已,找对参照物,借鉴物,重师重教训,这都是为善的根本,也在道的根本,而悟道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这些吗?说到这里,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一句话:“文以儒乱国,侠以武犯禁!”这两句话粗一看上去,有些很难让人接受,如果是换在旧社会,我想,这样的说法会得到文士和侠士的统一报复吧!
  文以儒乱国,这也使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时毛主席害怕旧文化和旧思想再次席卷吞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便号召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毛主席是伟大,我想他也是想到这文以儒乱国其中深含的意义,儒家文化不仅仅可以乱国,也是可以治国,儒家文化能占据中国统治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自然不仅仅只是有乱国一说?事实上在很多状况下,他起到的治国作用与乱国作用同等的,问题在于谁在用。
  老子看不起孔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就认为孔子的儒家文化只是一种中间文化,乱国与治国并存,显示了儒家文化的先天不足,把握在不良用心的统法者手里成为欺压瞒骗弱者的把戏,广大弱者身上往往体现出令人害怕的奴性,造成了近代中国的东亚病夫民族形象。
  老子提出的大道之路是人们最终发展的方向,万物和谐发展才是这个宇宙的最佳成长之路,而中国共产常现在提倡的和谐之路也是一种尝试。儒家文化更贴近人,而且更易让人接受,而且每个阶层都能找到定位,这也是儒家文化能够占据主导文化的主因。满足部分私心,兼顾大众,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很现实也很符合社会人心。但是人类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还停留在一个千年前的水平,没有进化,也不能说不是民族悲哀。
  善与恶永远是对立面,善从来都没有绝对性的压到恶,都是只有妥协,而恶经常性的压到善,这便是为什么善总是难为,恶切总是易做,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少不了善,这个世界早就是恶的天下。人们也许会说,恶也是少不了,其恶不是少不了,而是一种天性,相生相克的天性,战胜恶人才能走向完美,也算是对人的一种考验。
  两个好人在一起相处是不会出问题,而两个恶人在一起那一定会来个你死我活,而如果是好人与恶人在一起,那一定是好人让着恶人,只要恶人不逼着好人不能活,好人一般都会息事宁人,不激化,便能共存。这样说来,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了恶,还会不存在吗?相反如果没有善的存在,恶人斗到最后也只有自杀的份,没有了对手,还怎么为恶,活着也是白活,在这一个层面善滋养了恶,使善恶不分也是善的无奈与悲哀。
  政治是什么,是一帮人屠杀另一帮人吗?建国之初的很多大儒都站在国民党一边,而中国共产党这边并不多,毛主席懂不懂得儒家文化,无可否认,毛主席同样也是儒学大师,他也能利用儒学为自己所用,他的新的无产阶级斗争观念也是从儒家思想出来,当时毛主席能够把握着革命节秦,一步步走向成功,便是运用了儒学在中国人身上的培养了千年的儒性。那些学习西方共产主义的家伙到中国来指手划脚把中国无产阶级的大好局面弄乱,便是不知道儒性在中国人身上的作用,不失败怎么可能。邓主度所提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之后的选择。
  文人多是统治阶级的走狗,这是因为文人自己不能在经济上独立,更没有政治权力和个人实力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使他们不得不委身于统治阶级,就算是真正有骨气的文化人,为了大众也只能牺牲自己实行曲线救众的思想,而毛主席则不同,他追求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坚定的站在广大民众立场与统治阶层展开斗争,发展自己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支柱。人们也许会问,你有什么证明呢?其实文化大革命就是明证,千万人的血就是明证!没有这种极度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会有这种疯狂的行动吗?虽然说有些疯狂和不自量力,但没办法抹杀他那颗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决心与自信。虽然过份悲壮,但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偿试。
  我们现在的无产阶级文化在那里,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