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宅,隆礼频繁,国子祭酒肖璟、工部尚书张亮、詹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等,并誓为弟子。」'24' 卒于贞观14年(640年)10月26日,时年七十六岁。

  玄琬,《续高僧传》卷22有传,俗姓张,弘农华州(今山东费县东北),远祖因徒,今居雍州之新丰(今广东省亲丰县东山)。初师事昙延,受具足戒后便随洪遵律师学《四分律》,向昙迁学《摄大乘论》,还学《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十地经论》、《百论》、《中论》等,贞观初年「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25' 皇帝下令,于延兴寺造藏经,让玄琬任监护。卒于贞观10年(636年)腊月初7,时年七十五岁。撰《佛教历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主要弟子是僧伽。

  道英,《续高僧传》卷25有传,俗姓陈,蒲州猗氏(今山西省安泽县东南)人,十八岁依叔休律师出家,去并州(今山西曲阳)炬法师听《华严》等经。开皇19年(599年)入解县(今山西虞乡县西)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观。后住京师胜光寺从昙迁学《摄大乘论》。晚年回蒲州住普济寺,卒于贞观10年(636年)9月中,时年七十七岁。

  明驭,《续高僧传》卷26有传,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初学《涅盘》,后习《摄大乘论》,然后住无漏寺进行讲解。仁寿年中,敕送舍利于济洲(今山东荐平县西南)崇梵寺,晚年卒于禅定寺。

  静凝,《续高僧传》卷26有传,汴州(今河南开封县北)人,原学经、律和《十地经论》,后跟随昙迁学《摄大乘论》,学修止观。'26' 开皇6年(586年)随迁入雍,住兴善寺。仁寿2年(602年)奉敕送舍利杞州(今湖南省汉寿县西)。

  地论师慧远及其弟子净业、辩相、净辩以及辩相的弟子灵润等都曾弘扬《摄大乘论》。

  灵润,《续高僧传》卷15有传,俗姓梁,河东虞乡(今山西省虞乡县西)人,其父任青州益都令,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姨夫候援任曹金乡令。灵润依止灵粲师住兴善寺,十三岁开始学《涅盘经》,后向道奘学《摄大乘论》。二十三岁还返京室,向智念学小乘论,向辩相学大乘论和小乘论。后在净影寺弘扬《摄大乘论》,并造疏五卷。讲《涅盘》七十余遍,《摄大乘论》三十余遍,并各造义疏十三卷、玄章三卷,至于《维摩》、《胜鬘》、《起信》等,有机会便讲,各有疏部。弟子智衍,住兰田法池寺,弘扬《摄大乘论》和《涅盘经》。

  地论师昙延(515~588)的弟子法常、慧海、道愻、慧诞等也是著名摄论师。

  法常,《续高僧传》卷15有传,俗姓张,南阳白水(今陕西省浦城县)人,十九岁投昙延出家,二十二岁开始学《摄大乘论》。对《成实论》、《毘昙》、《华严》、《十地经论》等随讲出疏。曾为皇储授菩萨戒。贞观9年(635年)又奉敕召入为皇后戒师,卒于贞观19年(645年)6月26,时年七十九岁。原讲《涅盘经》,后专弘《摄大乘论》。着有《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对《涅盘》、《维摩》、《胜鬘》等经,各有疏记。

  慧海,《续高僧传》卷11有传,俗姓张,河东虞乡(今山西省虞乡县西)人,十四岁依山门大昭玄统昙延出家,十八岁开讲《涅盘经》,受具足戒后居弘农(今属

山东省)之伏读山坐禅。周武灭佛期间,避难入陈,钻研《摄大乘论》。隋代住静法寺,卒于大业2年(606年)5月27日,时年五十七岁。

  道愻,《续高僧传》卷14有传,俗姓张,河东虞乡(今山西虞乡县西)人,尤通《涅盘经》和《摄大乘论》,与弟子道谦俱依昙延为师。晚年住蒲州仁寿寺,在此弘扬佛法,卒于七十五岁。

  慧诞,《续高僧传》卷26有传,其传称:「释慧诞,雍州人,学究《涅盘》及通《摄论》,每登讲席,有名京室,即昙延法师之学士也。住延兴寺,仁寿下敕召起塔于杭州天竺寺,住在灵隐山。……贞观初年卒于本寺,七十余矣。」'27'

  唐玄奘不仅重译《摄大乘论》,还翻译了《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647年)和世亲的释论,《摄论》弘扬更盛,但它属于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被唯识宗融合了。从此以后,摄论师绝传。

二、摄论师的哲学理论
  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九识」论,除第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3对此说明如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看,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惟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赖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如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柒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28'

圆测的这段话说明了摄论师哲学理论的基本特点,摄论师主张九识,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设,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识、六根、六尘合为十八界。第七识是阿陀那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第八识阿赖耶识分为三种:一、解脱性的阿赖耶识,有成佛的因素;二、果报阿赖耶识,缘取十八界;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把世间万物区分为四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第九识是阿摩罗识(amala…vijbana),另译阿末罗识,意译清净识、无垢识等。第九识以真如为其本体。

  圆测还指出了摄论师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说。」这就指出了摄论师的观点主张和玄奘唯识宗的不同,摄论师多依安慧义,唯识宗多依护法义。十大论师之一的安慧,是早期唯识师,摄论师依此立宗,说明摄论师的观点是古唯识义。安慧的唯识理论,突出特点是他的「一分」论,以为只有「自证分」是实有,见、相二分都非实有,所以他的唯识理论是「无相唯识」。

  体现摄论师哲学特点的是设立的第八识和第九识。摄论师的第八识同于地论师北道派是染、净混合或真、妄混合,我国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年)着《中论疏》卷7称:「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29' 卷7又称:「摄大乘师明,六道众生皆从本识来,以本识中有六道种子,故生六道也,从清净法界流出十二部经'30' ,起一念闻熏习附着本识,此是反去之始,闻熏习渐增,本识渐减,解若都成,则本识都灭」。'31' 《摄大乘论》卷中称:

阿毘达摩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于此义中依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以火烧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地界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为无分别智火烧炼时,此识由虚妄分别智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未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32'

此中所说「本识」即阿赖耶识。在摄论师看来,阿赖耶识就像藏金的土一样,既有染污性的土,又有清净性的金。没有经过修练或修练不到家的人只显现染污性,不显现清净性;经过修练成佛后,染污性已除,只显清净性。

  摄论师还用真、俗二谛解释阿赖耶识的染、净二分,染污部分相当于俗谛,清净部分相当于真谛。《续高僧传》卷15〈灵润传〉称:

至如摄论梨耶,义该真、俗。真既无念,性净,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俗谛义边,成应化身。如来转依,作果报体。据于真性无灭义矣,俗谛自相有灭不灭,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33'

  「九识」论是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圆测(613~696)指出,摄论师立第九识的根据是陈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该论称:

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对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耶罗识为粗恶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得道做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道做根本。'34'

这里把第九识阿摩罗的性质都交待清楚了,阿摩罗识是清净的,无烦恼的,是常住的永恒「真理」,地圣道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是染、净的混合体,染污部分全灭,阿赖耶识即灭。阿赖耶识灭后即证阿摩罗识。由此看来,阿摩罗识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清净部分,是成佛后的思维主体。

  摄论师提出第九识的佛经根据是《金光明经》卷4所讲的如如。什么叫如如呢?真谛译《三无性论》称:「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