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念《金刚经》打开,可惜自己不知,请教他人,说他着魔,遂不敢再念;修心中心法,有人百座内打开,有人则会时间长些,一经打开,一定要敢于承当!打开之后,还要继续打坐,若是认为打开可以不坐了,定力则不够,要定慧等持啊!师父认为,每天坚持打坐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打坐不作打坐想,不当作任务完成,唯有此才能增加你的定力,定慧要等持。打坐是磨刀,下座是用刀,刀如果很钝了,则砍不进去。人们常用“吹毛利刃”来形容锋利的宝剑,把毛放在?剑刃边,吹之毛断。智慧好比此剑,智慧要达到这种程度,就是定慧等持了!在事情上做得了主,能够悬崖勒马,那就坐与不坐都一样,坐也那么清净,不坐也那么清净,坐与不坐皆可,坐多坐少无碍,在自己调伏之,要有此力量方可!
     九十一、学人所修,每随环境而异,其进功亦有不同。如富贵者,未经过困苦;贫穷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难以圆会耳,是当方便引导之。
     学人所修,每随环境而异,其进功亦有不同。如富贵者,未经过困苦;贫穷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难以圆会,是当方便引导之。学人所修随环境的差异不同,功夫进展也有不同。比如说一个很富贵的人,家庭条件很好的,从来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要什么东西打个电话就送货上门,就像极乐世界一样,一想就送到家里来,是吧?像这种情况,你如果说,“我不贪了,我贪心没有了!”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要小车有小车,要洋房有洋房,要什么吃的有什么吃的,你还贪什么?你真不贪了,让你住到那个茅棚里去试试,住那个山顶的小茅棚,下雨天漏着水的,看你的心能不能过得去,实际去检验你的那个贪心是不是真的就没了。环境对修行很重要,要经过那种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心能不能过得去。贫穷的人若是叫你到很富贵的地方去,你也承受不了。很贫穷的人变得很有钱了,若是做到富贵不能淫,不放松自己,一如住茅棚时那样艰苦朴素,那就不容易。所以说修行、除习气,要有不同的环境来磨练。未入其境,难以圆会,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怕这些,需要一些境界来磨练自己。
     九十二、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执著,以法无定法,佛法不许执取也;正修法时,一切诵经等功课暂时停止,无碍也,一俟心地明白,开具只眼,则经经可读,以不为经所转耳。
     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执著,以法无定法,佛法不许执取;正修法时,一切诵经等功课暂时停止,无碍,一旦心地明白,开具只眼,则经经可读,以不为经所转。我们诵经、学教都可以学,包括早晚课都要学会做,不要执著就行了。法无定法,佛法不要执取,刚开始修心中心法时,时间比较紧,你那些功课可以停下来,等到把这个法修到心地明白了,可以照常地读经,一切经都可以读。只有明白心地了,读一切经才能了然于胸,不明白心地读经,那是记言记语,记言记语则是三世佛冤。记言记语就执著文字相了,不理解真谛啊。心中心弟子,早晚课还要补上这一课,尤其是出家师父,是要带领大众的,早晚课更要做,在家居士也一样,来到寺院,早晚课不会做,不愿做,你不和众不行。早晚课、楞严咒、十小咒,这些都要学会,因为修心中心法者,禅、净、密皆修。在密就是所谓密宗最高的法,大圆满九次第法的最高法;?在禅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佛心中心法,这么高的法,是最秘密的密法。密法,就是最深密的如来藏,修这么深的法,若是楞严咒都不会念,这讲不过去。所以经要学会念,不要觉得这个经咒太长了而?不念,切勿放松对自身要求!
     九十三、心地既明,方可参阅宗下语录。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学人心有所得,必然欢喜,卖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对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习气也。
     见性明心后,方可参阅宗下语录。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学人心有所得,必然欢喜,卖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对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习气。明白心地之后,你可以看宗下的公案和语录。因为宗下所有的公案和语录都是真心的显现,都是自性的显露,一千七百公案都不离开自性。若是离开自性去理解这些公案,定是云里雾里,糊里糊涂;一切公案从自性上去理解,定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你可以学习理会其意,但是一些方法不一定执取。像那些让你参无头公案的,就不需要采取,因为你已经打开了,已经把心性道理悟明白了。同时,要注意克服自己的习气,不能利用禅宗这些公案来卖弄示能。有些人学佛有这方面的习气,如果执著不舍的话,就是一种禅的习气,不好,容易使别人产生看法。
     九十四、论语一书,乃我修证后最实用之书。盖弘法时,必得通达世故人情,克尽忠恕之道,方启大机大用耳。
     论语一书,乃我修证后最实用之书。盖弘法时,必得通达世故人情,克尽忠孝之道,方启大机大用。这就是说,我们明白心地之后,要学习世故人情,《论语》这本书专门讲一些世间法的,一定要学。
     九十五、凡诸喇嘛所传之大法,如六法,如颇哇法,如弥陀大法,及诸双身气功等法,皆不可轻慢,但不必再学;已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与此对照,盖彼法最后印入心地门,正与心中心法之结论,完全相合也,不必再回头耳。
     凡诸喇嘛所传之大法,西藏的活佛、喇嘛到我们汉地传的这些法,如六法,如颇哇法,如弥陀大法,以及诸双身气功等法,皆不可轻慢,但不必再学。有的人说:怕将来走不了,我得修个颇哇法。颇哇法真正给你修成了,也是短寿,颇哇法修成了还要修长寿法,不然的话就容易早逝。所以,你真正明白心地之后,这些法就不需要修,但也不可轻慢,它也有利于一些众生,有些人喜欢这个法,并且通过修这些法得到利益。每个人根基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一座两个小时、四个小时,有些人就坐不住,也不可强求。对于方便法也不要轻慢,你可以不必再学,已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与此对照,盖彼法最后印入心地门,正与心中心法之结论,完全相合,不必再回头。所以说有相法也好,大圆满前行也好,最后都要引入心地的,都要明心见性。那么你已经明白心地了,就不必修这些有相法了。在修的也没有矛盾,可以温故知新,互相对照。你知道这些法,为接引后人而用也未尝不可。你大圆满学好了,可以接引与此法有缘的众生,人家问你这个法门就能讲得出来。菩萨要学,不为自身,菩萨已经证到了无学位了。而其他众生需要,所以我们还要去了解,要参学,所有的法门都要知道,不管是内观或其他的法。那次有人就打电话问,“师父,内观法现在在网络电脑上很热闹,到底这个法是正法还是邪法?”我就回答:“内观是个正法,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含时传的法,由南传佛教保留下来的,最接近于释迦牟尼佛传法的,佛在世时很多人修学此法而证阿罗汉果,这可以修学。”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法,他人问你,你不知道,他就不知道答案。所以说无量法门誓愿学,证到本来面目后也要学,是为众生而学,为以后弘法利生而学。这些法如果是作为自修来说,既已证到本来,就无需再回头修这些有相法。所有的这些有相加行,最后都要回归心地的。但是作为弘法者来说,还是需要了解这些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众人的根基不同,释迦牟尼佛才讲这么多的法门,就是为了利于不同众生的修行啊!
     九十六、心地已明,当刻刻在心地上照顾,万勿再作法自缚。此时无所谓法,安得更有禅密净乎,多所争论,分别高下,至属无谓,切切不可,以此亦习气也。
     心地已明,当刻刻在心地上照顾,万勿再作法自缚。此时无所谓法,安得更有禅密净乎,多所争论,分别高下,至属无谓,切切不可,以此亦是习气。真正明白心地的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万法皆为佛法,万法相通,禅净密是一体的,无有差别。所谓差别,就是你没入门之前,你认为有差别,入门了之后再看,这些法分别从不同方向踩入如来门,不要去分别哪个法高、哪个法低,甚至为此争论。什么叫法执?法执就是法法不平等有高下。了知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能平等无碍、没有高下,这就不是法执。为什么这么讲?你对一切法能够平等,理解毕竟空的道理,理解非空非有的道理,明白一切法都非空非有毕竟空。这一切法如果空不了,那就不能平等,你既然空得了,这一切法对于你来说就没有法执嘛。有无法执并非要不要这个法的问题,好多人误认为修此法就是法执,不修此法就不是法执,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你对这一切法都能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都毕竟空,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都不是实法、都是虚立的,非空非有、毕竟空,那么一切法都平等。一切法都平等了,那你就没有法执了。并不是说我这个法不要,我就没有法执,我不修就是没有法执了,法执不是这样理解的。关于这个问题,师父再次讲明,否则很多人混淆不清,从而影响到修行。若是你修这个法而不粘着,认为这个法和一切法都平等,那就可以修这个法也可以修那个法,哪个方便修哪个,这个就没有法执。你如果有执著心,不管修什么法,就是不修法还是法执,不修你偏于空。没有法执是非空非有毕竟空净。你不修法落在空上,落在空上就是不平等,你修法和不修法不平等,就是法执!要修法和不修法都平等,那才没有法执嘛!
     九十七、每日至心恭敬默念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