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略谈证体启用百则-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反面文章,简言之破见而已,也就是破你的两种对立的知见而已,善恶、好坏,高低、左右,东西、南北,这一切的知见都要破掉。如果能把这些知见破掉,那你的功夫就逐渐提高了,能够练你的无住功夫。例如有人问,何以得解脱?你就不能被解脱骗住,这解脱也是个名词,不要在解脱上立知见、作活计。你要反问,如何是缚?有解脱吗,如何是缚住你了?要这种解,此种是宗下的卸脱法。你不要在这个解脱上再立知见,而要反问他。你问打开了,没人绑着你,要什么解?本来无一物。你也可以反问自己,我要得解脱,谁把我绑住啦,这么一步步问进去。
     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其心能否不上当,不被境界所夺,能否不立知见。察其之机是利还是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所以,宗下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时观照这颗心空灵?,这样碰到事情的时候,就时时在空灵当中,问你问题,啪!在空灵的本体上就能解脱掉,就能得到答案,不会跟着人家语句走。一般问你的就是说这个事情对与不对,这个事情是与否,这全是两个答案在给你猜呀。你要跟着他去,猜对猜错,你就上当了,哪有对与错,哪有是与否?他问你问题的时候,问题都是两个方面,这是高的、是低的?你说高的,你上当了,哪有高啊低的;这是东啊还是西?是西方,你又上当了。本体里就没有两面的,所以你要采取脱卸法。禅宗所有的公案,考你观照这个本体心性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时时观照住。一时失去观照即如同死人,就是着在两边了,就是个凡夫了。
     三十七、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钝根笨汉,有胜负心、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来者,所谓野狐禅者是也。
     抄宗下的文章和公案,死背公案。宋朝以后,好多人就是背公案,嘴上很滑头,?背公案抄文章的,是钝根的笨汉,有胜负心、有得失心,住在这个公案上,不是真明白本来,所以这个叫作野狐禅。一句两句还背得下来,再考三句四句,完了没了,考不出来了,脚跟没点地,没真正证到本来,背几句言语,记言记语那个没用。要真正自己证悟到,那就翻来倒去,怎么说都对。
     三十八、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学人自己,总以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方能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同时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归到本来上,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宗下这些公案啊,不允许你不答,问你你必须答,答看你怎么答,就是逼着你的思维进步,时时在本体上,然后怕你用功用断灭掉落两边。他问你,你落两边你就断常,不是落在常就是落在灭,不是落在空就是落在有。你这样答,这个观照,就是属于不对的,虽用功却没有观照本来。宗下所有的公案是考学人的?,是鞭策学人用功的。学人自己要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又无太虚的虚空之相,方能应机。六祖慧能大师讲:心若虚空,又无虚空之相,而了了分明地应对一切万机。你这样时时保持这颗空灵的心,才能够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你一开口,就指出你的见落哪里,把你这个见劈开,同时又能够引出你的病根而救正之。
     祖师的方法就这样,考你,引出你的知见,看你落在哪个地方,落在空还是落在有,?知道你著哪个地方,要把你这个知见啪劈开,把你的知见打倒,才能把你的心救活。祖师大德所有的提问,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让你回归本来,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好多人做功夫,做死功夫,没用,要活里活泼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利他而自利。
     三十九、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体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与辩也。然真骄狂者,一遇作家,再考之,即乌有矣。
     用功要痛切,用功痛切的时候,人家说他好像不通世故人情,怎么碰到人不打招呼,因为他一心用在观照自心上,外面的事情就不注意了,如丧考妣。时时观照自心,置身度外,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旁人每每不能谅解,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慧。其实不是,此乃用功痛切之时,一度会有这么个现象,这个现象很难予以辨知。说难以辨知呢,也是可以辨的。看他外表是差不多哦,这个人也是这么用功、踏踏实实,看起来像似很我慢、骄慢,其实这个是真正做功夫的人。考他,他是对答如流,时时在本性的,时时在本体上,毕竟空,考不住他,他不会着相,不会落两边的;如果没有明白的人,他是起狂慧的,是我慢心的,这样人一考他,什么都不明白,那就是真我慢。明白的那个不是我慢,那是做功夫。
     四十、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
     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怀疑忌讳,此是进功时,万万不可性急而懊丧。这个也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好多人做功夫,有时候很积极、很精进,有时候懈怠了,有时候,心很清净,有时候觉得妄念很多很烦。懒惰,烦恼之时,是不是退步了?不要怀疑,只要如理如法地用功,一切都是在进功,都是你的功夫在进步当中,做功夫千万不能性急,更不能因为起妄念,烦恼多而丧失信心,要持之以恒地用功。
     四十一、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也。
     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和乱乃是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也。这是好多人的通病,尤其是刚开始用功的人,要找一个环境清净一点的地方,好一点的地方去用功。用功到一定的程度,住在大城市里和住在山里无差别,清静与否,无关环境而在于心。心若不清静,住在山里心亦烦,鸟声风声声声烦,鸟歇风止心更烦;心若清静,身处闹市心不烦,所以说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你这颗心,尤其是行菩萨道,身处任何环境心都要清净。现在好多修行的人,整天找地方,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厌恶乱的地方。我刚出家的时候,也总觉得要找个地方闭关好好用功,以后慢慢慢慢地觉得动静都一样,关键在你的心。这个要有个过程,我认为刚开始的时候,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不然的话这个心把持不住。修行的阶段,《楞严经》上分前面的小乘阿罗汉,以自修为主,就要找个环境清静一点的地方;后面那就不是了,行菩萨道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事情当中修,不然的话,尘沙惑除不了。悟明心地之后,要在境上磨练来练心,所以,心中心法以明心见性为第一步,提倡要动静一如,不要喜静厌乱。喜静厌乱,这心是不平等,才有静和乱,所以静和不静,关键在于心清静与否。心清净,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心不清净,入无人之中如入万人之境。
     四十二、修道人自赞毁他,表扬自大,为最可耻笑之事,慎勿为识者所讥。
     修道人自赞毁他,抑人自大为最可耻笑之事,慎勿为识者所讥笑。修道之人要谦虚,谦虚再谦虚,要赞叹大众的一切善行,时时反观自己的缺点。切勿认为自己什么都好,这样慢慢地就起我慢心来了,就障道了。
     四十三、发愿勿轻率,以发愿易而行愿难也,发愿要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情见。
     发愿不要轻率,不要轻易地发愿?。发愿易而行愿难,发愿要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的情见。发愿要发大愿,发大公无私的愿,发大慈大悲的愿,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这样的愿与你成佛是相一致的,成佛了也是这样,菩提心完全成就就是佛心。不要发有私心杂念的、有情见的愿,更不要发办不到的愿,发了这样的愿,对你是个压力。落于情见的就是我情、我爱和我执,发这样的愿都很难实现;如果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慢慢地与你的修行都相一致,就能够达到。所以,偏于某个问题上,偏于这些私情上,也就是落于两边的愿不要发,你发完了,与你的修行是相违背的,因为你的修行是不落于两边,一切都毕竟空,开大智慧圆成佛果。发愿不正,越修离你的愿偏离,心里就有压力,心起烦恼,怎么发的那个愿总实现不了?!世事无常,一切事情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要去求,例如人之身体会老,会病,会坏,若发愿长命百岁千岁,那可能吗?那是妄念!不要发这样的愿,要发切实可行的愿、符合大智慧、符合佛道的愿。
     四十四、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如何分乎。
     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如何分乎。八风有四个风属于逆风,一般容易看到;还有四个顺风,顺着你的习气,顺着你的脾气爱好来的,这样的风不容易防,要注意!
     四十五、宗宗有习气,但无习气者,亦难以进功,而习气不除,难了生死。
     人总有习气,若无习气者亦难以进功,而习气不除,难了生死。每个人都有习气,如果没有习气,说明你从来没有做过人,那就是没有做过有情动物,只要以前是有情动物的,就有习气。习气不要怕,不要恨它,习气一转就是智慧,习气你拿智慧一转,所有的习气都是智慧,这虚妄的习气,既不要恨它,也不要保留它,要把它除掉,这样你才能了生死。
     四十六、此中无奇特事,只缘少见多怪,忘却本来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