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四、中士共道简要开示:当知具下士法基础,尚不能脱生死,后应于生死过患,若总若别,审谛思惟。贪着轮回,此如痼疾,应多方针治,乃能除去,当知无始生死,如处牢狱苦海,不可再一朝居,生起急欲脱离之心,生起厌离轮回心时,究其根本,乃由烦恼业而成,佛初说法,即说四谛,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谓生死剧苦,皆由烦恼业力而来,乃说灭苦断集之道——即戒、定、慧三学,而戒又为定慧之基础,具戒然后定慧方能巩固。
  八十五、恩师继说:摄上士道法,如知母、念恩、报恩,方能生起慈悲,不能无因而生,当思一  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曾屡作我母,如是将漠不相关之一切有情,转成亲爱,生起爱乐之心,乃思彼等无不欲脱苦趋乐,而彼等颠倒,不能认识,所脱为乐,所趋为苦,如是舍乐取苦,诚为可悯!而生起慈心悲心,为之拔苦予乐,一如自己于微苦亦不愿受,于大乐亦不厌足,如是生起我愿为之负责之增上心,如是引生大菩提心,当知我虽生起恳切负责之心,仅为一种心愿,而无现实功能。  一己尚未得救,何能救护他人。乃思惟唯佛具此功能,如是思惟佛之三业功德、悲智。为利有情,自愿成佛之心,若无菩提心为坚固地基,欲于沙滩之上,建筑六度、二次之庄严楼阁,则不旋踵,即倾圮矣。故说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成佛最速方便,无过无上瑜伽,然若无菩提心,则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之何其能成耶?故《菩提道次第》乃宗喀大师令吾辈速得成佛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视如衣食之不可缺,辛勤修学,自依止善知识,乃至生起菩提心,亦不见不能成就。由菩提心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当如仪受戒,勤行学处,密乘戒先受后学,菩萨戒则了知行止分际已,方受行心律仪,有十八重,四十六轻,具足四缠,则舍根本。无愧悔,不观过染,不追悔(尚思更作),嬉戏放逸(犯后尚自鸣得意),仅犯其一,尚不入于根本,守戒当如嫠牛护尾,舍命不渝,初业有情,由不恭敬门,及放逸门,而犯诸戒,应勤还出,否则,即成不观过失,无追悔、惭愧、及嬉戏放逸,而将轻罪转成根本,(忏净有仪轨,用忏悔文亦可)。次当修后二度。否则,不能进修,以完成菩萨功德。
  八十六、最后结要:恩师继说:已知道之概要,真实修时,修下欲得上,闻上欲修下,方入于道之切要。若修下不乐向上,闻上法而反以下法为迂回者,即未入道之切要,应知圆次由生次,生次乃大乘法,须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慈悲生,慈悲由知母、念恩、报恩生,慈悲乃缘他有情苦而生,若尚不能缘自己生死之苦,如何能缘他有情之苦而生悲?此《入行论》所说。故须先生自于轮回不能忍受之出离心,认识此微细苦之前,须先认识下士道所说三途粗猛剧苦(若粗猛剧苦,尚未怖畏,生起出离,则不能对于细微难觉之生死苦,生起出离心)。生此三途剧苦怖畏,又须观待念死无常二息不来,即有堕入三途之险),及速取心要之心,中士道细分出离心,关系于下士道之远离恶趣之粗分出离心,念死无常不能久住之心,即缘念于后世,而后世以恶业易集故,又多入于三恶道,由是生起怖畏三途苦之心,然若无思惟暇满大义,速取心要之心,不能生起念死无常之心,而此诸义,又须由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起,故知圆满双运身,穷究根源,皆由依止善知识。故颇公讲授生圆二次时,常开示应由最初根本法门修起。故欲得胜观,应郑重勤修于定,如是欲定,应修菩提心,乃至欲得中士道,应修下士道。所谓切要,如人身有病,于其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