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六、烦恼之因: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烦恼生因略有六,随眠、境界与恶友,邪法、习惯及作意,皆当认识立断除。'
  二十七、烦恼过患:如《庄严经论》说:'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衰退失利护及大师呵。斗诤恶名余世生无暇,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未受用衰退,失利者为出家何依,施主退信,又为护法及大师所呵责,并且起斗争,招恶名,于余世生无暇中。于世间仇敌,忍辱承事,彼尚能于我作利乐,烦恼不如是,结果获大忧苦。)总说则如《明灯颂》说:'烦恼过患若谛思,彼障诸善及解脱。'
  二十八、总结要义:上师教授说:'要在修时,思维轮回如何之苦,然非无因而生,知由业生,然无烦恼,有业不生(如阿罗汉),由烦恼无明,而有我执诸烦恼,以此决定应断一切流转诸苦,而当证殊胜解脱之佛位,故应如理修三学。苦集乃应断,乃至能对治无明,则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是即得涅盘,非为空言,决求解脱。'
  二十九、文殊示宗喀说:'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有漏蕴摄,不得解脱道。'
  三十、《入行论》说:'不思轮回而悲自己,则不能于他生悲。'
  三十一、宗喀佛说:'一须不贪爱世间三界六道圆满,次须昼夜无间厌离轮回,此二乃具足出离心之相。'
  三十二、宗喀佛又说:'见轮回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于此亲爱,倍生贪着故。
  三十三、上师教授说:'大乘菩萨观厌离轮回,较小乘尤广尤深,声闻不住于有道,则住涅盘道,大乘菩萨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两道,实为希有!菩萨以大悲方便不住涅盘,以空性智慧不堕三有(非如凡夫由惑业所制,流转三有。)故于自利他利,皆能圆满,菩萨非喜三有,乃厌三有,而悲有情受一二有之苦,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菩萨如莲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证灭染污功德,故不为污染。总之,出离心为大小乘所必修,应有正确之认识。'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三十四、龙树《亲友书》说:'纵使烈火燃头上,周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求证无生较此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盘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涅盘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
  三十五、师传菩提道次第释上颂义说:此谓比救头燃更为急者,为灭除生死,世间人皆不能自主,以为随命运转,不知乃受业烦恼支配,应修三学(戒定慧),求证无生(空性),始能出离生死轮回。外道专修定,上至有顶,后复下堕,故应具修一一一学,始证涅盘,涅盘位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外道有谓涅盘如月、海螺、珍珠,有形色可见,皆属错误。
  三十六。宗喀《菩提道次第》说:'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此慧观及止学(定),生止法者,于上士道时当说,(故)今此略言戒学耳。'

  拾贰  戒学概要

  三十七、佛说:'若其地有人住持戒律,如日月光(知所取舍以教导人),则其地不空,如有我在(戒乃佛之代表),则我不焦虑。:如父母见其子能出头,则不焦虑。)又说:'定慧皆依于戒。'
  三十八、持戒胜利:如《声闻地》说:'持戒有十种胜利。'详如《明灯颂自释》今摄其要作摄颂说:'增上功德死无悔,得美名称眠安适,睡时善神常守护,心无恐惧得权威,非人不能作伤害,怨敌难害如愿成。'
  三十九、具戒始能成佛圆满功德,如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二类持咒而谤律,一类持律而谤咒,随偏废一,皆不成佛,应具二者,方能圆满。'
  四十、持戒者善神拥护,颇公说:'帝释建幢,则可胜修罗,诸天皆喜,戒是法幢,建之则诸神皆喜,每月十四、十五,四五天中,善神等见有持戒清净者,喜而传报,帝释亦喜,语为吉祥,以为与修罗战将胜之象征。如是展转上界诸天,较登新闻报,尤为迅速普遍。'    
  四十一、不守戒过患:经中说:'有类王命虽重大,数违不定得惩罚,能仁教语若故违,如翳罗龙堕畜生。'  
  四十二、《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说:'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盘,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

  拾叁  应知生罪四因

  四十三、不知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不知为犯堕之门,此之对治于学处,由闻求知最上者,依具相师学全道,如是没有不逮时,亦应学知下中道,若为比丘则应于,彼诸戒学作领会,得圆满四灌顶者,于廿律等诸菩萨,学处根本重罪等,应知其详而励行。'
  四十四、不敬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不敬为犯堕之门,于大师及彼所制,学处及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为对治。'
  四十五、放逸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放逸为犯堕之门,对治为自因知惭,他因知愧于此二,当生起而不放逸。'
  四十六、多烦恼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多烦恼为犯堕之门,不净治贪慈治嗔,修缘起以治愚痴,应无犯染而使戒净。'
  四十七、颇公说:'烦恼炽盛时之对治,应自省何种烦恼增盛,数数以各别方便对治之,方能成办己事。如临敌然,擒其渠魁,其众自溃。与烦恼战,须先认识为仇敌,伺其出时,即正念正知为指以指之,乃以方法战胜彼,而求解脱。二入行论中有很多教授,如治贪之白骨观等,应熟悉之。)
  四十八、颇公又说:二切烦恼依痴起,如人五根依于身,若欲对治愚痴,应知一切法依缘起,唯假名安立而有,决无不依缘起,而自能成立之实我。此执实我之俱生我执即痴,故以依缘故无自性之无我慧观对治之。'
  四十九、上师教授说:'疑理方是烦恼所摄,虽是证空,始能断疑。然于敬信三宝,业果之理趣起疑,则坏善根,为害极大!应常思三宝功德,以对治于三宝不敬,常阅《贤愚因缘经》等圣言量,及《释量论》成立三世业果之理,与自耳闻目睹有关业果之现前事实,以对治于业果理趣之疑。'
  五十、上师教授又说:'平常未与烦恼斗者,则为烦恼征服,随之而转,令其滋长。故上师口诀最要为——观察业果,与烦恼斗,应常以正知正念设岗位以警戒,如临大敌,见何烦恼生起,即依何法对治之。如贪一物,不加对治,又思此物形式,成处无一不好,较我以前所有者皆好,遂贪欲滋长,成无可洽(力薄者不能对治)。当令烦恼之起,如水上画字,随画随灭,莫令留痕;无记心,令如土上画字;”善心,令如石上画字,永垂不朽(出离心、菩提心等)。'此乃最要口诀。
  五十一、上师教授又说:'烦恼暗告吾人,烦恼甚不易断,吾人勿妄信之,吾人应信甘丹派大德等之口诀而决断之。甘丹史传皆诸善知识与烦恼奋斗史。总之,常自思维,即能断生罪之门(即烦恼)。人问:甘丹派大德贡巴瓦常修何法?答:但常观自心而已。'
  五十二、甘丹派大德贡巴瓦告其弟子勒乌树巴说:'将来有人间汝师有何功德?汝勿以神通见本尊为答。说我但渐于业果得决定,能清净住持律仪而已'

  上士道修心之次第亦即示菩提心修要

  总说一般修心概要

  拾肆  承传诸师所说一般修心语录

  一、文殊开示宗喀巴大师说:'以后应当勤祈上师即本尊;忏除过去所积罪障;增长广大资粮;并依大车轨智理细研显密经论教义,如是三者合修的方法,不断勤修,不久将获证究竟正见,与一切显密无谬教义的决定通达。'
  二、秘密主对朗喀绛称大师开示说:'业金刚:汝应知——对上师还未修得十分的敬信,而说是已见本尊及心中生起通达,这是撒谎;未从内心想念过死无常,而说是能舍此世心;与及对业果未生决定信,而说不作诸恶;没有丝毫的利他心,而说是心中生起了慈心和悲心;未通达世俗一切法无实有,而说是已通达空性等说法,都是谎言。'又说:'如果想作一个纯正的学法人,基本应以信为最要!'复启问道:'生信之因为何?'秘密主复答道:'依止上师应视师如佛而生信;应念死无常而生信;应与具信者为友伴而生信;应思维轮回过患而生信。'
  三、寂天《入行论》中说:“所说种种方便次第,皆为有情,以为修故,故不唯'专注修'(或译决断修),藏语'觉贡'为修,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应知佛说经教多分十之七八,皆属'寻伺观修'(藏语'皆贡')。若但执'觉贡'为修,实谤佛法多分',故《菩提道次第》中以'分别慧观'四字释'皆贡',以'专一安住'释'觉贡'。若无'觉贡'不能转变素常思想之心。以'恶”之'皆贡'为喻,如颇公说:'所谓修者,吾人非不修者,特以吾人所修者,非圆满佛陀之黄金为地等,乃修贪、嗔、痴,修地狱之炽铁为地等故,吾人但勿向此而修则可矣。'
  四、莲花戒大师说:'说无闻无思而修,与具足闻思而修,二无分别,作是言者,是不知应断应证有多方便,得果最速,心境相合谓之修,如能修之心,与所修之悲(境)相和合(串习使之相和合),非无分别之谓(修也)。'
  五、阿底峡尊者初住阿里二年,讲说法要,继因如约将返印时,藏王菩提光一再启请开示要法,尊者答说:'先所说法,已足用矣。'复经菩提光再四殷重启请,尊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