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出家只是希望继承佛祖如来(即释迦牟尼)的事业,使佛教教义发扬光大。”

       大理寺卿听他小小年纪这么有抱负,有志向,不由得点头夸奖了几句。他问陈祎读过什么经书。陈祎像考试那天回答的那样说了一遍,并且说:“那天我回答关于佛经解释的问题,由于一时紧张,没有答好,大人如果允许,是不是可以让我再考一回?”

      郑善果想了想,答应了这个请求,当时就叫手下人去把两位协助考试的法师请到衙门来,面试陈祎。

      这次考试,考场既不像上回那么威严,主考官的脸色也比较和气。陈祎一点不慌张,从容不迫地回答了法师提出的考题。

   郑善果见他对答如流,好不高兴,和两名法师商量了一下,决定破格录取这位有志于佛学的少年。

陈祎高兴极了,立即跪下,向主考官们磕了个响头。

      第二天,他接受剃度,把头发剃了个精光,身上也披上了袈裟。

陈祎本来长得唇红齿白、相貌堂堂,剃光了头发,披上了袈裟,更显得干净利落,一表人才,郑善果满心欢喜,感慨地对同僚们说:“这个孩子风骨难得,将来必能成为佛门栋梁。可惜我年岁已大,恐怕等不到他成才的那一天了。”

     郑善果说的话,后来果然都成了事实。

     从这天起,陈祎就有了一个法名——玄奘。

  

三  佛门“千里驹”

  

    唐僧玄奘原来是因二哥长捷和尚的关系,借住在净土寺的,如今他自己当了和尚,就名正言顺地在净土寺住下学习了。

    净土寺里有两名和尚:佛学造诣很深,一个叫景法师,一个叫严法师。他俩分别给和尚们讲解《涅 (pdn盘)经》和《摄大乘论》,这两种佛教经文都不大好懂。可是,玄奘专心致志地听讲,废寝忘食地钻研,并且时常拿着经卷向两位法师请教,终于弄懂了经文的内容。

  有一次,唐僧玄奘把严法师讲的《摄大乘论》,有条有理,完完整整地复述了一遍。这使寺里的和尚们非常惊讶,都说郑善果有眼力,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对于玄奘的刻苦努力和迅速进步,更是感到十分佩服。

    但是,唐僧并没有能在洛阳长久地学习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隋大业十三年,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被农民起义军打得摇摇欲坠。这时,隋朝的太原留守、贵族李渊,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怂恿下,利用这一有利情势,起兵夺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占领了今陕西省一带。第二年春天,昏庸荒唐的隋炀帝在扬州被他的臣子杀掉。李渊就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叫做唐。

    隋炀帝是被杀死了,李渊也正式宣告自己做了皇帝,可是,洛阳却仍旧处在隋朝残余势力王世充的黑暗统治下。连年的战争把洛阳搞得凋零破败,到处断墙残垣,路有饿尸。和尚们连肚子都吃不饱,也就不大顾得上讲经说法,谈学论佛了。好在出家人四海为家,不少和尚也就纷纷离开洛阳,云游四方。

    唐僧瞧这情形,呆在洛阳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他便对长捷说:

    “二哥,眼下局势这么混乱,隋朝的天下眼看着完了,咱们何必在这里干坐着等死呢!”

    长捷点点头:“是啊,连咱寺的景法师都走了,咱们也跑吧。”

    “听说唐皇已经占了长安,天下归依,咱们何不投奔到长安去?”

    “好,我也正这么想呢。”长捷说着,就叫兄弟赶紧收拾行装。

    出家人的行装再简单不过,一件袈裟,一个钵盂,一份度牒,外加几卷经书,打在青布包袱里,背上就可以走。兄弟二人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洛阳。

从洛阳到长安,路不算远,可长安已是唐王朝的范围。玄奘和长捷到了长安,就在庄严寺里住下了。

但是,没多久,唐僧就发觉这里的佛教事业并不兴旺。因为这时唐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而且,李渊、李世民父子,还没把整个中国统一起来,更没有工夫关心到佛学。长安这么大一座古城,居然没有一处开讲佛经的场所!

    既然寺庙不讲经,那就找几个佛学学问好的和尚请教请教吧。唐僧打听了一下,想不到,原来在长安的高僧学者,也都离开长安,到四川去了。因为在隋末唐初这段时期,中国的四川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当时许多名僧和研究佛学的学者,大都集中到了四川。

    唐僧求学不成,只得和二哥一起离开长安,经子午谷前往四川。

    他们走到汉川(今陕西南郑县)、遇见了两个也准备去四川的和尚,一个叫空法师,一个就是洛阳净土寺的景法师。玄奘很高兴,一路走,一路向两位法师请教学习。四个人边走边讨论着佛学,一个多月后,结伴儿来到了锦城成都。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加上近年来战火没有波及,所以呈现出一派太平景象。从各地游移来的佛学大师,到处大开讲席,传授佛经,有的和尚还与道教展开辩论,很有生气。唐僧看到这番情景,非常高兴。

唐僧跟从道基等法师学习。他专心致志地潜修学问,珍惜每一寸光阴,在短短两三年内,就精心研究了佛教的重要经典。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二十三岁的唐僧在成都受了“具足戒”。这个“具足戒”又称为“大戒”,是佛教僧尼的最高戒律。佛教徒们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僧侣,必须经过长期的修行,而一旦被授予“具足戒”,就说明这个人在佛学上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精湛的造诣。

    唐僧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有学问的人,但他仍然不满足,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深造。他在成都学习了几年,差不多已把四川所有的佛经都研究遍了,感到再留在这里进步不会太大,于是向二哥提议,到各地去访求名师,结识学友。

    长捷听了兄弟的提议,却不像当初离开洛阳那会儿,说:“兄弟,你我二人在四川,都已有了不小的声望,再说,这里衣食住行样样不愁,于吗还要日晒雨淋地,东跑西走呢!”

   “原来是这样!”唐僧明白了二哥的心思——他满足于已经掌握的佛学知识,贪恋着成都宁静安逸的生活啊——既然这样,人各有志不能勉强,那就分手好了。他想到这里,就说:

“那也好,我一个人走。”

“什么,你一个人走,不行,我不同意。”长捷连连摇头。

    “二哥,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我请你一起走,你不愿意走;我自己一个人走,你又不肯放我走。”唐僧说到这里,见长捷板着脸,改换了口气,“兄弟我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也忘不了二哥您对我的关怀和教诲!”

    长捷知道理亏,把眼睛闭上了。

唐僧明白,要二哥同意他走,实在很困难:“好吧,那就瞅个机会溜走得了。”

没几天,唐僧打听到有个商人将要乘船出四川做生意,就决定和他结伴同行。他留下一封信给二哥,独自走了。

从此,唐僧和长捷天各一方,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商船离成都,入长江,过三峡,很快到了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唐僧告别商人上了岸,在天皇寺住下。

他在天皇寺,和那里的法师等人一起研究、讨论了不少佛学问题。当地的和尚和佛教徒知道唐僧对佛学很有研究,也经常请他开席讲解佛经。

半年以后,唐僧离开了天皇寺,到河南、河北等地,一面讲解佛经,一面虚心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读了很多佛教经典,而且研究了佛教各家各派的学说。                                     

唐僧常想,当初他和二哥到长安时,佛教事业固然很不景气;可是如今,好几年时间过去了,长安毕竟是唐朝的首都,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的。于是,他又到了长安。

    果然不出所料,这时的长安,佛事已经兴盛起来,讲经说教的活动也很频繁。唐僧就经常在长安大觉寺听法常、僧辨两位佛学大师讲解佛经。

    由于在许许多多听讲的和尚中,唐僧学习和理解得最好,因而不时得到两位法师的称赞。法常和僧辨两人还感慨他说:

    “我们都已老朽,恐怕不能看到玄奘日后的伟绩了。他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啊!”

两位佛学大师对唐僧的赞扬传出后,“佛门千里驹“的名声立时传遍了长安城内外。

  

四  立志西行

  

    唐僧出家十多年来,在国内到处寻访有名的佛学大师,请问求教,弄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但是,他的学问愈广博,疑问也就愈多。尤其是他发现佛教的宗派林立,教义各不相同,很难说哪个才是正确的,极有必要对于各种宗派及其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同时,他也感到,佛教经典的译本太少了;有些译本不但文笔拙劣,晦涩难懂,而且错误的地方很多。唐僧着重研究的是大乘佛教的“瑜伽(yU qie余茄)法门”,而这方面的系统经典的译本,更加残缺不全。

为了解决疑义,深入研究,弄清佛教的根本,传授较好的佛经译本,他认为非亲自到天竺(今印度)去留学不可。

恰巧在唐僧二十七岁(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那年冬天,中印度(印度有东、南、西、北、中五部分)学者波颇密多罗从海路航行到中国,住在长安。这位波颇密多罗是印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据说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各十万颂①。唐僧遇到这么有学问的老师高兴极了,他诚恳地向其请教,求问多年来积下的疑难问题。他从这位老师那儿,不仅在佛学上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而且知道,中印度有个全印度最宏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寺里有位全印度人人景仰的佛教权威戒贤法师,这位法师非但深通“瑜伽”,对于佛教其他宗派也都精熟,

    从这以后,唐僧更加向往印度,尤其向往中印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