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协作编辑出版的《历史人物小故事丛书》中的一种。

唐僧,法名玄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探险家、翻译家和佛教的宗教哲学理论家。唐朝初年,他冒险西出玉门关,孤身越过大沙漠,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印度。他在印度游学十几年,虚心学习佛法,刻苦研读佛经,在全印度大法会上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归国后,他尽心著述,努力翻译,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为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唐僧玄奘的一生。

  

                     

一  佛教的影响
 二  破格出家
 三  佛门“千里驹”
 四  立志西行
 
五  滞留瓜州
 六  玉门关下
 七  过沙漠
 八  高昌留难
 
九  翻越雪山
 十  遇盗
 十一  中印度见闻
 十二  留学那烂陀寺
 
十三  声誉日上
 十四  曲女城大法会
 十五  载誉归国
 十六  精心著译
 

 

       

    

 

一  佛教的影响

 

隋朝末年,在洛州缑(gōu勾)氏县(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有一个依山临水的小村落,叫陈堡谷。村子西头相传就是唐僧玄奘诞生的地方。玄奘本来姓陈,名叫陈祎(huī灰),玄奘是他出家以后的法名。

陈祎的曾祖和祖父都做过官。父亲陈惠曾经当过隋朝的江陵(在今湖北省)县令。由于隋朝末年政治腐败。陈惠就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大约在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陈家出生了第四个儿子,陈惠给他取名陈祎。

陈惠常常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对他们讲解学问。陈祎五岁时有一次和哥哥一起,听父亲讲《孝经》。

“今天我讲的是曾子避席。”陈惠一边说,一边把“曾子避席”四个字写在纸上,给识字还不多的小儿子看。然后慢慢说了起来:

“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孔子向他的学生讲书,学生们也就坐在席子上。他的学生很多,曾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天,孔子和学生们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说着说着,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曾子回答。

“曾子本来聚精会神地坐着,听着,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并且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以后‘曾子避席’就成了尊敬师长的典故。你们明白了吗?……”

说到这里,陈惠突然不讲了。原来,陈祎霍然站了起来,并且整理好衣襟,恭恭敬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回答说:“孩儿明白了。”

陈惠心里一动,问他:“你明白就是了,干吗站起来呢?”

“父亲不是问我们明白了没有吗?这就像孔子问他的学生曾子。曾子回答老师的问题要避席,我回答,明白了,当然也要避席。”

“哦,原来你的理解力这样强!”陈惠心上高兴,摸着胡子笑了起来:

打那以后,陈惠更喜欢小儿子了。

陈惠给儿子们讲解学问,主要讲的是儒家的经书,有时也讲一点佛经。

为什么他讲佛经呢?原来,信佛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和中国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人。佛教最初起源于尼泊尔、北印度一带,被定为印度的国教,汉朝时传入中国。

按照佛教的教义,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但是人的灵魂却会永远存在,并且转生来世。不论什么人,只要活着能忍受一切苦难,诚心诚意地修行,来世就可以脱离苦海,如果他几辈子做人都能这么忍受苦难,一心修行,那么,最后就可以到达“无烦恼、无痛苦、无罪恶”的“极乐世界”。这个佛教教义对于受剥削和奴役的劳动人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许多人这辈子受苦受难、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子、于是,他们信了佛教。

封建统治者也很愿意老百姓信佛教。因为佛教劝人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为“来世”创造幸福。这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当然是有利的。假如人们都能够在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生活里安分守己,那就不会有人造反,也就不会有农民起义了。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就大力提倡佛教,利用它来作为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也有一部分人,不仅信佛教,而且索性出家为僧,男的当和尚,女的做尼姑。他们一辈子不吃肉、不结婚。这些人中间入固然有虔(qian钱)诚的佛教徒善男信女;但也有不少人,只是为了逃避繁重的赋税和谣役负担,才出家进寺院的,因为当了和尚、尼姑就可以不交赋税,不服徭役。

中国从东晋以后、佛教的兴盛,僧尼的激增,使佛教寺院遍及全国。唐朝时有个诗人写过一首《江南春绝句》的诗,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光是从四百八十所寺院这个数字,就可以想像当时佛教的兴旺。

信佛教既然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陈惠自己信佛,并向儿子们讲讲佛经,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不仅如此,陈惠的第二个儿子,也即陈祎的二哥陈素,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长捷。

少年时代的陈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里。

  

二破格出家


陈祎从小聪明,理解力强,记忆力也好。他八九岁时开始诵读经书,在父亲指点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学问的兴趣,尤其爱好佛学。可惜,陈祎十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

二哥陈素很关心小兄弟的学业,问他愿意不愿意随自己到洛阳去,继续学习佛经。陈祎听了这话,马上点头说好。第二年,他真的跟着二哥来到了洛阳。

洛阳是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佛教的中心,寺院遍布,香火旺盛。有四个寺院是经常讲经的场所。陈素每次到那些寺院听高僧讲经,都要把小兄弟陈祎带去,让他学习、熏陶。慢慢地,小陈祎就产生了想当和尚的念头。                       

当时,要做和尚可不是那么随便、那么容易的,必须经过政府有关机构的考选,获得准许,然后进行剃度(剃发出家),发给度牒(和尚的证书)。

陈祎对二哥说了自己的想法,二哥非常支持,叫他多念佛经,同时等待剃度的机会。到了他十三岁那年,机会可真的来了:

隋大业八年(公年612年),隋炀帝派大理寺卿(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刑狱的大官)、郑善果到洛阳,考选人才,预备剃度一批和尚。陈祎听到消息,马上兴冲冲地赶去报了名。

这一次郑善果到洛阳,剃度的名额只有二十七个,可是报名的却有好几百人。他于是邀请在洛阳的几位高僧一起主持考试,从中挑选出合格的人来,考试这天,陈祎的情绪分外紧张,心头像小鹿儿似的撞个不停。他眼看着应试的人一个一个地被叫进去,过一会儿又一个一个地走出来,有的脸孔发红,有的唉声叹气,只偶尔有个把人出来时嘴角挂着一丝笑容。轮到陈祎了,他整整衣冠,克制着内心的激动,尽量镇静地走了进去。

没多久,陈祎出来了,他的嘴唇闭得紧紧的,眉头挤得拢拢的,低着头,只管朝外跑。等在门外的二哥赶忙迎上去,间道:“怎么样?行吧?”

“唉!”陈祎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考得不好?”

“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是,大理寺卿说我年岁大小,他边上两名法师(对有学问的和尚的称呼)问我读过哪些佛经,我照实回答了。他们说我经读得还不多。”

“这也难怪。”二哥安慰他说,“你既然尽了努力,也就不要再难过了。”

“可是,那两位法师提出的关于佛经的解释的问题,我本来是可以答好的,谁知心里一紧张,说得结结巴巴,而且漏掉了不少。我真懊恼!”

二哥只好劝他:“俗话说:‘过了初一,还有十五。’你今年虚岁才十三,就是这回没考上,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话是这么说,可陈祎的心里却总不是滋味儿,无奈,他只得快快地跟着二哥回净土寺去了。

那天考试的结果很快揭晓,陈祎果然榜上无名。

要说陈祎经读得还不多,他是承认的。可是,他又想,我也可以当了和尚再继续读,读上一辈子嘛!至于说陈祎年龄小,他根本就不服气,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佛经上也从来没规定,要多大岁数才可以当和尚。而他最懊恼的,是因为心里慌张,没能把两名法师出的关于佛经解释的问题回答好。这么想着,想着,他就信步跑到了大理寺卿办公事的衙门口。

陈祎在衙门走过来走过去,指望能碰到郑善果本人,然后,要是可能的话,请他给自已一次补考的机会。假如再考得不好,就没话说,下回再努力。

他入神地想着该怎么跟郑善果提出请求,有个轿子回衙门里来他也没注意到。

轿子上的人正是郑善果,他老远就瞧见了衙门口有一个走来走去的少年。

郑善果的轿子到衙门口停下了,他觉得这个少年有点面熟,可一时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叫他走近些,往往笑眯眯地问道:“娃娃,你是谁家的孩子?”“启禀大人,”陈祎见大理寺不像上回考试老板着脸,就行礼回答道:“我姓陈名祎。先父叫陈惠,当过本朝江陵县令,二哥出家在净土寺,法名长捷。”

郑善果想起来了,点点头,和善地问陈祎:“你要出家,是吗?”“是的。我有志于剃度出家,但因为根基浅薄,没有达到愿望。”

郑善果心里一动,对了,那天我也说过他年龄似乎小了一点的话,看来小家伙不死心哩!

“你这么小一个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

“我出家只是希望继承佛祖如来(即释迦牟尼)的事业,使佛教教义发扬光大。”

       大理寺卿听他小小年纪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