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快速了解事情不是法,它只是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根据欲望行事,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你们都知道佛陀侍者阿难的故事,他的信心和其他人一样坚定。佛陀涅槃之后举行了一次僧伽结集大会1(sanga(-)yana),只有阿罗汉才可以参加。阿难决定赶快证得阿罗汉果,以便参与盛会,因此展开严格的修行。但是他的心却无法如愿而行,还是处于粗糙的状态,一次又一次遇到挫折。“明天就是僧伽大会了,我的阿罗汉法友们都会参加,但是我还是一个平凡人,我应该怎么办呢?”

  他决定彻夜禅修,结果只是把自己弄得很累而已。最后终于受不了,他决心先休息一下。黎明时,他放下枕头,准备休息。

  决定休息之后,他的心开始放松,放下心事。就在他躺下去,头碰到枕头之前,他的心已经完全放下。那一刻,他见到了法,证得阿罗汉果。

●刻意追求,永远放不下

  刻意追求放下,则永远放不下,无论尝试多久,都办不到。但是,在那一刻,当阿难决定停下来休息时,他放弃追求成就,只是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念进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见并觉悟了。他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之前他一直希望有事发生,但是都没有用。没有机会休息,就没有机会悟法。

  我们应该了解,觉悟法就是放下,以智慧与觉知放下。它无法藉由欲望与争取而获得,必须依靠正念。当心“稍作休息”时,便得以摆脱一切干扰。在没有欲望打扰下,这个心很快就可以觉悟,就像阿难的例子一样。阿难实际上没有觉察到他自己,他只想得到他想获得的东西。这种欲望障碍了他一切的努力,因此他决定先休息一下。

  觉悟不是一件容易谈论与容易让人了解的事。如果人们想法错误,就很难修行。例如,佛陀说这个地方不适合一般人住,要有地板与屋顶才行;如果没有屋顶,也没有地板,就什么也没有了,对吗?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其中的空间不是人住的地方——那里没有“具体的存有”(bhava)。具体的存有是楼上或楼下,如果人们要住,他们一定要住楼上或楼下。“没有具体的存有?”人们就不感兴趣。

  人们对于放下没有兴趣。放下之后,会出现什么东西吗?当你上楼,那是具体的存有,你喜欢爬到上面的感觉,走下来则不那么让人高兴。你觉得好,但那正是痛苦的根源。你不想放下这个乐与苦,以及平常的经验,因为你喜欢具体的存有。没有具体的存有,就吸引不了你,即使只是试着想象也很困难。

超越生与有  

  佛陀所说没有生与有的地方,指的是没有贪的情况。贪是痛苦生起的因。我们渴求平静,不过平静始终不可得,因为我们无法放下对贪的执着。我们依靠存有生活,没有存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那就是人的习惯,是人的烦恼。

  佛陀所说的涅槃,超越存有与生。人们不了解这点,他们只了解有与生的事。如果没有存有,就没有地方可以住。没有地方可以住,我怎么办?我如何存在?一般人认为最好留在这里,他们希望再次出生,但是他们却不想死。有这种事吗?如果你想要不可能的事,你的问题就大了。人们会这样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苦(dukkha;生命的不圆满),“我想出生,但是我不想死。”这是他们一心所想的事,没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了。

  佛陀说死从生而来,如果你不想死,就不要出生,人们天真地想:“嗯!我不想死。我想再次出生,但是我不想死。”你可能会归结说他们很顽固,与充满欲与贪的人沟通很困难。要放下真的很难。

●误认假象为自我

  烦恼与渴爱就像那样。佛陀说事物并非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地方可以安插柱子,我们如何谈论建设呢?那就像并无存有与生,无处可以出生。但是当我们谈到这点时,人们听不下去,也不能理解。谈到自我时,经上特别强调没有这种东西。自我只是一个假名,就究竟解脱的层面而言,它不存在,只有因缘形成的元素聚合。我们误认这个假象为自我,而产生执着。“我”与“我所”,都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我们却紧抓着不放。我们不晓得这是如何发生,因此才会说出“我想出生,但是我不想死”的话。

  说到进入涅槃之流,如果你的内心有真实的觉知,就知道其中没有人在希求任何事。此外,涅槃不是欲求的对象,它不是你能希求的事。这个特性并不容易理解。

  这个法不是你可以解释或给人的,我们的父母可能很想把它给我们,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何况要给我们了。这是只有你自己内心知道的事,你可以说给别人听,但是有个问题:他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如果他们的内心无法理解,他们就得不到它。因此,佛陀说:“如来只是指出道路。”就像这几天我所做的事——我只是解释者,无法代替你们完成。听过解释后,你们必须自己去修行与了解,接着你们才可能领受与觉知这项不可思议的成果。经典上有个故事,有人问佛陀涅槃是什么,佛陀拒绝解释,他们就说是因为他不了解的缘故。佛陀怎么可能不知道?重点是,这种事只能透过各人去理解。

●中道是一条孤寂的道路

  如果你只是听到我这样说就相信我,那并不好,它不是真的。佛陀说那些轻易相信他人者是愚蠢的人,他说听了话之后,应该进行思惟以便体会其中的实相。此外,你应该听得进别人的话,而不是一味否认。接受别人的话,不过不要直接相信,而是应该思惟它们的意义。这不是信或不信的问题,暂时把那些放下,尽可能充分思惟。

  我们倾向两种极端,而不喜欢处于中道。中道是一条孤寂的道路,我们很容易受到诱惑或厌恶的影响,放下它们是寂寞的,我们拒绝这样做。佛陀说这两种极端不是一个平静的人应该走的路。远离苦与乐,因为这两者都不是平静之道。一旦远离这些感受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平静。心想“我很快乐”不是平静,那只是未来痛苦的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走在中道上,看见两旁的极端,我们持续前进。我们坚持中道,对它们没有欲求,因为我们要的是平静,而非快乐或痛苦,这才是正道。

  修法将引导我们放下,但是我们必须有如实觉知的智慧,才可能放下。当真实的智慧生起时,将有助于修法持续,并产生热诚与精进。这才叫做修行。

  一旦你到达目的之后,就不需要再使用法了。就像你用磨利的锯子锯木头,一旦木头锯断之后,就可以将锯子放下,那时你已经不需要再使用它了。锯子就是法,法是帮助你得道与证果的工具,一旦完成之后,就可以将它放下;工作完成了,你还抱着锯子做什么?

●了解疑惑,并且止息

  木头是木头,锯子是锯子,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达成目标之后,渴爱与无明的染污都已清除;木头已经锯断,不需要再锯了,你可以将锯子放下。有心修行的人一定得依赖法,那是对尚未证法的人说。但是如果工作已经完成,就不需要再做了。这时候你可以自然地放下,没有贪欲与执着,已经不需要再做什么了。这就是平静的状态。

  我们听到它时充满疑惑,那是什么情况?涅槃似乎很遥远,不过事实上却很近,它就在你的心里,等着你去发现。事物生起,你了解它们是不确定的,“这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什么才是真的?当下就是!试着猜测——像这样或像那样——都不对。放下对事物的执着,不要妄加判断与臆测。反复不定,只会让我们一直陷于痛苦中。

  在这里了结你的疑惑,了结你的疑惑并止息。就在这里做个了结。

●让它成为涅槃之因

  佛教的奥义是坚持戒律,戒律源自于内心的动机。如果你决定戒除身口意的恶行,就应该清楚觉知你的内心。在他人面前立誓很好,你也可以自己忆持戒律。如果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不是什么困难或遥不可及的事。因此事实上,当你希望接受戒或法时,你当下就可以获得。它就像空气一样环绕着你,无处不在,当你呼吸时,就可以将它吸纳进来。一切善恶法都像那样,如果你想行善,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可以单独或与他人一起做。恶也一样,你可以在公开或隐匿的地方,与大或小的团体一起做。

  有了戒之后,你应该进一步追求法。戒是禁止与持守的规范,法是指自然,是人对自然事物如实地了解。

  佛陀教导法,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然的本质,让我们放下与随顺自然。这里指的是关于物质的世界,至于心,不能任由它随着自己的因缘发展,它需要被训练。我们可以说心是身与口的老师,因此它需要被好好地训练。如果任由它随着本能发展,会让我们变成动物。它需要被教导与训练,应该了解自然,但不能任由它自然发展。

●贪嗔痴实相

  生在这个世上,我们所有人都有贪、嗔、痴等烦恼。贪让我们渴望不同的事物,致使心处于失衡与动乱的状态。不能让心跟着渴爱的冲动走,那只会带来苦恼。最好让它在法里面,在实相中,接受训练。

  当嗔恨在心中生起时,我们会想发泄怒气,那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攻击,甚至杀人。我们不应该任由本能的冲动去发展,因为我们了解它发生的本质。我们如实地观看,并且让心知道它的实相。这就是如法的思惟。

  痴也一样,当它发生时,我们对事情感到困惑。如果我们不管它,就会一直处于无知的状态。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学习自然的本质,要训练心,要确实了解实相。

  人一生下来就有身与心,一开始它们出生,中间它们转变,最后它们结束。这就是它们的本质,我们无法改变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