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两部论是:“要以不堕有无二边之中道,方能解脱生死”为中心的论著。
  《六十正理论》。论中提出“有故不解脱,无不离三有”的问题,指出堕在有或无二边的人,是不能解脱的。也提出“知有事无事,智者得解脱”,这说明唯圣者由无倒地了知有事和无事的真理,才能解脱了三有。这也就说明解脱三有,是必须了达有事(生死)和无事(涅槃)的真理的了。但什么是有事无事的真理呢?也就是以通达有事无事皆无自性为中心的论点。因为有事无事,也是互相依待而有的。互相依待而有的东西,显然没有独立的自性;指出无自性义,就是有事无事的真理。异学难云:有事指生死,无事指涅槃,既说生死涅槃为有则说它两者都无自性,不应道理。龙树菩萨的解答是:佛说生死涅槃为有者,是随顺凡夫名言识的行相而说的,不是依着圣人亲见诸法真理的智慧而说的。因为圣人的见真理的智慧,是见诸法无自性的空理,并不见有无等事,所见空理上是不可能安立生死涅槃为有为无的。故佛说某法为有为无时,皆是依世间名言识而说的。
  至于说如何名为证得涅槃?龙树菩萨说:就是由遍知三有生死,自性无生的智慧在证阿罗汉果时,现证一切烦恼永尽之灭谛,即安立为证得涅槃。并不是有个实有自性的烦恼可断,有个实有自性的涅槃可证。若计诸法实有自性;那么,说断烦恼时是断有自性的烦恼,说后蕴不生时也是实有自性的后蕴不生;那么,说证涅槃时,也是证实有自性的涅槃。可是要知道,凡是被称为“有自性”的东西,它应是赋予了不可以改变的定义的。若计烦恼等实有自性,则烦恼等必不可断,也就没有涅槃可证了。从这个理论上说有自性的烦恼断尽而得以安立为证得涅槃,是说不通的。况涅槃的本身,更不是实有自性的了。《六十正理论》这种理论,也原是小乘经中说明涅槃的义理,其余的论文,也都是成立这个道理的支分。总的说来,这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大乘小乘共计的教义,来说明得阿罗汉果时所证得的涅槃,就必须证得胜义谛真理。若未证得胜义谛真理,也就绝对不能证得涅槃。
  《宝鬘论》。论文先说明生人天善趣之因,为深信因果的信心。再用此信心为基础,养成能修断烦恼、证解脱智慧的法器。什么是能证解脱的智慧呢?也就是了知胜义中无我和无我所(胜义中无我、我所、等于说我我所胜义无,也等于说我我所无自性)。由了知胜义中无我、无所,进一步即能了知五蕴皆无自性。由此智慧,方能断尽俱生我执;由于我执断故,其余的贪嗔慢疑等烦恼也都随着断了。由断烦恼故,也就解脱了生死。相反的,若未能断尽对于诸蕴的实执,也就断不了俱生我执。由于我执未断故,其他的烦恼也可以随之而起,也就不能解脱生死。这就说明了解脱生死,也必须通达远离有无二边真理之中道。
  论中也说到由无见而堕恶趣,由有见而流转善趣。故欲解脱善恶二趣,必须了知不依有无二边之真实义。什么是真实义呢?谓当了知补特伽罗是依六界和合假立的,与彼六界的若一性、若异性,俱不可得,俱不成实。既与六界一性、异性俱不成实,则知彼补特伽罗都无自性,不是实有。进一步对于六界、五蕴等法,也都用一、异的道理观察,也能了知六界、五蕴等法都是无自性、非实有的。这人法无自性,即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真实义;要由通达此真实义的中道,方能解脱善恶二趣的生死。
  总起来看,《六十正理论》和《宝鬘论》,虽也破除人法的自性而显示缘起真理,但它们主要的说明是:解脱生死,必须有了知不依二边真理的中道。缘起真理,只是属于说明中心问题时的支分了。
  《中观论》和《七十空性论》,虽也说要由通达真实义之道,无灭除无明,灭除一切有支而解脱生死。但它主要的说明是:缘起真实义,决择无自性境,不是以成立通达彼真实义之智为证解脱之因为主的。认为决择缘起真实义比较成立彼智为证解脱之因更为不易。认为若能彻底了达缘起真实义之境者,则易了知自己之能通达智,即是解脱生死之唯一正因。
  又《中观论》和《精研论》,是由广破敌者的所立宗和能立因,而显示自宗缘起性空的真实义理。有人怀疑中观宗中偏于破,因此,也怀疑到中观宗的立破作用皆不应有,既不能破斥他宗,也就不能成立自宗。《回诤论》就为解答这种误解,说明自宗既有能破,也有能立,破立作用并且极为合理。它提出了以能破能立所抉择的缘起无自性义,即是胜义谛;由世间名言增上安立为有的生住灭等种种差别,即是世俗谛。《七十空性论》就是广明这二谛的道理。由此也可了知唯在名言假立的名言义中,一切破立作用才极合理,绝不是在有自性的主张中,能找到有合理的破立作用。
  通达了如上所说的二谛道理,非仅成佛,即解脱生死亦必不容少。《六十正理论》和《宝鬘论》就是广阐这种道理。
  宗喀巴大师说,这六部论,是求解脱和求成佛人的指路明灯,也是看清那是正道和那是歧途的慧眼。六部论中尤以《中观论》最为殊胜,论中指示出了正理的门径,阐显缘起性空甚深了义,是研究中观的根本经典著作。
  (原载《现代佛学》1960年第三期)
   六部论除《宝鬘论》外均有汉文译本:
  《中观论》即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中论》。
  《回诤论》,后魏毗目智仙和瞿昙流支合译。
  《六十正理论》,即宋护施译的《六十颂如理论》。
  《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均为法尊从藏文本译出。

  28。  甘肃噶登协主却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
  这个课程,是阿旺土敦嘉措大师应却稞寺全体众僧的要求,仿照拉卜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而编订的(但拉卜楞寺每年分九期法会,却稞寺分七期法会,略有不同)。其中分为七班,每班有三个学年,每年分为七个法会期而进行学习讨论。七班的名称和学习的课程是这样的:第一因明班,主要学习“因理论”、“心理论”和《七十义论》(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提纲)。第二新学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的皈敬颂等及发菩提心一科。第三高级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中教授科以下至第二品道相智支分。第四波罗蜜多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中道相智以后的诸品。第二第三第四这三班都是学习《现观庄严论》。第五中观班,主要学习《入中论》。第六俱舍班,主要学习《俱舍论》。第七戒律班,主要学习德光论师的《律经》。每年七次法会的名称是这样的:冬季法会(下简称冬会)、春季大法会(简称春会)、春季第二法会(简称春二会)、夏季法会(简称夏会)、理论法会(安居期中、上、下班次互相辨论的一次法会,简称理会)、秋季法会(简称秋会)、十月二十五日的供养法会(简称五会)。在法会期中,每日分早午晚三次集会讨论。有时又把晚间法会分为傍晚会和夜晚会二节,进行学习。在所学的课程中,第二班以下又分有主要课(下称主论)和次要课(下称副论)。各班每年每学期所学的科目,都按次序排列在下面。
  因明班在第一学年的冬、春法会期间,先练习辩论的方式,要到夏季法会才开始学习讨论《因理论》,所以第一学年是从夏季法会安排课程的。

  因明班  第一学年
  夏 会 讨论“正因”(什么是“正因”、“正因”的定义等)。
  理 会
  秋 会 讨论“三种所量境”、“缘因的心”、“所立”、“能立”“因过”、“宗过”等。
  五 会

  因明班  第二学年
  冬 会 讨论“果因”(以果法作因,成立宗义,如以有烟为因,成立有火的宗等,这是三种因中的一种)。
  春 会 讨论“自性因”(如以所作性为因,成立无常性等,因和宗是一个体性所以名为自性因,是三种因中的一种)。
  春二会 讨论“不见因”(如以无树为因,成立无某种树等,也是三种中的一种)。
  夏 会 讨论“可见”等科目。以上《因理论》学完。
  理 会 讨论“心理论”(《因明论》中,对于心理的分类法等)。
  秋 会 讨论“七种心理”。
  五 会 讨论“成量”(陈那《集量论》的皈敬颂中所提出的。)
  因明班  第三学年
  冬 会 继续讨论“成量”。
  春 会 讨论“四种现量”。
  春二会 讨论“所缘缘”、“增上缘”等。到此心理论学完。
  夏 会 讨论“七十义”。
  理 会 讨论“三种智”。
  秋 会 讨论“四种加行”。
  五 会 讨论“七十义”中的余义。到此七十义学完。
  《现观庄严论》分三班,共学九年。其主论在每日的早晚法会中讨论;副论,在中午法会中讨论。本论的第一品、第二品、第四品,随着堪布传授的时候学习。第三品、第五品、第八品、轮流在傍晚法会中讨论;唯第八品太广,难以详细讨论,可依照一种略疏,大概地讨论一遍。

  新学班  第一学年
  冬 会 讨论《现观庄严论》的“皈敬颂”。
  春 会 讨论《开辟车轨》(龙猛、无著,创立宗派者)。
  春二会 讨论“下士中士”。
  夏 会 主论讨论“慈氏诸论”。副论讨论“二十种僧”中正说、兼说总说等。
  理 会 主论讨论“声闻求寂”颂文。副论讨论“二十种僧”的总说。
  秋 会 主要讨论“离一异”的道理。副论讨论“预流果”。
  五 会 主要讨论“离一异”。副论讨论“预流果”。

  新学班  第二学年
  冬 会 主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