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三禅根本定、四禅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也就是说,这九种定,可能成为无漏。欲界心过于散动,不能升起无漏道;有顶心过于昧劣,也不能升起无漏道。二禅以上的七种近分定,过于匆遽,不暇修出世间道;与其依止二禅以上的近分定,还不如依止初禅近分定或根本定而修出世道较为从容易成。但这里要知道的,初禅近分定,并非说七种作意,是说七种作意前的奢摩他,即上面提到过由欲界九住心后发起轻安之止,这止也名未到定。修无漏道(即观察四谛十六行相或二无我等)的方便。广如俱舍论的贤圣品、瑜伽论的声闻地及集论、摄论、毗婆沙论、成唯识论等所说,现不能详谈。
  现在附带谈一下住四静虑、四无色定的支分。
  四静虑是以支分多少而安立的。初静虑有寻、伺、喜、乐、等持五支;第二静虑有内等净、喜、乐、等持四支;第三静虑有正念、正知、行舍、受乐、等持五支;第四静虑有念清净、行舍清净、舍受、等持四支。
  初静虑五支中的寻支,是唯寻求诸义自性的内心“意言”(意言即心理上的分别),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伺支,是能详细思察诸义之因由等的内心意言,也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俱舍论说这二支可同时起;而经部以上诸宗则主张这二是迭次相生,非同时起。乐支,俱舍说初二静虑中的乐支,是以轻安心所的乐为乐支,不是乐受心所;因为初二静虑中没有乐根(乐根指前五识相应五受中之乐受),正住在定的时候是不起前五识的,当然也不起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乐受。次之,初二静虑中也没有如第三静虑的“心受乐”,因为心受乐是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初二静虑中有喜受(即喜支),这喜受即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喜支,是指意识相应的喜受心所法。集论疏中说喜乐二支是意识相应的一个受心所,就其能摄益同分根身(就是由此受心所的力量能使自身的色根增长受益),安立为支;就其能使其余的相应法等适悦(就是由受心所喜悦的力量使其与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也都喜悦),安立为喜支。故支虽立为二,体实是一个心所。等持支,即禅定的本身,指由此定力,能使与定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皆专注于所缘的定境。这定心即别境心所中之定心所。以上初静虑的五支,集论意说寻、伺、等持三支,为五蕴中的行蕴摄,喜乐二支,为受蕴摄;而俱舍则说寻、伺、乐、等持四支为行蕴摄,唯喜支为受蕴摄。
  得初禅后,如对于五支中的寻支能厌其粗苦而加以断除;便能进而证得上说的中间定(以其在初禅二禅之间,故名中间),这无寻唯侗的中间定,也名初静虑胜根本定;因为定体仍是初禅,而功德较初禅为胜,故名胜根本定。二禅以上各地各支,没有这种粗细的差别,所以也就没有断除一支分的中间定。
  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支,俱舍论说是信根;即证得第二静虑根本定时,对于第一静虑亦可出离,发起深信,名内等净。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则说是在第二静虑地所摄的正念、正知、行舍三法上假立名内等净。内等净的意义,是指第二静虑能息灭初静虑心境上的寻侗鼓动,使内心相续平等清净而转,所以名内等净。至于喜、乐、等持三支,如初静虑所谈。
  第三熟虑五支中的正念支,指能忆持不忘修第三静虑教授的念心所法。正知支,指能防慎昏沉掉举等过失的心所法。行舍支,指远离昏沉掉举过失、令心平等运转的心所法(即十一善心所中之行舍心所)。心受乐支,指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行相的受心所。这与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受,在初二静虑时,系初息灭于境界散动得名为喜;第三静虑时,已厌喜动、息灭喜受,在此时所有的适悦行相受,转名为乐而不复名喜;同时为简别前五识相应的乐受,故名心受乐。等持支义,如同前说。
  第四静虑四支中的念清净支,即远离静虑的八种灾患(寻、伺、苦、忧、喜、乐、出息、入息)而能正忆持修第四静虑教授的心所法。行舍清净支,即远离八种灾患、令心平等转的心所法(清净即远离八种灾患的意思。初禅已离苦忧二灾,二禅更离寻伺二灾,三禅更离喜受灾,四禅更离乐受与出入息的灾患)。舍受支,即指已远离八种灾患的第六意识相应的非苦非乐的中庸舍受心所法。等持支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虽也有正知,但不再立为支,因此已离八种灾患,不须要更加防慎沉掉的过失了。为什么说寻伺喜乐为静虑之灾呢?要知道这是对待障碍上地说的,不是指在此地也名为灾。如寻伺心所,对进修二禅虽是灾障,但对于初禅自地,非但不是灾障,却是必不可缺少之功德。
  实际,四种静虑的根本定,一一皆有很多功德为体,而诸经论中但说五支四支的,只就静虑地中的对治、胜利、安住方面而偏说的。如初静虑五支中的寻伺即对治支,以在修初静虑加行时,全仗寻伺的力量断除下地(欲界)的烦恼,而证得初静虑(在根本定时,则是远离对治,非断对治;四种对治之理,如俱舍论中说)。喜乐是胜利支,要用寻伺断了下地烦恼,方能生起此喜乐。等持是安住支,要依止等持,其寻伺对治支和喜乐胜利支,方能生起。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是对治支,仗此能远离初静虑的寻伺。第三静虑五支中的正念、正知、行舍为对治支,仗此能断除第二静虑之喜。第四静虑四支中的正念清净、行舍清净即对治支,仗此能远离第三静虑之乐受。其余可以类推。
  区别四种静虑的根据,是依定境渐次离掉下地粗支而安立的。如以离掉欲界的一切恶不善法并忧苦的受而安立了初静虑,因之初静虑的喜乐,名离(欲)生喜乐。次之以离掉初静虑的寻伺而安立第二静虑,因之第二静虑的喜乐,名定生喜乐。复次以离掉第二静虑的喜受而安立第三静虑,因之第三静虑之乐,名离喜妙乐。最高的也是最后的以离掉第三静虑之乐受而安立第四静虑,因之这地名舍念清净地。《俱舍论》总结四静虑定境心理云,“初俱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这是四种静虑渐次胜进的最简明的说明。
  在四静虑之支方面,依名数说,共有十八支。约事实说,俱舍论举出十一事,即寻、伺、喜、轻安乐、等持、内等净、正念、正知、行舍、心受乐、舍受;集论只举九事,即寻、伺、喜受、等持、行舍、正念、正知、心受乐、舍受、不别立轻安乐和内等净。如第二静虑有轻安乐支,实际第三静虑的轻安微妙,乐遍身心,胜过初二静虑,照理亦应立为支,但第三静虑是不立的,集论可能依据这种理由,少举了二事。
  现在略谈四无色定。四无色定是从第四静虑更进入另一阶段的定境。第四静虑已离八种灾患,一切禅定中是最为殊妙的,因为止观力量均衡,对引生一切世出世功德是最为有力的。但终是有色想存在着,而色是粗法,是有障碍法,是有种种差别的法。所以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觉着像疮像痈,像被箭射着一样的痛苦。因此进一步观察色的粗、苦、障等过患,观察无色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寂静安适等功德。在第四静虑中运用了相等七种作意,逐渐地超越青黄赤白等诸显色想,除遣墙壁等诸有对(障碍)想,息灭园林河流等种种差别想,最后只缘虑着空无边处的受想行识四蕴及虚空想,那就是空无边处定的缘相,而得名空无边处定。在修空无边处定的加行时,尚有时缘色界(第四静虑),有时缘无色界;到根本定时,则只缘无色界,不复缘下界了。已得空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到心缘无边虚空的粗相徒自劳累,于是弃舍外空,专缘内识的微细相,逐渐除遣空无边想,最后识无边处的四蕴细相现前时,即名为识无边处定。已得识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内识攀缘,犹被识所系缚,仍是拘碍,仍是粗相;于是进而弃舍攀缘内识,内外都觉无所有,所缘境相极为微细寂静,这时即名为无所有处定。已得无所有处定的人,进一步觉察到都无所有的缘相,而内心却是即把此“都无所有”作为所缘之境,既有特殊的所缘,则心仍有所拘而非自在,这无所有仍是粗相。于是进观:若全无想,便同痴暗,若存有想,便如病、如痈、如被箭射中的过患;唯有处于“既非有粗动、明显、强盛之想,亦非无微细、昧略、劣弱的想”,此非想非非想才是最静、最妙、最为出离,在出间定中,再没有比这定境更为微细的了。这样地修习静相,终至能除遣都无所有的缘相而专缘于有顶地的四蕴最静妙相现前时,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就是这样地由遣除色想而安立空无边处定,遣除空想而安立识无边处定,遣除识想而安立无所有处定,遣除无所有想而安立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四无色定是依所缘相的递次胜进、递次超越下地而进升于上地的意义而安立的。
  以上列举的四静虑和四无色定,都是就人间所修的禅定而谈。但修得这些禅定之后,将来会得什么果报呢?修禅定既划分为世间与出世间、有漏与无漏的不同,果报也当然有所不同。无漏定是断烦恼的工具,它能使:一、获得禅定的人也享受着现生的禅悦妙味;二、再不感受世间什么果报了。有漏的禅定,通称为不动业,如修成而不退失,那么也是能感果的。如有漏的四种静虑,就感生色界的禅天。即初静虑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静虑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三静虑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由于修定力量的强弱,所感禅天果报的上中下而于中受生的,就总的果报说,即异熟果;就色界天宫殿等器世间说,得称之为定的增上果。有漏的无色定力感生无色界天,其总果还是异熟果;唯无色故,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