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颉�
此时努尔哈赤只有三十丁,在建州女真中也只能算是一个微弱小部,不少部长如栋鄂诸部的一个部长阿海就有兵四百,苏完部的一个部长三潭有部众三百户,另一苏完部长索尔果辖户五百。海西女真的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人丁马匹皆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哈达首领王台曾辖地数千里,建州各部皆被迫归顺于彼。叶赫贝勒一再欲图侵吞建州。
在这群雄争长,兼并盛行,四面皆敌的险恶形势下,只有区区三十丁实力的头人努尔哈赤,怎样才能摆脱被征服的危险,确实是一大难题。至于要想力战群雄,威行各部,更是难于上青天。然而,奇迹出现了,这位有志青年,竟在三十来年的时间里,力挫群雄,完成了几百年未曾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伟大事业,跃居“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的宝座。这一奇迹之出现,既非什么天命有归,也不是个别偶然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女真——满族正在兴起,努尔哈赤作为这一民族的杰出领袖,能顺应时代潮流,勇于进取,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统率本族人员,三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因而出现了这一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结局。
自元以降,三百多年里,女真人由于涣散分裂,先后隶于元、明君主之下,受尽了压迫剥削。明帝及文武官将,贱视女真,称其为“东夷”,任意欺凌,百般盘剥。史载明臣“藐视女真诸大臣,欺凌侮辱,用拳殴打,不许站在门口”,“势不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对女真)苦害欺凌,千态莫状”①。更为可恶的是,明廷因女真“兵满万人,则不可敌”,而对其实行以夷制夷、“犬牙相制”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千方百计阻碍女真各部的统一,诛戮欲图统一之领袖。一百二十四年前,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建州左卫都督同知董山,便因骁勇善战,威行建州女真各部,反对明朝欺凌,并欲掳掠人畜,而伙同建州卫、建州右卫酋长,多次入边劫掠,致被明帝诱入京师斩杀。明军还征剿三卫,大肆烧杀掳掠。
广大女真人员深受明朝之害,吃尽分裂力弱之苦,切盼统一、强大起来,摆脱明朝奴役。努尔哈赤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适应了女真人的愿望,使其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
努尔哈赤竭力网罗能人,重用贤者,厚待功臣,招徕了许多机智忠贞、武艺超群之人。以助汗理政听讼统兵征战的“五大臣”而言,额亦都骁勇善战,能挽强弓十石,善于以少败众,军功累累,所向无敌。“辄为军前锋,用兵垂四十年,未尝挫衄”。费英东,智勇双全,多次领兵出征,功勋卓著,被誉为“万人敌”。三十余年里,每战必“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当其锋者,莫不披靡”。安费扬古,屡败敌兵,克城破堡,勇冠三军,被赐号为“硕翁科罗巴图鲁”。扈尔汉、何和礼亦为能征惯战军功卓著之勇将。“五大臣”① 《满文老档·太祖》卷64。
以外,扬古利幼年从征,“凡在行间,率先破敌,冲锋挫锐,所向披靡”,“行军四十余年,大小百余战,功业绝特”。劳萨、图鲁什、巴笃礼、冷格里、萨穆什喀、阿山、吴拜等等,也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之猛将。就文臣而言,额尔德尼自幼明敏,精通蒙、汉文,从征蒙古诸部,“能因其土俗、语言、文字宣示意旨,招纳降附”。他遵照努尔哈赤的指示,借用蒙文字母,创制了满文,通行建州全境,为后金国的建立和满族的加速形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誉为一代杰出人物。达海,九岁即通满汉文义,翻译了《素书》、《明会典》、《三略》等汉文典籍,并增补十二字头,于旧满文字旁加以圈点,使满文更为完善,被称为新满文,通行于后金。这些猛将文臣皆云集努尔哈赤麾下,同心事主,为贯彻其统一女真各部的总方针,而各尽所能,艰苦奋斗,终使经济发展,“民殷国富”,国势日强,军威大振。
努尔哈赤又采取了正确的用兵方针,“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这与兵法中“攻心为上”十分吻合。具体内容有三: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二系降者编户,对于女真人员,不管是大军压境被迫归顺,还是交战失败,城寨陷落,不得不降,他都予以“恩养”,编户,不贬为奴,不夺其财,原系诸申(女真平民),仍为诸申,原是部长寨主,大多授予官职,辖其旧部人员。三是来归者奖。这对促使各部女真在努尔哈赤无敌军威的影响下率部归顺,起了很大作用。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各地女真头目率众来归者,就有二三百起之多,从而大大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过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在用兵顺序上,努尔哈赤的策略也很高超,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积极争取蒙古,尽力避免过早地与明国发生正面冲突。他先进攻和招抚附近建州女真部落,并合为一,致使原来几十人之兵力发展到“骁骑数千”,再以此为基础,先攻海西四部中内讧激烈、国势剧衰的哈达,继灭乌拉,取辉发,最后才征服最强之叶赫,统一了建州、海西各部及部分“野人”女真。
八旗建制八旗制度渊源于女真人长期流行的牛录制。牛录是满语音译,意为“大披箭”。长期以来,女真人“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厄真(厄真,华言主也)”①。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的武装组织,兵猎完毕即解散。这既是当时女真部落涣散条件下的产物,又反过来延续了女真的分裂,且在客观上为明朝政府实行对待女真的“分而治之”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① 《武皇帝实录》卷2,页4。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将陆续编立的牛录,定为三百丁为一牛录,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万历四十三年,“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三百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旗),分别设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管辖所属人员。当时约有二百多个牛录。后金所有人员皆须编入旗下牛录。八旗额真之上,有汗总辖,努尔哈赤又分授子侄为各旗之主各牛录之主,这样一来,原来分散的几百个部落几十万男女老少女真及归顺的蒙古、汉人,皆统一编制起来。
八旗的诸申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披甲的比例,各个时期不尽一样,有时一牛录出五十甲,有时一百甲,多的时候达到一牛录出一百五十甲,大体上是三丁抽一,一牛录出甲兵一百人。这样,就建立起一支拥有精兵数万的八旗军队。
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括了征赋佥役等财经方面的职能。后金国筑造城寨,运送粮米器械木材石头,等等力役,皆按旗佥派各牛录人丁担任,官用粮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亦系各牛录提供,每牛录出十丁四牛屯垦闲地,收获粮食交纳公库,每年约能收粮食十余万石。其他用费,包括战时急需的军马和舟船,也由各牛录备办。史称其“凡有杂物收合之用,战斗力役之事,奴酋令于八将,八将令于所属柳累将,柳累将令于所属军卒,令出不少迟缓,绝无呈诉弁理争讼曲直之事”①。
八旗制又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特殊政权组织形式。牛录是基层政权机构,上为甲喇,再上为固山(旗)。八旗的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既要执行汗的指令,佥派人夫屯田服役,披甲当兵,率领士兵战阵厮杀,又要遵奉汗谕,辖治属下人员。当时,努尔哈赤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大贝勒代善领正红、镶红两旗,阿敏主镶蓝旗,莽古尔泰辖正蓝旗,皇太极正白旗,杜度(努尔哈赤之孙)统镶白旗。统辖旗之贝勒称“固山贝勒”或“旗主贝勒”、“主旗贝勒”,一般简称为旗主。另外他的一些子侄则分辖若干牛录,隶于旗主贝勒之下。八旗各级额真既总隶于汗,又分隶于本旗旗主。
因此,八旗制度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制度,还包含了财、政、刑等各个方面的职能,它是满族的根本制度,也是进入辽沈前后金政权组织的特殊形式,对后金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八旗制的确立,标志着统一女真各部的宏伟事业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此时,女真族辖地广阔,延柔数千里,人丁众多,兵强马壮,努尔哈赤便去掉原来先后使用的“淑勒贝勒”、“聪睿贝勒”、“聪睿汗”称号,改上新的尊号。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八旗贝勒大臣集会,尊称努尔哈赤为“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定年号为天命,国号“后① 李民奂:《栅中日录》。
金”(后来又改称“金国”),满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明满关系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的祖先,长期是明朝的属夷。六世祖猛哥帖木尔是女真建州左卫第一任都督佥事,其子董山袭承其职。董山的第二个儿子脱罗又袭父职,第三子石报奇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亦系明帝属臣。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前后,袭承了祖父觉昌安的都指挥使。为了摆脱人少兵弱四面皆敌的困境,利用明朝的威势,避免过早地与明朝发生公开冲突而遭其征剿,影响统一女真的事业,他长期向明朝进贡效劳,擒斩扰边酋长,送还被掠汉民,口口声声宣称忠于明帝,要求晋升职衔。
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擒斩掠明女真首领克五十,献送明朝,命贡夷马三非奏述祖父与图王杲、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