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否定了你,但是他没有告诉你一个肯定的,没有说什么才是对。他没有承认你,或
肯定你那一个才是对,要怎么样来肯定。一切法无我,到了这个境界,悬崖撒手自肯承
当,要你自悟、自证、自肯。
  关于自肯自证的问题,我们要谈到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的事。印度当时还是联邦政
府,几十个国家,外加多种的外道,为了争辩一个佛法哲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大
家立了契约,失败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师们已经没法辩论时,刚好碰到玄奘法师去
了,听说这个中国和尚学生智慧很高,就请他做评判。玄奘那时还很年轻,就上高台主
持,最后的问题是,既然证到了佛法,最后到达无我相,有一个相也不对,有一个知也
不对,那么如何叫做证得呢?怎么可以证明已经得道了呢?玄奘法师就讲了一句名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事情就此做了结论,也保持住了印度当时的佛教。
  所以这个自证的部分,等于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诉你,你
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妙,不过如果现在再做科学论辩的话,这个问题还有问题,
这里暂时不多作讨论。所以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后,遮住了以后,既没有说无我就是
空,也没有说无我以后有个真我,我们不要随便给它加上。像这种地方,般若智慧的成
就是要自己参的。

    定与忍

  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更严重,怎么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
持里是一个大境界。我们晓得所谓讲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围来讲;修大小乘之果,都是
以定来作基础,学佛没有进入定的境界,是没有基础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样的,
没有基础就只是一个普通学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
则必须「得成于忍」。得忍与得定不同,所以说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
无生法忍不能当作定来解释,如果把无生法忍当成是定,那乾脆说无生法定该多好呢!
所以这个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刚经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讲过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实际上布施的成
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经典都讲般若成就,但是却不提禅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
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禅定。六度中间,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成就到了,所谓持戒、
精进、禅定自然都到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研究金刚经要反覆去读去深思,去参究,慢
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讲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
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什么境界?大家要研究
啊!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现在学禅,或者读了
些书,看了一首诗,不然听到青蛙叫,狗儿跳,嗯,我悟了,我们也拿一把刀,也学歌
利王割你一刀试试看,看你得成于忍还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应该有这个境界
啊!所以说,此事不要随便谈,禅学可以随便讲,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金刚经的榜
样都摆在这里。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当然,到达了无生法忍,还只是大乘菩萨初步!只是这个菩萨超过前面所譬喻的菩萨。
也就是说,拿无量无数的七宝来布施,有相物质的布施,功德不如无相布施功德的万分
之一。
  金刚经讲到二十八品,差不多点题了,非常重要。勉强把无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
看,先不谈求证,先在理论上找找看。佛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其实佛说过
了,只是大家看过去忘记了。佛开头就说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无著无相。
由于善护,无著,无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开头佛就已经跟我
们讲了,他在传法呀!他不是在讲经啊!后世所谓讲经与说法是不同的。
  像这里佛说的,教你怎么样修,你有问题问他,他答覆你,那是说法。像我们现在
讲经,是根据佛菩萨们所说的加以讨论,这个是讲经,所以讲经是讲经,说法是说法。
过去在大陆大丛林、庙子里,有说法堂,有讲经堂,各处不同的。说法堂里大和尚上堂,
不带书本,一个字都不用,就凭自己所证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经验,随便讨论,这个
叫说法。
  金刚经开始就告诉我们修持的方法,是善护念,无住,由此而得成于忍,无生法忍。
说到这里我们再举一个禅宗公案来说明。

    张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问他
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
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
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
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
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
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
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
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
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
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
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
  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去掉声色
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
智。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
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
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
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
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出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
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
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
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
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刚经的全部。
  「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
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的,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
来说明金刚经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吗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句话又点题了,因为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
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
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
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
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
了,不住、不著,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
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
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著,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
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
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
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
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
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
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
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
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