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娑婆佛教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安曾劝苻坚不要南争东晋,但苻坚不听,后在淝水战败。前秦的国力开始衰落。

  道安弘法时,注重总结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造《综理从经目录》,记载译经家、汉译经论、注经等等,开创中国佛教史学。

  在译经方面,道安早期热衷于格义,后虽然反对格义,但仍溶有玄学思想。

  道安还规安弟子一律改姓释,后来各地教团纷纷效仿。以后,僧尼姓释,成为中华佛教的特有现象。

  道安对中华佛教还有一项突出贡献,那就是道先开始制定“僧尼轨范”。当时各地的教团纷纷遵从。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为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第二方面为常日六时饮食之法。第三方面为布萨悔过之法。

  道安在世弘法时,常与弟子们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净土,精进修行,七十二岁示寂。

  道安在世弘法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非常兴盛,有很大影响。佛教传入高丽,也在这个时期(公元三七二年,苻坚遣使及僧人顺道送佛像和佛经入高句丽)。

  (二)东晋崇佛 
  东晋建立后,佛教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在东晋的士大夫阶层,崇尚佛教成风。

  东晋的历代皇帝,都信仰佛教,诏请沙门入宫讲经的事情很多(如晋元帝〈第一位皇帝〉、晋孝武帝〈第九位皇帝〉),有的甚至亲临寺庙听讲佛教(如晋明帝〈第二位皇帝〉、晋哀帝〈第六位皇帝〉)。

  东晋的名门大族素有与僧人交往的风尚(如谢安、谢石),而著名文士也都向高僧求学(如王羲之、顾恺之)。

  当时,在东晋境内,有寺庙一千七百多所,寺庙费用主要由权贵富绅供养。另外,东晋的僧人已开始谋生自供,主要方式有农耕、行商、手工艺、行医等。

  (三)慧远 
  慧远,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中国弥陀净土结社念佛的创始者,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崞县)人。慧远十三岁时,随舅父到洛阳、许昌一带求学,精通儒道学说。

  慧远二十一岁时,避北方战乱,和弟子慧持一起辗转来到太行恒山,听道安宣讲《般若经》,深有感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于是和慧持一起投入道安门下,出家为僧。

  慧远二十四岁时,开始登堂讲经,善引《庄子》讲解佛典。后随道安到襄阳弘法,成为道安的得力助手。

  苻坚攻打襄阳时,道安分遣弟子。慧远率弟子到荆州,后到浔阳,见庐山清静秀丽,于是定居在庐山。江州刺史桓伊为他建造了东林寺。慧远在庐山开展弘法事业。

  慧远常感叹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神法不闻,律藏残缺,常派弟子出外参学。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入关弘法。慧远派弟子道生、慧观、道温、昙翼等入长安,拜鸠摩罗什为师,学习大乘法教;又常以书信求教于鸠摩罗什,与其探讨佛理。

  公元四零二年,慧远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在庐山共同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结“白莲社”,专事净土往生法门。

  后慧远的弟子雷宗次在建康建馆授念佛法门,成为当时弘扬净土法义的著名人物。

  但在义理上,慧远持的四大为实,自性实有等知见,受到鸠摩罗什大师的严厉批评。

  慧远住在庐山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直到八十三岁时往生净土。

  (四)沙门不敬王之争 
  佛教初传入中华,沙门原本不必跪帝王,只是双手合什即可。东晋崇尚佛法,但沙门不跪帝王,却与皇权及儒教纲常所冲突,所以出现了沙门不敬王之争。

  沙门不敬王之争,在东晋时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在公元四世纪中,车骑将军庚冰辅政,代晋成帝(第三位皇帝)下诏,说佛教不应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令沙门见皇帝时行跪拜礼。这激起了佛教徒的强烈反对。佛教信徒尚书何充等上表朝庭,说“今一令其拜,遂坏其法,令修善之俗,废于圣世”。经过反复辩论,庚冰失败,沙门见帝王时仍不必跪拜。

  第二次在公元五世纪初,太尉桓玄与一些官僚重新提出沙门应跪拜帝王的问题,再次形成争辩之势。慧远为此特造《沙门不敬王论》,说明佛教虽形式上不跪拜帝王,但实际上是支持帝王和国家的。后桓玄代晋自立,又允许沙门不向帝王跪拜了。

  (五)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大师,公元四、五世纪名僧,祖籍印度,生于龟兹,其父鸠摩罗炎为龟兹国师。

  什公七岁随母出家,九岁随母到罽宾求法,学小乘佛教,后入疏勒,遇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学《阿耨达经》,于是回小向大,广学大乘法教,尤重中观。

  后来,什公回龟兹,广说方等诸经;二十岁时受戒,学《十诵律》;宣说大乘教法,名满西域。龟兹国王奉其为师。

  前秦苻坚听说什公的德行后,决心迎请鸠摩罗什入关。于是,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兵西迎什公。

  吕光率兵西行,后来灭掉了龟兹国,迎什公入关,并将龟兹国王的女儿嫁给了什公。

  时值苻坚率兵南伐东晋,在淝水战败。前秦国内大乱。吕光在回兵的途中闻讯,于是占据凉州,自立为王,建立后凉国,定都姑臧(甘肃酒泉)。什公在后凉羁留了十六年。

  公元四零一年,后秦姚兴出兵灭掉了后凉,迎请什公入长安,奉为国师。

  什公在长安住逍遥园,弘传大乘,并集僧众汉译佛典,先后汉译了大量重要经典,主要的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梵网经》等。

  什公译经,反对格义,以达义为旨,语句准确精练,流畅明朗,无量佛徒,无不赞叹,即使对中华文风,也有相当的影响。什公成为中华佛教空前伟大的大译经家。

  什公不仅是伟大的译经家,也是大乘佛教正入中华的导师。什公在华弘法期间,广弘大乘中观教法,将大乘佛教系统地传入中华。什公译《梵网经》,使大乘戒律传入中华。

  什公入关后,东晋慧远派门生求学,并以书信求教于什公。什公依佛教正理,对慧远的四大实有,自性实有等知见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什公弘法,名满中华,四方贤士,相从成风。什公导引弟子,具大善巧,能使弟子心开意解。

  什公门下,有成就的名僧辈出,如僧肇、道生、僧睿等。

  僧肇俗姓张,长安人,幼年家贫,但好读书,精通《老》、《庄》,后见《维摩经》旧译本,深有感悟而出家;后成为什公的得力助手,著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注维摩诘经》等;三十一岁入寂。

  竺道生,巨鹿(河北平乡)人,初随竺法汰出家学法,改姓竺,十五岁时能登堂讲经,二十岁受具足戒。后来,道生师事慧远,随慧远入庐山。什公入关后,道生投于什公门下,为什公弟子中的杰出人物。由于道生曾依佛义提倡“阐提成佛”和“顿悟成佛”,在当时佛教界引起一阵哗然。后道生又回到南方弘扬大乘佛教。至后来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世人无不感叹道生的卓识。道生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分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辩佛性义》、《法华经义疏》等,八十岁入寂。

  僧睿,魏郡长乐(河南安阳)人,十八岁从僧贤出家,二十岁博通经论,二十四岁时游历各地说法。什公入关后,僧睿拜什公为师学法,精进修道,成为什公的著名弟子,六十七岁时往生西方净土。

  公元四一三年,什公示寂,世寿七十岁。 
  (六)法显西游 
  法显,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俗姓龚,平阳武阳(山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感慨中华律藏缺乏,所以发心西行求法。

  公元三九九年,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法显等人经西域的鄯善(若羌)、乌夷(焉耆)、于阗、子合(叶城)、竭叉(疏勒)等国到达中印度,学法数年后,经师子国,回到建康,历时十五年。

  法显西游,带回大量佛典,主要有《长阿含》、《杂阿含》、《杂藏》、《摩诃僧祗律》、《杂阿毗昙心论》、《方等泥洹经》等。

  法显还集录了《佛国记》,记载印度和中亚情况,很有影响。

  法显六十八岁时,入寂于荆州。 
  (七)昙无谶 
  昙无谶(法丰),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昙元谶初学小乘教法,兼习五明,善于答辩。后来,昙无谶遇白头禅师,得树皮本《大般涅槃经》,读后深感惭愧,于是改学大乘佛教,二十岁时,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

  昙无谶善咒术,人称“大神咒师”,身具异能。 
  后来,昙无谶携《大般涅槃经》、《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向东经鄯善到达敦煌(西凉)。

  公元五世纪初,笃信异术的北凉皇帝祖渠蒙逊(匈奴人)迎请昙无谶入姑臧,给予其极厚的待遇。

  昙无谶在姑臧学汉语三年后,则开始译经,先后译出《大般涅槃经》、《方等大集经》、《金光明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方便处戒品)、《优婆塞戒经》等。

  传授菩萨戒,是昙无谶对中华佛教的突出贡献。中华佛教传授菩萨戒的历史,就志于昙无谶在姑臧授予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

  后北魏太武帝闻昙无谶精于异术,遣使迎请。祖渠蒙逊怕昙无谶的异术为北魏所用,不利北凉,于是在昙无谶西归求法的路上,加害昙无谶。昙无谶入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