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娑婆佛教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摄论宗认为第八识为妄识,别立第九庵摩罗识,提倡对治阿赖耶识而证入第九识。这与北道地论宗教义相通,所以北道地论宗融入了此教。

  (十六)慧文与慧思 
  慧文,世称北齐尊者,俗姓高,公元六世纪北齐名僧,渤海(山东)人。

  慧文幼年入道,精勤修行。到成年时,一天读诵《大智度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观”妙理;又读《中论》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法义。从此,慧文无师而自通佛教妙理,并承龙树菩萨之教而立宗学,广弘大乘,后传法予慧思。

  慧思,世称南岳尊者,俗姓李,公元六世纪名僧,武津(河南上蔡)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慧思依止慧文得观心之法,精进修持,得法华三昧。于是,慧思云游各地,宣讲大乘佛教法义,智凯大师慕名来投。后来,慧思到南陈,入南岳衡山,修行圣教,广弘大乘,六十三岁时入寂。

  (十七)北周武帝禁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重视儒术,但最初时也循例事佛。后来,由于寺庙僧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多有滋生是非的,而国库的收入也减少了。公元五六七年,一个还俗的沙门卫元嵩上书,请求删寺减僧。卫元嵩说:“国治岂在浮图?”这正合周武帝的心思。于是,周武帝开始制造舆论,压制佛、道二教。许多佛徒纷纷出走,时入南陈。

  周武帝为了实现其以儒治的国的目的,招集僧、道、亲自为他们宣讲《礼记》。

  后来,周武帝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一百二十人,为“通道学士”,设官吏统管。除此外,佛、道二教,乃至其他礼典所不载者,都被周武帝下令禁止,经像被毁,出家人还俗,三宝福财散给大臣,寺观塔庙赐予王公。

  北周武帝实行禁佛后,使大量佛徒流入南方,这也促进了中华南方佛教的发展。这次禁佛,使中华内地的末法修道难行,当往生净土而解脱的思潮更盛,慧思也是怀有这种思潮的。另外,这次禁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北方社会出现动荡。北周武帝死后,周宣帝继位,恢复了佛教。正法当兴,佛教又再次兴盛了起来。

   
  第九章 印度诸大论师 
  (一)佛护论师 
  佛护,公元五、六世纪大乘中观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

  佛护曾师于僧伽罗苦什达(僧护),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观妙理,得最上智。

  佛护又拜文殊菩萨的圣容,在南方檀多弗利伽蓝说法,并为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的论著作注释,而被视为根本中论的大注释家之一,世称“长老佛护”。

  佛护所作的《中观注》,基本都是简明易解的注释,对佛教行者的修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护被尊为大乘中观宗佛教应成派(具缘派)的始祖。 
  (二)陈那论师 
  陈那,公元五、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

  陈那最初修习外道,又曾学小乘犊子部佛教,后来拜世亲菩萨为师,参学大乘佛教。另外,陈那也深通秘法。

  陈那善辩才,曾以辩才挫败诸多外道,因而著称于世。 
  陈那曾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摩揭陀国境内)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等学,后受文殊菩萨点化而造《集量论》。陈那是印度佛教因明学的集大成者。

  后来,陈那游历南印度,降服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的道场。

  陈那在世弘法时,造《真谛译解卷论》、《无相思尘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因明正理门论》等等。

  陈那后来在森林中的洞窟内示寂。 
  (三)护法论师 
  护法,公元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刹帝利种性。

  护法师事陈那论师,精通大小乘教法,在那烂陀寺大弘佛教,徒众数千。

  二十九岁后,护法专事著述,造《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

  护法三十二岁时示寂。 
  (四)清辨论师 
  清辨,公元六世纪大乘中观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

  清辨曾到中印度,师事僧伽罗苦什达(僧护),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菩萨的教法。

  后来,清辨返回南印度,弘扬大乘中观法义,曾与唯识宗护法论师展开论战。

  清辨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大乘教法,造《大乘掌珍论》、《般若灯论释》、《中观心论颂》等。

  清辨被尊为大乘中观宗佛教自续派(自起派)之祖。 
  后来,清辨隐于山内,住于岩石中,等候弥勒出世。 
  (五)应成派与自续派 
  公元六世纪,清辨论师在知见上与佛护论师有所分歧,所以清辨论师常发难反对佛护论师所传法义。于是,大乘中观宗佛教分成二大派别,一支是以佛护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应成派,一支是以清辨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自续派。

  自续派,又称自起派,认为一切法名言中实有名相,而真实中空。一切法有自性而相续,若名言中无自性,则一切乱而无序。

  应成派,又称具缘派,认为一切法不管于名言中真实中皆毕竟空。一切法都是由因缘而起,自然有序。

  法有自性而能相续,称作自续分。自续派认可自续分,应成派不认可自续分。

  (六)唯识宗内部的争论 
  在这一时期,中观宗的一些行者与唯识宗的一些行者,由于知见差别而经常发生争论,如清辨论师与护法论师的争论就十分激烈。

  而唯识宗内部,知见上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唯识也可分为数家,各家之间也有争论。如安慧论师说识只有见(认识事物的主体);难陀论师却说识有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的映像)与见分二分;而陈那论师说识除相分、见分外还有自证分(自己认知自己见分的作用);护法论师则说识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己认知自证分的作用)四分。

  另外,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挣识,而有的却认为阿赖耶识本妄而别立第九识(如地论与摄论)。

  再有,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实有五种性,而有的却认为五种性不实有,佛说五种性只是为坚固大乘行者的信愿,使之不退菩提心的方便(法称论师就宣说这种教义)。

  如此等等,大乘唯识宗佛教也同样有各家之说。 
  (七)法称论师 
  法称,公元六、七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法称早年学习婆罗门等外道学说十八年,后皈依佛教,又到摩揭陀国,从护法出家,不久又依止陈那论师的另一个弟子自在军钻研《集量论》并为之作注,学识优秀,成为印度著名的因明学者。

  法称在世,广弘大乘唯识教义,直到入寂。 
  法称论师是印度的著名论师,造有因明七论,包括《释量论》、《量决择》、《诤正理》、《正理一滴》、《因一滴》、《相属观察并自注》、《他相续成就》,另外还造《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等著作。

  (八)月称论师 
  月称,公元七世纪大乘中观宗应成派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月称从佛护与清辨的弟子迦摩罗菩提出家,学习龙树菩萨的教义,兼习秘法,有异能。

  月称学法成就后,主持那烂陀寺,造《根本中论注明解》、《菩萨瑜珈师四百论广注》、《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注》、《入中观》、《六支瑜珈注》、《金刚萨埵成就法》等著作。

  月称主宣中观宗应成派教义,批驳清辨的自续派教义,名声远振。

  月称晚年在南印度大破外道,名闻更加响亮,后专修密教真言道,直到入寂。

   
  第十章 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一)隋朝佛教 
  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隋国公杨坚灭北齐,并建立了隋朝,取代了北周,杨坚就是隋文帝。公元五八九年,隋灭南陈,中华再度统一。

  隋文帝少年时曾受智仙的养育,建立隋朝后,“每以神尼为言,去我兴由佛,”于是,诏令全国,复兴佛教。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以收民心,听许私度僧尼出家,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朝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他曾说:“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联服膺道化,念好清净,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并下令在儒教崇拜的五岳建造佛教寺庙。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华出现了三教鼎立和三教合一之说。三教鼎立说的代表人物为李士谦,他主张三教如“三光在天,缺一不可”,所以相互鼎立并行。三教合一说的代表人物为王通,他主张三教并行本同,教有助于国家的统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隋炀帝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但在另一方面,也对佛、道二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道二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二)智凯大师建立天台宗佛教 
  智凯大师,又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公元六世纪名僧,大乘天台宗佛教创始人。智凯大师俗姓陈,隋朝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少年聪颖,七岁时持《普门品》过耳不忘,十八岁随法绪出家,又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

  后来,智凯大师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二十天就能达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