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须勇猛精进,方具义利。义,指善法,利,即利益。
  “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
  此谓详说、中说、略说等,俱不疲倦。《八千颂》云:”无悲悯、与意念不清净、无勇猛及疲倦,皆为魔军。”以上所述诸大德,皆噶当派。此派由阿底峡开创於拉萨北方。普穷瓦、博多瓦、敬俄瓦、为此派著名之三昆仲。塔懿,亦噶当格西。仲登巴,乃阿底峡衣钵弟子,皆承传朗忍,成就说修之大德。学者对之均应起景仰,步其後尘,急起而直追之。
  二月初九日讲
  前述善知识,应具十种德相。总而言之,即通达三士道,而三士道之主要,即具三学,与通达真实,及悲心五者。盖具三学,则能自调伏。通真实,虽不善说文义,然能通达究竟空性义。具悲心、则不清净意乐自无(名利恭敬等不清净意乐自无)。
  “博多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我漾尊滚阿阇黎,既无多闻,难忍疲厌,闻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亲近者皆得受益’。又宁敦师,不善辞令,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人莫解其所谓。然以具足五德,亦能饶益徒众。”
  咒愿,为藏中俗语,谓就施主家饮食,为施主回向,简说为咒愿。故具三学而不善说法,较善说法而不具三学者,加被力为大。凡说法,以能转变有情身心为最要。佛之所以异於人者,即在能深入人心,调伏一切烦恼也。为人师者,上具十德。中具五德,最下亦须依《功德增上经》所说方可。经云:”车若左右缺一轮,虽佳而不能行。”
  “彼众德全具之师,处此末法,虽不易得。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必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
  在此末法时代,虽不能说无无过之上师。然亦寥寥甚不易得。此处所云之增上者,非谓多闻,乃指具三德者,如《广论》引《三昧地王经》,称赞旃檀功德之喻。谓彼实无德,徒托空言,以骗取财物耳。故於三学无真实受用,但能广说以博名利恭敬,此非功德。上师於此曾有要决云:上师德相,於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於此生与後世,以重视後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否则弟子依之,将薰染而不入於道。余(堪布自称)虽未具上中下三种德相,然依自上师颇邦喀,康萨二公之命,传《朗忍》於汉人。余不过为二师之介绍者。诸人应将二公德相,置於心中,是余所望。余回想在汉地各处讲解,受诸供养,余之发心,因见汉地说法者,如不善调羹,欲为代庖。愿听众於具德相上师,励力求访,最为重要。藏谚有云:依师勿如犬,随唤即至。昔阿底峡往见金洲大师,既至,复访察十日,以观其真具上师德相与否,而後依之,即是其例。如已依止,即不能再生访念。否则,不惟功德无增,且将退失而种地狱之因。
  “然师为万善之根本。诸欲依师修心者,当知彼师应具之相,励力访求。而欲为弟子作依止者,於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此为宗喀大师特勉为人师弟者之言。
  二月初十日讲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谬听亦然。’谓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称法器。则不但不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亦不将听者功德执为过谬。器相若缺,则师虽极清净,以弟子自身有过故,必至见为过失。或将说者之过失,复执为功德焉。言质直者,谓不堕党类。若为堕类所蔽,则不能察见功德,亦不能获善说之义。”
  质直,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如佛昔在大城经行,众或烧香、或供养、或顶礼。弟子启问,佛为说某也将得某种果。其时有牟底外道在旁闻之,即生讪笑。此讪笑之因,即其不具正直心故。党类二字,即心有所偏蔽,於类己者,则极力赞叹;异己者,则一切非之。犹汉语党同伐异之意。但此中又当善辩,例如以佛功德而纠正外道之过失,则不为堕党。如唯以爱执心赞己,以瞋恨心斥他,则堕党。否则龙树开显一切法无自性,而斥法有自性。亦将误为堕党矣。龙树有颂云:”我不以贪执执内道,不以瞋恨毁外道,惟依正理量抉择,我则住於无过处故。”故依认识而生意乐信心,安住於正法,则非堕党。以法尔道理,本所应说,非瞋心故。内道分四部,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皆佛所说。例如问:下三部是否佛法?答曰:是。最殊胜为中观。必如是答,则不堕党。如唯识师之破斥下二部非成佛究竟,尚不免犯党见。
  “如《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堕类,谓分派别,贪爱於自之一类一派,及瞋恼於他人之一类一派。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昔登巴却吉云:”现皆以流行谚语,而障真实之金石名言。”由忌妒故,以有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学者於此,须当善辨。
  “虽能住质直,若无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犹非其器。故又须具有了解彼二之慧也。”
  此谓虽能住质直,亦须具有分别慧。昔西藏有织毛者、往山中伐木作织具。行见满山佳木,欣欣向荣,心不忍伐。日暮逾山,山神怜之。问所欲,织毛者不知所答,转问旁人。告以君依手足之力为食,何不求神多赐手足。遂信以告神,果得如愿。比返城中,人见为妖而驱逐之。此传说喻彼不知求财而多求手足,亦无慧之甚矣。故求法应具慧。
  “又虽有住质直、具慧二相,然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须具求法意乐也。释中又加入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二事,为五。实则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云如教而修者,谓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若全,则欢喜进修。若不全,後当徐於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此为宗喀大师重加勉语。藏谚云:”观汝似听法者、似说法者、似修法者。”似之云者,即讥其貌似而已。故学者当如阿底峡之於金洲大师,及如颇公上师之往打坡桑,求降巴吞珠,经六七日程,值大雪封途,堕入雪坑,亦无退志,卒能得其传承。释中所加入之二种,乃顺释论中就通常说,舍恶取善,分之为二,故说为五。(见勇译本。)但取舍善恶,即具质直、具慧之二、故总摄为四法。总而言之,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与求法义,皆易生起。故弟子须具应具之德相,方能择具德相之师。双方皆具,则对於佛果如探囊取物。如弥勒日巴与其师马巴,足为模范。故即身能得双运身。学者先於师相十种、弟子相五种,牢记於心,以为自修及观人之借镜。师弟间或一方有缺,则如鸟折翼,即不能飞,若全具,则鼓翼而起,凌霄自如矣。
  丁三、依止之法
  “依止法如何者,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於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相者,可受法乳。其依止法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昔格西贡巴瓦与博多瓦辩论择师究宜多少。问於仲登巴曰:”我等究以孙波瓦依止为宜,抑以尊者之法为宜。(仲登巴平生仅有五师,印二,藏三。)仲登巴曰:”若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以学我为宜。若能随观上师即佛,则以学孙为宜。否则不能与依止法合。”但如上所讲,仍以观察上师德相为最要。如经说:吉色王大臣朋子,名梭麦泽瓦,具足妙相,力敌千人,具大聪慧,送之就学婆罗门教。其师怅西有妾,见梭麦,心生贪染。时值盛暑,欲其同往林泉。格於教规,师弟皆不可。其妾羞愤,於师前反谮梭麦,谓曾戏己。师乃诳梭麦,谓将传秘法,不久可得梵天王果。但须於七日内杀足千人。取其肩颊骨为念珠。梭麦信之,歃刀为誓。於是肆杀七日,数将届满,仅缺其一。其母往劝,遂欲杀母以取盈。时佛以神通力,现比丘相至其前。梭麦遂舍母而逐比丘,母始得脱。此择师之不善,造恶有如是者。至如何依止之法,在《广论》中分晰甚详。《略论》仅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戊初、意乐依止。分二。己初、净信为本。己二、念因生敬。
  己初、净信为本
  《洞波措巴经》(原注为《建立数目经》,按《广本》作《华严经》。)云:”弟子应具九种心:(一)如孝子心,(二)如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拱岳心(如拱卫须弥心),(五)如仆从心,(六)如粪帚心,(七)如门犬心,(八)如舆梁心(广论作乘舆心,原记作桥心。舆梁,即桥义,故易之。)(九)如船心。”云何孝子心,在藏文,义为顺子,谓善伺父母喜怒颜色,即顺事之。昔宗喀大师之事师,凡有著作,皆依上师之意为转移。即短篇愿文,初中後应如何作亦必先请於师(师指文殊现身)。云何金刚心,非指金刚杵,乃谓如金刚之坚固。如依止上师已,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云何大地心,谓依师以後,不惟不为他所动摇,且能任载。亦如大地,无论情非情皆能负载。即师命近於烦琐或不净,亦皆能受持。云何拱岳心,如众山之拱须弥,纵遇逆风冲击,而环拱如故。云何仆从心,如臣仆之事国主,或荣或辱(荣如命迎宾,辱如扫帚),皆所不辞。昔仲登巴之事阿底峡,曾行之。师每大便,仲必以後捧除之。云何粪帚心,言无贡高我慢之心。云何门犬心,如犬之依主,虽怒蹴使去,不久仍摇尾而返。昔弥勒日巴即如是,常为马巴打逐,而终不舍。云何舆梁心,谓於尊重事(此处尊重,义即上师),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