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尘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菩提心之善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从来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由小及大,以世界大同,万民安乐为目标,而不是自私自
利。及佛法入中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之愿谁人不知?古今大德
留下的教法,处处皆体现菩提心。但中国人性好超越,往往不肯
按步就班。所以,中国大乘佛教里,一方面处处体现了菩提心,
另一方面专门引导行人修学菩提心的次第步骤却未见广传。就一
般人而言,大约入佛门时发愿,再就是诵读普贤行愿品了。但修
学菩提心决非易事,因地凡夫虽人人本具佛性,却未显发,显发
即非凡夫。欲要显发必须从小到大,层层深入,熟处转生,生处
转熟,将那无量劫来所集串习转化。其间必然要遇到外境阻碍及
内心无明心垢反弹,须以勇猛力及毅力克服之,百战千战之后方
可期胜。普贤行愿,顾名思意就是愿须要行,行方成愿,是要扎
扎实实身体力行的,岂三四次发愿五六次诵经就可成功?故参考
藏传佛教内修学菩提心之次第,实大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土环境的
菩提心修学方法。笔者不嫌简陋,仅将藏地修学菩提心之次第略
加介绍,以为引玉之砖。
  藏地红黄花白四教于菩提心之教授大略相同,依次第而言分
四: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及三摩地菩提心。其中愿
行菩提心两阶段属俗义,对应因位;胜义菩提心对应修道位,而
三摩地菩提心为果位。依方便而言则分二:广行派和深观派,两
法互补。
  一、愿菩提心
  认识执着世间名利之虚幻与痛苦,从而趋向出离,是为趋向
佛法之始,然而尚未进入菩萨道。菩萨道始于自内心发出真实愿
望:鉴于一切众生与我同在痛苦之中,为解脱一切众生,利益一
切众生,愿上求佛道圆满菩提。此时行人虽可能于佛法所知未深,
愿也祗是由六识生灭心所发,心态上与其说是菩提心不如说更象
怜悯心,但此愿为菩提心之种子,为圆满智悲双运之起因与动力,
为趋向究竟解脱之始。
  愿既已发,须知尚未坚固亦缺力用,亟待巩固加深,善加护
持,直至成佛终不忘失。
  二、行菩提心
  愿必见于行,愿而不行岂非空话。如果只是口头大愿无量,
行上全无一丝,那就不仅自欺欺人,而且欺佛。菩提心广为人知:
慈悲喜舍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
行人初修佛法,未契空性,菩提心愿主要表现为慈悲:助人于难,
拔人于苦,常行不懈。然而行甚不容易,常言道三岁小孩都会说,
八十老人未能行。原因只是无量劫来众生惯于利己,串习牢固,
今欲反其道而行,谈何容易。故非假修习,渐渐巩固不可。
  修学行菩提心,广行派自阿底峡尊者传下的方法为:1。认知
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3。思有
所报;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
苦,悲);6。发愿救度一种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7。欲
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此法
易于上手,逐步深入。
  而深观派自寂天菩萨传下的教法极其扼要,只用四字可表,
曰:自他互换。凡人遇事先想自利,此时只要换一下,即成利他。
但此法要求观心猛利,否则念起不觉随它去了;又要求律己心狠,
说换就换,习气上拧得过来。适合利根人。
  三、胜义菩提心
  愿行二菩提心尚属俗义,因行人在此阶段仍未离能所对待,
于空性本觉智尚未契入,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无法体验。修学
愿行二菩提心若不能尽快契入胜义菩提心,则所修虽为成佛之因,
其近期之果却仅限于人天福报。注意,这个近期可能超过若干世
之久!胜义菩提心则不同,行人至少须契入本觉智,对空性有少
份直接体验。当对诸法无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所真实体会,
并付诸实行时,是为进入胜义菩提心之始。换句话说,胜义菩提
心是见修不二的,要明了自心如幻之后才能契入。契入胜义菩提
心标志着于菩萨道上正修的开始,大日经名之为初法明道,菩萨
至此速消五盖障。行人初入胜义,未能圆摄真俗二义。所谓修习
胜义菩提心即是将无自性无生义与六度万行结合,趣入事理圆融,
空有不二,胜义俗义不二,终得进于三摩地菩提心而成就。
  四、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意不动,不可动摇的菩提心是为果地的证量。此为如
如不动,空有不二,轮迴涅槃不二,随缘显化之佛果,笔者无能
探讨。
  菩提心四次第已如上述,修学时困难何在?一般感觉上行愿
二菩提心虽不容易,尚且可一学;果地一时还远;只这见道位的
胜义菩提心最难契入。这是错觉。行愿二菩提心最是不易,后面
再谈。契入胜义菩提心确实有它难处,因它颇不合凡夫常情习惯。
比如一个人常行善不做恶,以人的标准是无可挑剔了。但因人我
相宛然,未免流于人天福报,未必就是正修菩提心,离胜义菩提
心有明显距离。另一方面,菩萨的同体大悲我们都有高山仰止之
感,知其伟大但又不知从哪学起。其实,人人皆有佛性也皆有同
体悲。这个同体悲人人可以体会,只因心粗没观察到。举个例子,
比如,你平时总惦记着你的右耳垂吗?不可能吧,耳垂除了女士
戴耳环之外真没什么用,割了去也不影响听力,谁会没事老记着
它?但只要那里长了疮,保证你会给它挤脓上药,而且在这过程
中你决不会认为这是手对耳垂的怜悯布施。这就是同体悲了,这
里没有能所对待,更没有人我利害的妄想,完全是一种平常心,
平等心,正如菩萨之于众生。可惜我们缺了个‘大’字,这种同
体悲只限于自身,关心自己耳朵生疮远超过关心别人疾苦,哪里
谈得到广及无量众生。缺的这个‘大’字,不仅是大小的大,更
是绝对义:菩萨并不须另有缘由,绝对地慈悲喜舍,故称同体大
悲。
  如何才能学大?要破我执。我执不破,人我相宛然对立,遇
事必先顾自己,慈悲最多起在第二念,力既不足,义亦非胜。如
何破我执?要明自心,悟空性。菩提本译‘觉’,不觉不明本心,
则决无契入同体大悲的可能。但又如何明自心,悟空性,破我执
呢?修学慈悲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按深广两派之教法,当常思
维救度一切有情,并真实生起悲悯。此时,如密续云:“猛利悲
心生起难忍时,空性赤裸当体而显现”,只要不为境所夺,当即
即可契入空性本觉智。这与参话头,禅定现量,六根门头拾取及
上师直指而契入全无不同。此法附带的好处是,既使行人一时未
能契入本心,也已积累福慧资粮增上善果,而无发狂慧以致退堕
之险。类似地,若依参禅破关或依无上密法契入本来,并以六度
万行为用,同样是契入胜义菩提心。总之,胜义菩提心已开始离
两边,行人于此修学福慧不二悲智不二,是真修菩提心的开始。
但所谓真修,事相上与愿行菩提心阶段全无差别,全然是致力于
慈悲喜舍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同之处只在于行人已对空性
有所体验,于人我相差别只是虚幻开始有了直接体会:六度万行
不是为别人做的,更不是为自己做的,若有所为尚非同体;众生
不是由‘我’来度的,但也不离这个身体及因缘;一切不过是空
性本觉智无碍显现,非空亦非有,非真亦非幻。因缘聚时,当行
则行正心直用;因缘散时,过眼烟云心无挂碍。这样,修学菩提
心不仅是明心见性的最佳方法,也是悟后起修绵密保任的必经之
路。
  相对而言,一念契入空性还不算难,难的是念念不离。“一
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若人自
恃对空性稍有体会而不在日常处事六度万行中护持深入,则不过
是银样蜡枪头,一遇外境就掉。不要说圆证菩提,连自了亦不可
得,恐怕只是虚生浪死,流浪六趣,将感受苦果。若将扎扎实实
力行六度批评为执实有,必是自己见处偏空,未解佛意,将空有
打作两截:实是智慧不足。禅门祖师尚说“见与佛齐,然圣德未
备”,我等凡夫岂可徒恃狂慧!然而,真要去做,难。人就是不
肯吃苦,谁肯委屈自己?一到利害取舍关头,什么空性,无我,
同体不二,早就弃置脑后了。事后能追悔改正补救的已是凤毛麟
角,终究不如念起时把握得住好。这就是菩提心前行基础未牢,
此所以前文称行愿二菩提心不容易修。有人引禅宗古德“六度万
行体中圆”之语,道:只要明自心后一切行动都是菩萨行。要小
心了,禅德之言是指彻悟之成就者,体相不二,当下圆满。须知
世上没有离相的体,没有离事的理,离开愿行菩提心谈不到胜义,
禅德并没让人不行六度,而是强调不可执相迷体。若以禅德之言
为知难而退不修愿行二菩提心的借口,即是歪曲古德本意也背离
佛陀教诲。
  这又涉及个‘悟’的问题。时下行人有几个彻悟了?多数自
以为悟了的,不过执了个众生相,把个本不可得的现在心妄执为
‘当下’。如若果真能当下得了,则寿命相已破,再也没有什么
‘不当下’了,如肇法师所云“江河竞注而不流”。但谈何容易,
直如古德憨山大师也要护持到晚年才证到!时下似是而非的谬论
流布甚多,修行正知见难立。既使正见已立,靠每天一两个、最
多三个小时参话头,或修心中心密,或修无上密大圆满,因定力
不足,不易悟入。百里挑一地有几人得个入处,也不过是个入处
而已,既无力亦不彻,但也是风毛麟角稀有难得了。一切平顺时
好说,遇境即失。护持得好点的,小逆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