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先生着)-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山无恙渔翁老,何似灵山补衲轻」。天下太平,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无是非,都过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纳衣,破袈裟,从前和尚穿的百衲衣,现在很少看到,过去大陆上,许多专门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说上画的那个济公活佛的衣服一样,叫做粪扫衣。就是垃圾堆捡来的破布,一块一块把它缝起来,一针一针都把它密密缝起来,破了又缝,一身都是线的样子,也叫做补衲衣,衲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楣,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楣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作好事,结果倒楣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这个问题,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上因果报应到那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覆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帐的。
  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原故。其实很容易看,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为有个法子传你。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生就晓得了,尤其我们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把人生分三个阶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点,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现在生,明天就是来生。
  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中国文化易经也讲因果,可是易经的因果,与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学说,与代表道家的老庄学说,个个都谈到因果的道理。金刚经的这一节,特别提出来,假使有人读念这个经典,结果为别人轻贱,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说现在的时代,最落伍的是学佛的人。随便搞一个玩意都好,怎么去学佛?好像一学佛,这个人在社会上已经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极点,处处被人家轻贱、看不起。佛说你要知道,以因果报应来讲,是因为这个人先世的罪业,应该堕于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换句话说,将功折罪,抵那个罪。因为现在做好人、做好事,把过去生的业报减轻了,消灭了,而另外得一个果报;这一个果报太不容易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要成佛。
  我们听了佛这个话,只好对他老人家说,你老人家说的是对啦!但是我是不敢啦!只好客气一点。你要晓得,世间的福报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想大彻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禅宗的顿悟观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学禅,而且每个年轻人学禅,都等在那里开悟。还有个同学说,已经坐了一个月了,怎么还没有开悟?我说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刚经现在告诉你,你看懂了吧!要把过去、现在,自己身心的业报清理完了,开悟的那一点消息才会来,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所以金刚经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的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下面佛自己举一个例子:
    诚敬努力的人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的经过,回忆过去无量无数时劫,曾跟随那由他诸佛修持。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悟时的老师是然灯佛;中国后来有一本小说封神榜中,就有一个然灯古佛。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发心学佛,可是他中间经过的善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供养过。
  什么叫供养呢?像孝顺父母一样的孝顺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他说他都供养承事,他曾经都替他们做过事,做过弟子;他只要碰见一位善知识,自己绝对不敢放逸,没有空过的。换句话说,总要学一点回来的。他讲的这几句话,就是说自己的求学精神,勤劳而精进,谦虚而向学。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他说,其实当时啊!没有一个人给他讲过般若金刚经的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本人,说出来这个道理,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盘、电脑,算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著这本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他是这样鼓励我们。
    不可思议的果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他告诉须菩提说,未来世上,有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说啊!我都不敢讲出来,我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觉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会发疯的。
  佛是真的没有说啊!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文字看懂了,就以为懂了金刚经,它一层一层道理多得很。「当知是经义」,义是道理,这个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像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第十六品偈颂
    业识奔驰相续流  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  但了无心当下休
  「业识奔驰相续流」,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是佛经专有名辞。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辞,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著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识的最后面,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