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先生着)-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没有办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个船桨,一下子就把夹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会游泳,咕噜噜……狼狈不堪,刚冒上来,船子诚就说:你说你说!夹山正准备张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来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里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刚刚冒上来一点,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说,一定又讲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赶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讲。
  最后,把他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船子说:我告诉你,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当然夹山在船上帮师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后来师父叫他走,他告辞师父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师父。我们一定觉得他未免有情,恋恋不舍,但是这个师父一看到,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这样坚定夹山的信心。不过他吩咐过夹山,从此不许住在闹市里当法师,要好好到深山里头,没得吃的都可以,香炉古庙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来。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著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交代,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是绝对唯心,但是这个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无相正是悟道;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点,讲完了,他就告诉须菩提: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
  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这一品我们给它的偈语结论:
    第十三品偈颂
    世界微尘沤沫身  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  般若由来触处津
  「世界微尘沤沫身」,这个世界是物理、物质的微尘累积所造成的。微尘质量没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后,变化到最后没有世界物质存在时,又归于空的。
  何况众生偶尔暂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沤泡沫,空作有时有亦幻,幻有灭去还归空。
  「悬崖撒手漫传薪」,如果证悟到「缘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灭,缘起无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犹如古德所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黄花翠竹寻常事」,然后回观古德所说:「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知本来平实,一切现成。
  「般若由来触处津」,原来般若波罗密多,是处处现在,时时现成。便诞登彼岸了。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就在这里。
    解悟 喜极而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