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 3 经》(一六三)。「六外处」,也称为「六尘」,是我们的感官器官所觉
25 4 察的对象,存在于五阴之外的,所以相对地称「外」。其中,「身」与「
25 5 触」指的是身体与有关触觉的,而「意」与「法」指的是意念与有关观念
25 6 方面的,可以参考∧第九选∨。「六识身」,指的是包括脑神经的神经组
25 7 织,与「五阴」中认识了别作用的「识阴」所指不同。如近代医学研究发
25 8 现在脑部组织中,有专司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织
25 9 ),就与「六识身」这样的概念相接近。「六更乐身」,「更乐」也译为
25 10 「触」,个人倾向于认为是「认识」(而不是指「接触」)的意思,与「
25 11 五阴」中「识」的含意相当(参考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第八章∨第
25 12 一一二页七↓十三行)。「六觉身」,「觉(受)」,指的是「苦」、「
25 13 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与「五阴」中「觉」的含意相同。「六想身
25 14 」,「想」与「五阴」中「想」的含意相同。「六思身」,「思」也译为
26 1 「行」,与「五阴」中「行」的含意相同。
26 2 如《杂·二七三》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
26 3 合『触』,『触』俱生『受』、『想』、『思』。」又如《杂·三O四》
26 4 中说:「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
26 5 触生爱,意触生爱。」这是说,经由「器官」(根)、「外境」(尘)与
26 6 「神经组织」(识)三者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了「认识作用」(触),再
26 7 经由「认识」后而延生出「感受」、「思考判断」、「行为」或「爱染」
26 8 等反应,正是解析了人们身心活动进行的过程。其中,「爱染」的产生,
26 9 是对烦恼众生而说的,而佛法对于「爱(染)」,有不同于一般世间的价
26 10 值判断,我们将留在∧第六选∨中讨论。像这样,从人们身心活动的机构
26 11 谈起,正表现著佛法不离五蕴谈解脱的精神。
26 12 「界」,是将相同特性的,归纳在一起,以便于我们分析与理解用的
26 13 ,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族」、「群」。界,可以依不同的目的,作不同型
26 14 态的归纳,也当然可以随著不同人们的约定成俗(施设),而表现出不同
27 1 的归纳结果。「六界」,是印度传统的分类,与中国传统所用的「五行」
27 2 分类法,内容或有不同,但为了分析与理解事象的目的,则是相同的。《
27 3 多界经》(一八一)更举出了六十二种不同的分类,可以参考。
27 4 第十一项是佛法说理中,最根本的论理基础,可以参考∧第四选∨。
27 5 其中,「因缘起」是理则;而「因缘起生法」指的是这个理则所表现出来
27 6 的现象(结果)。「因缘起」也称为「因缘法」、缘起法的「法说」,而
27 7 「因缘起生法」也称为「缘生法」、缘起法的「义说」,可以参考《杂·
27 8 二九六、二九八》,或拙编《杂阿含经二十选》∧第十二选:因缘观──
27 9 论因说因∨,或《阿含经随身剪辑》∧十二:因缘∨。
27 10 另一项也是属于佛法说理,而且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方法论的,是第十
27 11 六项的「四谛」,其详细内容,将在∧第三选∨中讨论。
27 12 从第十二项以后的排列,显然是以法数的多寡为顺序的。内容上,则
27 13 可以用第三十项的「八正道」来统摄。「八正道」,就是「四谛」中的「
27 14 苦灭『道』圣谛」,也就是指通往解脱的那条道路。如《罗摩经》(二O
28 1 四)中,佛陀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曾说:「趣智趣觉,趣于涅盘,谓八正
28 2 道。」《大天荬林经》(六七)中,佛陀对阿难说:「汝亦当复转相继法
28 3 ,莫令佛种断,谓八支圣道。」《释问经》(一三四)中,佛陀告诉帝释
28 4 天说:「灭戏(戏论;染污)道迹者,谓八支圣道。」
28 5 「八正道」的内容,如《分别圣谛经》(三一)中舍利弗说:「云何
28 6 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8 7 诸贤!云何正见?」
28 8 「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集)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
28 9 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
28 10 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
28 11 名正见。」
28 12 「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28 13 「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断除;不行、不作、不合、不
28 14 会,是名正语。」
29 1 「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断除;不行、不作、不合、不
29 2 会,是名正业。」
29 3 「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
29 4 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29 5 「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
29 6 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29 7 「于中,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
29 8 所应,是名正念。」
29 9 「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29 10 」
29 11 又如《圣道经》(一八九)中说:
29 12 「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
29 13 「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
29 14 「离妄言、两言、□言、猗(绮)语,是谓正语。」
30 1 「离杀、不与取(盗)、邪□,是谓正业。」
30 2 「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
30 3 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
30 4 」
30 5 「已生恶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恶法为不生故,
30 6 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
30 7 已生善法为住不忘不退,转增广布,修习满具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
30 8 灭,是谓正方便。」
30 9 「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受)、心、法如法,是谓正念。」
30 10 「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游,是谓正定。」
30 11 除此而外,《杂阿含经》∧圣道分相应∨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明。其中
30 12 ,《杂·七八五》更分「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以及「圣、出
30 13 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两种不同层次,对每一圣道支作
30 14 说明,正好可以拿来与上面二经比对参考。
31 1 从以上所例举经文对「八正道」内容的说明中,可以发现第十二项的
31 2 「四念处」,是属于「正念」的内容(将在∧第九选∨中讨论)。第十三
31 3 项的「四正断」,是属于「正方便」的内容。第十五项的「四禅」,第十
31 4 四项的「四如意足」,第十七项的「四想」,第十八项的「四无量」,第
31 5 十九项的「四无色」,都可以看作是属于「正定」的内容。「八正道」中
31 6 「正见」的范围含盖较广,但若从趣向解脱的层次来看,那么第十一项「
31 7 因缘」与第十六项「四圣谛」,当为「正见」的精髓(将在∧第四选∨与
31 8 ∧第三选∨中讨论),而第二二项的「五熟解脱想」,第二三项的「五解
31 9 脱处」以及第二六项的「五出要界」,也都属于是「正见」的内涵。
31 10 《圣道经》(一八九)同时也表达了「正见」为「八正道」之首,各
31 11 正道都由正见推动的观点,这与《杂·七四八》以「日出前相(旭日东升
31 12 ),谓明相初光」来作为比喻,形容「正见」是「究竟苦边前相」,而说
31 13 :「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31 14 的观点是一致的。
32 1 「四正断」,有时也译为「四正勤」,其内容不仅止于除恶而已,并
32 2 且还要求能积极地开发善法。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修行人,也称得上是
32 3 「精进」而无愧了。「四如意足」,有时也译为「四神足」。本来「如意
32 4 足」或「神足」,指的是由禅定而引发的神通,但这里应该就是指「禅定
32 5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中,就直接译作「四三摩地」了。不过,「四
32 6 如意足」并不在强调神通或者禅定的殊胜,重点反而是在「依于无欲、依
32 7 离、依灭,愿至非品。」至于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