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恐惧,怕天下人我见太深,不能相和,所以为天下人浑同其心,去了分别相。百姓皆用耳目的精神,察人的好歹真伪。圣人视天下人皆以小孩对待,无论如何也欢喜。 
  '演说' 江圣云:天下和平的时候少,纷争的时候多。小处说这一人和那一人不相和,大处说这一国和那一国彼此相争。推其病源,皆是因我见太深,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以至彼此不相融和。起初以舌战笔争,末后就动了枪炮,至以枪炮相争就残酷得很了。到了这时候,就是绳之以公法,治之以刑律,也是治其外不能治其内,救一时不能救长久。所以圣人从根本上解决。孔子就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就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耶稣就说:“敌汝者爱之,憾汝者善视之。”皆是和老子这一章的宗旨一样的。回祖说:“主是行慈行恕的”,和这一章说视天下人如小孩的意思一样。小孩好固然是欢喜,小孩胡闹也是欢喜,养大了慢慢教育,自然就好了。这样还有什么人我的界限,不是天下一家,万国一人了吗? 
  黄真人云:圣人之心,空空洞洞,了了灵灵,无物不容。却无物不照,如明镜止水精光四射,因物付物略无成心,何其明也?大无不包,小无不容,妍媸美恶毫无遗漏,何其能容也?究何心哉?不矫情亦不戾物,故曰:“圣人无常心”。盖谓圣人未至不先迎,已过不留恋,当前不沾滞。无非因物赋形随机应变,以百姓心为心,夫百姓又有何心?不过好善恶恶而已。所以圣人于百姓之善者奖之励之。于百姓之恶者,亦无不劝之诱之掖之。是善与不善,圣人皆以阔大度量包容之。自使善者欣然神往,而益勉于为善矣。不善者亦油然心生而改不善以从善,斯为德善矣。上好善而民莫敢不从,其感应之机,自有如此之不爽者。圣人又于百姓之信者钦之仰之,于百姓之不信者,亦无不爱之慕之,是信与不信圣人俱以一诚不二包涵之。自使信者怡然吝顺而弥深于有信矣。不信者亦奋然兴起而易不信以从信矣,斯为德信矣。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信,其施报之理,不诚有如此之至神哉?民德归厚,又何疑乎?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以一心观众心,一理协万理。天下虽大,纳之以减,百姓虽繁,括之以义,纵贤奸忠伪,万有不齐,而圣人大公无我,一视同仁,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浑天下为一体,自有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其过化存神之妙,岂若后世劝孝劝忠示礼云义所能几及耶?故曰:“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盖视天下为一家,合中国为一人,其仁慈在抱,浑然与百姓为一。如此故百姓服德怀仁,无不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仰之为师保。凡系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恒视圣人之声容以为衡,此外有所不知。故曰:“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之望圣人如此,圣人亦岂有他哉?唯御众以宽使众以慈,如父母之于孩子,贤否智愚爱之唯一,提携保抱将之以诚。如此而天下有不化者?未之有也。无为之治如此以视,夫言教法始者,相隔不啻天渊矣。 
  经中圣人喻心,天下喻身。圣人之修身,不外元神元气。然人有元神即有凡神,有元气即有凡气。下手之初,岂能不起他念不动凡息?唯知道者养之既久,自有元神出现,我以平心待之。即他念未除,我亦以平心待之。如此元神有不见者?未之有也。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元神既生,修道有主,又当静守丹田,调养元气。我当以和气待之,如此而元气有不生者?亦未之有也。须知元神为凡神所遮蔽,如明镜为尘垢久封,不急磨洗岂能遽明。元气被凡气汩没,犹白衣为油污所染,不善洗涤焉得还原?于此而生一躁心,动一恶念,是欲寻元神以为体,而识神反增其誓,欲求见性不亦难乎?是欲得元气以为主,而凡息愈觉其盛,欲求复命岂易事哉?唯圣人之治天下,不论善恶诚伪,一以仁慈忠厚之心待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一团天真浑然在报,即此是虚,即此是道。虚自生神,道自生气,应有不期然而然者。否则心者不虚,已先无道,而欲虚神之克见,道气之长存,其可得乎?修身治世,道同一道,理无二理。知治世即知修身,明外因即明内理。故以此理喻之,其示学者,至深切矣。学人用功,当谨守真常善养虚无,则元神元气自然来归。若起一客念动一客气,恐不修而道不得,愈修而道愈远矣,学者慎之。 
  震阳云:道祖说的此章,治理世道的圣人没有常心,根据百姓之心为心,极为简便。用的是大德至信,以德信二字治理天下。大公无私。同甘共苦,没有丝毫的私心。所以百姓都注意圣人一举一动的行为。圣人爱百姓,爱之如孩童,使民德归厚,返乎真诚,质朴,纯洁,天真,那么世界成为大同则不远矣。 
  下面结合本章内容,论述修道静功。神与气,好似东西间隔,如何变成一体呢?太上爷告诉我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即和也。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又曰:“和为贵。”一和,则天地得所,万物化育。太上曰:“知其白而守其黑。”《玉皇心印经》云:“存无守有。”所谓知其白守其黑,夫白者金也,黑者水也。水中包金,即坎卦,子生母。就是存神于海底,徐徐照之,以待金生。当此之时,神凝于水乡,必须用这和字。和则不躁,躁则水枯。火不可寒,寒则炉冷。必须不躁不寒一团和气,方生造化。邵康节云:“造化窝中隐太和,”终是自然而然,毫无勉强。动从静中生来,不静不能生动。有自无中生,非无何能生有?此存无守有也。《易》云:“物极必反”,概指此也。否极泰来,皆是自然而来也。天地日月旋转运行,均出于自然,因而长久。人不能长生寿考,因其不能效法天地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之神与气即我之阴阳也,气生有时,气行有路。何时也?虚极静笃时也。何路也?是运提漕溪之路也。其生之时,即静极生动之时,其动极易外耗。此何故也?情外诱也。天地无情,天长地久。人为情欲诱尽此气,故不得长寿。人能去尽了情欲,常以神气静观此气,此气不被外诱所耗,自然渐积渐旺,阳气日增,阴气日消。损之有损,以至于无所损,欲尽理却存,内药有象矣。说一千道一万,务将静观二字看重了,方能成其妙道。诀云:“只观不静,观亦无用,静亦徒然。能静能观,名列上仙。”勉之勉之,心息相存,神气相抱,静观阳动,可以升仙得道。 
  震阳赋云:治理世事如修身,圣人以心观众心。 
       一理通而万理明,一视同仁唯大公。 
    又云:开诚布公置心腹,天下一体德信丰。 
       服德怀仁和万国,仁慈在抱贵守中。                    
第五十章 贵生 
  太上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使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头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字解' 徒是类。摄是摄持。陆是陆地。兕虎皆是猛兽,避是躲避。刃是兵刃。 
  '章解' 天下凡出于生的,必将入于死。小孩正在生长的那一类人,十分中有三。老年将死的那一类人,十分中有三。中年生旺渐而动转到死地的,也是十分中有三。这中年反动转到死地的,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有了嗜歇。甘食悦色自奉太厚,且因谋衣食住以养生命,就烦劳地反伤了生,归于死地。常听说善于摄持生命的,在陆地行遇不着兕虎,上军营去不躲避兵刃。兕牛无处投它的角,猛虎也无处施它的爪,兵器也无处施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视身如无,不爱肉身,性包虚空以外,无有可死之地呢! 
  '演说' 江圣云:人所以我相太深,争竞纷扰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有这身。有这生命就要吃要穿要住,并且要吃好饭穿好衣住好房屋。再风花雪月地使这身娱乐,讲究精细卫生使这身永年。不知道这样养生,必养到死地去。试看那小孩,饿了就吃饭,冷了就穿衣,有了就用,没有也不打算,也不知道存留。至于养生卫生更不懂得,宜量该死了,但他反倒能生长。生长大了,知道谋衣谋食,养生卫生,求生长的快乐,反倒养成老年,上了死地去。足见这样养生是不行的了。不唯这样养生不行,就是讲求坐功研究丹经的,要是超出一身之外还可,若只在肉身上用功夫,也是不行的(另有详论)。因为人的身,自幼而壮,壮而老,凡有生的必然有死,无论活多大年岁,都是脱不了的。圣人看开这道理,不在肉身上求生,向性身上求生。不怕肉身死,只怕性身死。像老子曰“吾身既无,吾有何患?”孔子曰:“杀身以成仁”,孟子云:“舍生取义”,又曰:“寿夭不二”,这都是摄生的妙法。关羽,龙逢,比干殉国而死,伯夷,叔齐蹈仁而亡。佛忍受哥利王节节支解,耶稣舍身救世,这皆是摄生的模范,肉身虽死真性长存。肉身有形有质有受死之地,所以有生就有死。性身无体无方无可死之地,所以不生也不灭。人何必为养数十年之肉身,致死了万古长存的性身呢? 
  黄真人云:天地之生物也,虽千变万化无有穷极,而其道不外一阴一阳,盈虚消长进退存亡而已。其间亦无非一太极之理气流行而已。夫生死犹昼夜也,昼夜循环运行不息,亦如生死之循环迭运不已。但其中屈伸往来,原属对待,两呈无有差忒,自出生入死者言之,则遇阳气而生者,十中有三。逢阴气而死者,亦十有三,其有不顺天地阴阳之常,得阳而生,犹是与人一样。自有生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