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以严持清净的戒行,清净的闻、思所成的正见为因来修,由戒才能生定,有正见才能有正确的思维,如此才能成就所愿;由前因获得善清净戒、善清净心、善清净慧的如实果报。除了这正所得的果之外,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都是止观所得果。
  3、瑜伽止观的业用
  能知的心识去认识所知的诸有漏法时,本应了解它的如幻如化非有似有的,但因有漏的相分力,使能见的见分失去这种力用,而且由无明蒙蔽的因缘,不特不能了知有漏的色心等法,是如幻非有,反而妄执它有实在的自体;前六识对各自所缘的相分,本可了知它的如幻非有的,但因第七末那识恒长时间的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与它相应的关系,所以就影响到前六识的认识不清,妄执自所缘的境相有实在的自性,因此就产生了“相缚”及“粗重缚。
  瑜伽止观的殊胜业用在于能够解脱心识方面所生起的相缚及粗重缚。佛陀在〈分别瑜伽品〉中说:
  世尊!此奢摩他、毘钵舍那能作何业?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44
  相缚和粗重缚能够使众生系缚在生死大海里不能出离,如要挣脱这两根强有力的绳索的系缚,唯有勤修无漏、出世的解脱道。而大乘瑜伽止观法门无漏清净,所以只要正确的去修就能解脱二缚。
  (八)、瑜伽止观能证菩提的过程
  行者修习瑜伽止观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止观行,依此止观正道精勤于行,证的无上正觉。因此,经中说:
  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45
  修学瑜伽止观的行者已得止观后,依止七种真如(流转、相、了别、安立、邪行、清净、正行真如),对于过去所听闻、所思维的法中,由殊胜的止观的定心,使闻、思、修安立在真如性中,内正思惟。依七种真如的正思惟,在能观的心上,一切所执受等的细相现行,皆能弃舍,那散心位上的一切粗相,或一切染污所现的粗相,以及欲界下地所现的一切粗相,也就弃舍了。对于细相,经中谓:
  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46
  经中所说的细相共有二十二种,对于这二十二种现行的细相,加行位上的菩萨,依七种真如来排除掉。因为能够如理作意,安住在胜定中,久久修习,就可随意入定—即多住。既能多住,不论在什么时候修习止观,都能从五系、五盖、五散乱中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种真如,有七种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
  瑜伽行者在见道位之前,获得止观行,已得四中所缘影事中的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现在得到见道,再证得第三事边际所缘镜。次后,在十地位中修学,就是对前面的三缘,加以数数作意思维,使能缘的观智逐渐增长,所缘的妙境逐渐显现,是为“修道”。
  菩萨在定中发出一切法的无分别智,以此出世的无分别智,以楔出楔,除谴三摩地细粗内相,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除遣杂染分相的缘故,一切粗重相也得以遣除。在进入见道时,于初地中,永远的断除相及相粗重的二缚,就能的渐次的于彼后后的诸地中,如陶炼生金的方法来陶炼自己内在的心,乃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又依此位,更得第四所作成满所缘。
  三、瑜伽止观与生活
  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我们的心识显现的,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是最强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这一切都是“识所缘,唯识所现”的缘故。在唯识学上称它为“万法唯识”,就是基这个原因,从中也说明了“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主导性和重要性和。如果识是染污的就会引起烦恼痛苦,导致生命在生死六道中的轮转;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佛陀的解脱法门,有如众多法门中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就可以“转染成净”,得到生命中的解脱。在《唯识二十论》说: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此中都无少分实义。47
  又在《成唯识论》卷七说: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48
  诸识的自体转变为分别的见分、所分别的相分,离开了诸识所变的能取与所取,就没有任何实我实法的存在,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由内在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在现实中,我们能够认识和修学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由于止观定慧的力用功德,则得无余依涅槃和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
  (一)、瑜伽止观得无余涅槃依灭受
  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开烦恼而得内心的解脱,名为“涅槃”。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尚有所余,是为“有余依涅槃”;烦恼断尽而果报身亦灭,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了无所余,是为“无余依涅槃”。证入无余依涅槃的圣者,一切相应的诸受,没有余剩的永远灭尽。对此,佛在经中告诉我们:
  于无余依涅盘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有二种受无余永灭: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49
  所依粗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50
  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有余依涅盘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51
  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盘时此亦永灭。52
  (二)、修瑜伽止观得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
  修学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的行者能够如理思维,如思所修,勇猛精进,就能得到最胜圆满、最极无上、清净无漏、甚深微妙的瑜伽道。所以,为了证信,佛陀特别的在经中告诉大家:
  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已说当说皆亦如是。53
  二乘所修的的圣道,虽然能够断除烦恼障,不能断除所知障,不是究竟的圆满,修学瑜伽止观法门大乘菩萨,能够断除二障,究竟圆满;因为是究竟的圆满,一切的有漏法已经断除,当然这是“无漏清净”了;大乘菩萨所修瑜伽止观道,由此也就甚深微妙,最极无上了。
  四、结 语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佛陀所讲的大乘瑜伽止观,是针对一个已经发生的问题,告诉我们怎样的去分析和认识;一般的止观,则不一定要问题发生后再去面对这个问题去修止观;所以说,唯识学中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是比较合乎现代潮流的一个止观法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识在此环境氛围中,由于能、所缘境的关系,不断的产生许多问题。而所产生的这些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在我们来说,不可能先花很多时间去实践修行,然后再去面对所产生或者是还没有产生的诸多问题。
  从一般的止观来说,要花很大的工夫、一定的时间去实践修行,然后再面对环境中的诸多问题;而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佛陀告诉我们的大乘瑜伽止观则不同,它告诉你道理、方法,面对现实,从现实中真实的去修,这也是一个比较适适合所有众生的修行法门。
  由于对唯识佛法的认识和时间等诸多问题的原因,对于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的方方面面的遗漏很多,只得在今后的研习实践中来补充了!也许,在这篇论文中会存在着很多不到的地方,望方家不吝指出,以补不足!
  1 《解深密经》,共五卷,唐玄奘法师在弘福寺译出,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在唐译以前,有三译:(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本,名《相续解脱经》,共一卷;(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名《深密解脱经》,共五卷;(3)、陈真谛译本,名《解节经》,共一卷。几译中多依唐译本。
  2 唯识宗立宗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有六部,即:《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译)《楞伽经》、《厚严经》(未传译,又有说为日照翻译的《大乘密严经》)。
  3 《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法师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在唐译以前,已经有几种部分译本。
  4 《成唯识论》,共十卷,护法等造,唐玄奘法师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我国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著。
  5 弥勒菩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等。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的第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