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证悟的女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伤害。
  第三个对象是需要帮忙的人,尤其是贫困者。如果有人饿了,可以给予食物;有人生病了,即使我们不是医生,无法诊断施药,也可以帮他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或给予财物上的帮助……等等,这些也是积聚资粮的方法。但记住,伸手施予协助时,要存著温柔、仁慈的态度,这样便可以积聚很多资粮。
  简而言之,这三种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佛法僧三宝、善待我们的人和无依且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我们对此三种对象做出良善的事情,就可积聚非常大的福德资粮;但同样地,如果我们对这三种对象做出负面的行为,也会造下很大的恶业。因此,我们要了解,好与坏虽是相反矛盾的两样东西,但其形成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我们必须以身、语、意三门来积聚资粮。以身而言,例如,做礼拜、绕佛塔、佛寺、供养圣地……等等,或帮助建寺、舍利塔,给予劳力、财物上的支助,以及对父母、有恩于我们 的人提供种种帮助……等等,都是以「身」来积聚资粮的方法。「语」方面的资粮积聚,是指持咒、诵经以及说美善的话语等。不管做了以上什么样的善行,其根本还系于我们的心态,也就是「意」。我们必须具备清净的心,如果自心不净,带嗔怒和自傲的心去持咒、念经,虽则力量还是有的,但无法积聚资粮,因为心中充满烦恼之故。至于做礼拜、绕佛塔等,如果心不清净,如果心不清净,情况也是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龙树菩萨说,如果心存慈悲,要成佛、成菩萨就很容易了。这句话证明了心态是积聚所有资粮的根本。
  所以,当我们自己修法,或别人请我们修法时,虽然是很认真的地在做,心中却想着修法后,可以赢得许多人的赞扬和认同,或是盘算著如何藉由修法来消灭仇人……等等,只要心存其中任何一种想法,就会破坏了积聚资的可能。因此,在做身、语、意任何一种的修持时,都必须舍弃傲慢、嗔恨或欲消灭打倒仇敌的想法。
  在许多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是,有一个既简单又具大效益的方法,那就是以真诚的心去随喜他人的善行。举例来说,有人行善时,不论他的宗教、党派如何,我们不嫉妒他,也不在意他的宗教党派等和自己的有何不同,而衷心的赞赏随喜他,觉得他做得很好,希望他能继续做下去,有继续行善的机缘。这样做,我们福德资粮就会一直增长。平常有人在修法时,我们若随喜他,极有可能我们所得的功德比他本身修法的功德还大。原因是,例如有人很认真积极地在修法,而且也修完了很多座的法,此时倘若我们随喜他的精进修持,觉得修法非常殊胜,希望他在未来能继续修持,此随喜是很真诚的,没有任何的竞争心或傲慢心,敢从不觉得自己的随喜心已经足够、或希求别人来赞赏我们的随喜心。在此情况下,我们随喜他人的善行是非常清净的。
  相对地,有些修行人的可能会有慢心,比如:他修了很多的法,也可能有竞争的心理,因为有很多人尚未修完,自己因而感到沾沾自喜,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破坏了修行累积的功德。
  随喜不仅可从佛法,也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看到朋友或任何人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圆满时,如果心态正确,觉得好样很好,这也是福德资粮的积聚。相反地,如果我们对一些有成就人产生了嫉妒的心理,觉得他们的成功是不实的,那样便大大地减少了我们福德资粮的积聚。
  至于如何才能积聚比在修法或行善的人更多的资粮呢?应该持何种心态才对?在此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可以用来说明。这个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很有权势和财富的国王,名为萨加,要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们三个月,提供住所及食物,请他们修法、办法会。此法会是那时最大的盛会,当时没有一个国王有如此能力供养那么多的出家人,办那么大的法会。
  在三个月的法会圆满结束时,如同往常一样要做回向,国王希望能首先回向给他,因为他是这个这个法会最主要的功德主。而他希望第二个要回向的对象是王后,因为她是这些供养的第二大赞助人。虽然国王心中这么想,但实际回向时,佛陀首先回向的人,既不是国王,也不是王后,而是门外的一位乞妇,国王和王后则排后面。
  后来,国王问佛陀,为何先回向给那位乞妇呢?佛陀回答说,在这三个月的法会里,那位乞妇每天在门外随喜赞叹国王能赞助这么大的法会,这么好的善事——她的心非常真诚、非常谦卑、无一丝嫉妒,因此她随喜的功德,比国王和王后所获得的还要大。国王有傲慢,觉得只有自己这般富有,才能供养这么多的出家人,所以他做的善事带著自满。而王后心中也在想著,国王这么有权势,或许下次她也可以如此富裕有权。供养更多出家人,甚至比国王的还盛大。她心中存有互别苗头的心态,因此他们两人所积的福德还不及那乞妇。所以,佛陀便首先回向给她。
  一般凡夫或刚开始修行人,即使积聚了福德,做了善事,但要使善果成熟,恐怕仍有些困难,这是由于我们才刚开始修行,不了解如何使善业结果的正确方法。
  通常,如果我们受了在家戒、苦萨戒或金刚乘的戒律,便可确保善果成熟,否则,不论造了什么善业,都有可能因烦恼障而被摧毁。就如同在风中提油灯一样,随时有可能被强风吹熄,无法一直保持明亮。如果我们持守在家戒,不伤害有情众生,了悟轮回是苦且无意义,内心达到平静的境地,这样最终善业的果实便会成熟。
  除了持守小乘戒与在家戒外,如果再进一步受菩萨戒,所能积聚福德的力量就更大了。因为受了菩萨戒就表示走上菩萨道。我们首先受在家戒以为基础,然后再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除了祈请佛、菩萨之外,还要邀集六道众生做为见证,发愿利益救度他们。以此愿心,不论做了善业或善行,除了回向给自己外,还要不忘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回向的功德是既深且广的。「广」指回向的对象为一切众生,所以功德永远无法被摧破;「深」则是指回向的功德,不仅祈望众生能短暂地得到解脱,且最终能证悟佛果,所以此功德是深的。在一切的修行或行善后,如果能做如此的回向,则任何恼障便都无法破坏所积聚的福德,因为功德已完全回向给了一切有情。如果没有做回向,福德就有可能被破坏;但若已正确做了回向,便一点也不受影响了。这观念和以下的例子很相似:假如我们手中有一滴水,一直握著不想让它干掉是不可能的,它在任何时候、任何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内就 有可能干涸;但如果我们将此滴水放在大海中,它就永远不会干枯,一直存在那里。相同地,我们回向福德,希望能使众生解脱,如此,任何的烦恼及障碍就无法影响到它了,因为这样的福德是既深且广的。
  通常,当我们谈到菩萨行时,我们可能会因无法度尽六道众生而感到气馁,但有二件事情可以鼓舞我们。第一是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本具佛性,拥有佛的一切特质与潜能。但由于无明,我们不了解自身所具有的成佛种子,执著于有「我」这个概念,非常执著自我。因为有「我」而起了分别心,把周遭的人分为我们亲近的人——例如:亲人朋友等——还有就是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仇敌。因此,我们生起了贪、瞋二种烦恼,此即为我们一直在生死轮回之中的原因。
  藉由法的功德,我们认识和了悟了佛法,以理智来断除「自」、「他」分别的执著迷惑。斩断了执著,我们才有可能更具勇气与决心,为利益众生而努力。
  自、他分别的执著,光是在知性上认知还是不够的,必须以方法来对治克服,而它就是修慈悲心。简单地说,慈,就是当众生安乐时,我们祈望他们的快乐能永远持续,不会被破坏,这和爱心是非常相似的;悲,就是不论自己或众生遭受痛苦、疾病或不幸时,祈求这些不幸能完全永远地消除,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疾病和困苦。不论是慈或悲这两个愿心都是奠基在我们的诚心上面,也就是奠基在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有多真诚,因此,我们必须至诚地发愿。
  对于一位初修行者而言,可能不会全然了解「慈悲地对待众生」的意义。虽然我们具有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的种子,如同我们具备像佛陀一般能证得佛果的潜能,但这颗成佛的种子却由于「自我」与「他人」的执著分别,以及其它的烦恼等,而被障蔽住了,以致像我们这样的初修者,没有办法体会到一种对一切有情真正全然流露的慈悲心。
  因此,我们道德要修练自己。修练自己对众生有正确的慈悲心的方法是:坐下来,试著找出自己所想要的为何?自己在此生中最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我们是了渴望的一定是安乐,并且还离痛苦、疾病和障碍;我们一定想要成功、快乐,不想要有任何毁坏我们生命的事情发生……等。然后,我们也会希望父母、家人们都能享有同样的境遇,不希望他们失败、生病或遭遇困难;我们希望他们也能远离种种的苦因,同时得到安乐。
  接下来,我们要试著转换这种感受,因为不仅是自己和家人有这样的渴求,事实上,所有的众生也都有同样的需求——获得安乐,远离痛苦。为什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日日夜夜不停地努力,就是为了阻挡一切的痛苦,以及生成不幸的原因。因此,人类不分国籍,其所需要的都是一样的——远离任何痛苦,而这也是一切众生的希求。有时候,我们觉得只有人类会希望安乐,而畜牲并不,因此,认为把这种想法移换到畜生身上是不正确的。但事实上,它们和我们一样,日夜不停地忙,就是为了有食物吃、有地方住,保护自己不受任何痛苦——一切有情众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