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跸榈郎钗褪叮朴吧裢薄A跸榈郎媳沓⒓右酝萍觯圆叩酶叩冢蝗纬⒗桑蓖醪攀乃辍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写了《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很有名声,召为沛府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10 篇,沛王对他非常爱重。当时,诸王之间盛行一种斗鸡的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斗鸡文》,风传一时。此文为高宗得知,斥责其意在挑拨诸王的矛盾,禁止他入府。以后他漫游江汉,客居剑南,登山远望,睹物思古,并赋诗以抒怀。
咸亨元年(670)王勃到虢州,经友人推荐,被补为参军。这时他写了不少诗赋。但由于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忌。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处隐藏起来。王勃担心被人发觉危及自己,于是杀曹达以灭口。结果事泄被告发,应判死刑,幸逢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父亲时任雍州司户参军,因受其连累,贬职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676)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心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寿命很短暂,但有不可忽视的文学成就,其诗文在唐代及以后有很大影响。《新唐书》本传说他“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①。这是很出名的文学典故。他的散文虽然承袭了汉魏六朝骈体文的文风,辞藻华美,却能推陈出新,写出前人未能道及的意境。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唐摭言》卷五载,显庆(656—660)年间,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曾在章江和广润门之间修建了一处滕王阁。后阎伯屿继职任洪州都督,上元三年(676)九月九日重阳那天在滕王阁上设宴。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写好一篇宴滕王阁的文章,借此在众宾客面前夸耀女婿的才华。勃正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也被邀请参加。宴会开始,阎公故作姿态,拿出纸笔,遍请各位来宾作序,知情的宾客都推辞了。当阎公请到王勃时他一点也没有谦辞,接过纸笔满怀信心地写了起来。阎公因精心安排被打乱,非常生气。① 《新唐书》卷二○一《王勃传》。
借口更衣离开了宴席。可是他不放心,遣人窥探王勃所撰之文,并一一汇报。起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当听到再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公便矍然而起,感叹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①这篇有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通称《滕王阁序》。这篇序文与六朝堆砌辞藻、晦涩难懂的骈文文风不同,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舟,下临无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描写了眼前自然景色和楼台殿阁的壮丽,极为简练优美又富有情趣。其中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为精绝,成为千古名句。
王勃还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仕途屡遭坎坷,但不甘自弃,仍要振作精神、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
王勃一生虽年未满三十岁,但著作不少,据统计,文章有数百篇,文集30 卷,可惜多已亡佚,仅存40 余篇。①王勃写诗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说:“沈、谢争骛,适足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②他的作品使初唐的诗风为之一变,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而富有价值的五七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有《采莲曲》、《腾王阁》。如《滕王阁》写道:滕王高阁临汪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即景抒情,表现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慨。其风格高昂,气势雄放,与六朝的浮靡诗风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诗写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写道: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别之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贴切,炉火纯青,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他如《九日》、《咏风》、《别薛华》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诗》收有王勃诗2 卷,60 余篇。还有杨炯所编并序的《王子安集》行于世。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
① 万曼:《唐集叙录》。
②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
第二节杨炯杨炯,华阴(今属陕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幼年时聪明好学,善于作诗文。显庆四年(659),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67)应制举,授校书郎,掌管校勘书籍之事。
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皇帝下令有司审议。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其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永隆二年(681)被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为崇文馆学士,后又改任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
武则天统治时期,杨炯由于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受到牵连,在垂拱二年(686)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任满后被选授为婺州盈川令。
天授元年(690)杨炯回到洛阳,在习艺馆任教。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惇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杨炯擅长诗文,与王勃一样,恃才傲物,为人所嫉忌。他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骐麟楦”:“今假弄骐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言词极为尖刻,因而引起了一些朝官的忌恨。又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杨炯任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宰相张说有《赠别杨盈川箴》诗告诫他:“才勿骄吝,政无烦苛”。这一坦率的批评,显然是有所指的。约在长寿二年(693)杨炯死于盈川令任上。时年约四十四岁。
初唐时人称王、杨、卢、骆为“四杰”,杨炯听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有人觉得此言有理。如崔融说:“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张说认为“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①。杨炯有文集30 卷,后多亡佚。仅存明人皇甫汸所辑佚散诗文成《盈川集》10 卷,有诗30 余首,文40 余篇。
杨炯善写五言律诗,《夜送赵纵》、《出塞》、《紫骝马》、《战城南》等都是名篇。如《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写边塞生活诗最富有特色,《从军行》为代表作: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① 《旧唐书》卷一九○《杨炯传》。
这首诗描述了战事的紧急和边塞的激战场面。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志愿。全诗对仗工整,音韵合律,笔力苍劲,是杨炯的成功之作。
杨炯的文章,主要是赋、序、赞、碑铭等,用骈文写成。辞采华丽,文风与王勃接近。如《公卿以下冕服议》,《旧唐书》本传全文转录。此文旁征博引,论辩有力,为人所重。他所写的《王勃集序》谈文体的演变,痛斥“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的华而不实文风,指出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必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这些言论对于唐初文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节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附近)人。生于贞观中期。自幼好学,十余岁跟随文字学家曹宪学《埤苍》、《尔雅》,又随学者王义方学经史等。所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永徽五年(654)卢照邻不及二十岁,被授任为邓王府典签。据《朝野佥载》所记,邓王李元裕府中“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非常爱重他,对群官们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卢照邻的一生很坎坷。早年因“横事被拘”坐过牢,并为“群小所使”,要予以加罪,后得友人援救,才得出狱。①乾封三年(668 年)左右,卢照邻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属四川)尉。此时期他心情是较低沉的,写的诗如《寄赠柳九陇》:“提琴一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