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高丽东部大人盖苏文弑其王,更立王弟子藏为王,遂专擅国政。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表示,盖苏文弑君攘国,取之甚易,但又不愿劳民伤财。房玄龄马上表示赞同太宗的意见,说:“陛下勇而力有余,戢不用,所谓‘止戈为武’者。”②司徒长孙无忌也不同意出兵,于是便对高丽采取了安抚政策。
  贞观十九年(645)春,唐太宗执意亲自远征高丽,他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委以重任,并对他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军粮器械,军伍行留,由玄龄“悉裁总之”③。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倚重,特命他“得以便宜行事,不复奏请”。当太宗离开京师不久,有人来到留台,声称有密告。玄龄问密告何人,那人回答说告房玄龄本人,他听说二话没讲,即命乘驿将告者递送太宗所在。太宗听说留守有表送告密人,马上料到是诬告房玄龄,不由怒气冲天,命左右执长刀而后接见他,问密告何人,回答说是房玄龄。果然不出太宗所料,立即喝令腰斩,并玺书告谕房玄龄,责备他不能自信,又再次重申:“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①由于房玄龄知人善任,唐太宗在选任官吏时,十分尊重他的意见。贞观①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①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
  ② 《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③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九年。
  二十一年(647),太宗幸翠微宫时,曾擢任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这时房玄龄正留守京城。适遇一官吏从京师来翠微宫,太宗便问他房玄龄听说任李纬为尚书有何意见时,那人回答说:“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②太宗听后,即将李纬改授洛州刺史。
  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但缺乏像魏徵那样面折廷诤的骨鲠品质,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贞观五年,(631),相州人李好德因患有疯癫病,言涉妖妄。大理丞张蕴古上言,说好德患病,不当判罪,太宗将宥免他。但蕴古却将此事秘密地告诉他,还与他博戏。此事被人弹奏。唐太宗一怒之下,将蕴古斩首于东市。事后,太宗又非常后悔,即批评房玄龄等人说:“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③批评了房玄龄不能直言规谏,以致使其处事出现了失误。
  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渐重。太宗将他召入玉华宫,坐肩舆进入殿内,直到御座侧才下,君臣相见涕泪不止。太宗特意将他留在宫内,每听说玄龄病情好转,则喜形于色;一听说病势加剧,则面容忧悴。
  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尊宠使他感激万分,这使得他对唐太宗一再扬言东征高丽一事的过失再也不能缄默不言了。他对诸子说:“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于是他拖着沉重的病体,上表劝谏。上表说:“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复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倘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唐太宗看完上表,十分感动,对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①房玄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唐太宗为便于探病,遂凿通苑墙,特开一门,频频派中使候问。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太宗又亲临病榻,与玄龄握手话别,悲痛难忍,还诏令皇太子与他诀别,并当面将其子房遗爱擢为右卫中郎将,遗直为中散大夫。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病卒,享年七十岁。为了深切悼念他,唐太宗特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为给房玄龄办理丧事,特赐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并陪葬昭陵。
  房玄龄生前极力辅佐唐太宗治理军国大政,同时也善于料理家事。他早年服事父母以孝而闻名。父亲曾身染重病,卧病十旬,他尽心料理药品与膳食,百余天“未尝解衣交睫”。父死后,他悲痛万分,五天不食不饮。他事奉继母也是“恭谨过人”。母亲病了,每逢请的医人来到家门,他“必迎拜② 《贞观政要》卷三。
  ③ 《贞观政要》卷八。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垂泣”。在他守母丧期间,“尤甚柴毁”。唐太宗特命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安慰,并赐与寝床、粥食、盐菜等物。①房玄龄对其妻也以礼相待,恩爱很深。在他年轻时,病得将死,便对其妻托以后事说:“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由于夫妻感情笃厚,其妻卢氏听了二话没说,哭泣着进入帷帐中,用刀自剜一目,以向玄龄表示誓无二心。玄龄病愈后,“礼之终身”②。
  房玄龄治家也有法度,尝告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特意搜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并对他们说:“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还说:“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只是到了高宗时,次子遗爱所尚高阳公主疾恨遗直居嫡,遂与遗爱阴谋夺其封爵,事情败露后,遗爱被诛,公主赐自尽。遗直虽以父功特予宥免,也除名为庶人,把房玄龄辛苦经营的家业荡涤一空。
  房玄龄一生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孜孜奉国,举贤任能,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权重而不专,位望崇隆而谦虚谨慎,与杜如晦一起被称为唐初贤相。
  ① 《贞观政要》卷五。
  ② 《新唐书》卷二○五《房玄龄妻卢氏传》。
  第九章李靖第一节才识与胆气李靖(571—649),字药师①,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②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③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皇朝的腐朽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① 《旧唐书·李靖传》云“本名药师”,按《新唐书》本传、《宰相世系表》、《金石萃编》卷五一李靖碑皆作“字药师”,今从《新唐书》传、表及碑。
  ② 《旧唐书》卷六七《李靖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③ 《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
  第二节平定江南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后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安辑萧铣。
  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逗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