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窨ɡǘ涂耍终弁希鎏牛ń癜痛锟松剑笱┥剑ń裥硕伎馐采剑┖秃诹耄吹奖庇《取T谟《龋橛魏愫佑胗《群恿饔蛞约坝《榷涎睾5厍缓蠓窖┥胶痛辛耄枥铡⒂阢佟③飞啤⒍鼗停谡旯凼拍辏645)回到长安。前后花了十六年,跋涉五万余里,备受艰难。回国后,唐太宗要玄奘把旅行见闻写出来。贞观二十年(646),《大唐西域记》写成。此书由玄奘口述,辩机撰文,共12 卷,约十余万字,记录玄奘亲自游过的一百十个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是唐代杰出的地理著作,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1。新的地理内容。我国自汉代起,就把昆仑山脉西部高山地区称作葱岭。《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有波谜罗川的地名,指出这是葱岭的一部分,“其地最高”。这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中首次提到帕米尔(波谜罗)这个名称和地理概念①。
  2。对中亚、印度等国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超过了以前的任何著作。
  3。对某个地区的描述,既有自然地理的内容,又有经济地理内容。是今天研究中亚、印度一带的历史地理所必需的文献。
  4。《大唐西域记》除去首尾两卷有中国地理内容外,其余各卷都是讲外国地理,是我国古代外国地理专著之一。
  《大唐西域记》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陆续被译成法文、英文和日文。
  王玄策也是著名旅行家。他于贞观十七年(643)、贞观二十一年(647)、显庆二年(657)三次出使印度,著有《西域行传》②一书,今失传。部分内容见于道世的《法苑珠林》,如卷二四引《西国行传》记载尼泊尔著名的阿耆婆弥池,比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的记载详细。可见,《西域行传》的价值当不减《大唐西域记》③。
  我国第一个到过埃及并留下著作的旅行家是唐朝的杜瓖。他于天宝十载(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今中亚江布尔)与大食军作战时被俘。此后,随大食军队西行,遍历阿拉伯各地,过了近十年的俘虏生活。后来,他获得了旅游非洲某些国家的机会,并于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归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今失传,仅有一千五百余字保存在《通典》中。此书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记录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记载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的书籍,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② 玄奘生卒年有几种说法,此据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① 郦隶彬:《大唐西域记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② 《西城行传》有多种异名,如《王玄策行传》、《西国行传》等,均见《法苑珠林》。③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69 页。
  有关部分已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唐代由水路去印度求法的旅行家是义净。咸亨二年(671),他从广州出发,经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东南部)至印度。在印度求法十年,又由海道至室利佛逝,停留六年,于永昌元年(689)回到广州。同年冬又去室利佛逝,六年后回到洛阳。义净前后在外旅行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在回国途中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及《大唐求法高僧传》,这是唐代记述南海最详细的著作,是研究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十九世纪末即被译成法文和日文。
  元和四年(809),李翱去广州任职,从洛阳出发,循洛水入黄河,转汴渠,接山阳渎,经扬州,沿江南运河过苏州、杭州,又溯钱塘江转信江,渡鄱阳湖入赣江,越大庾岭,循浈水和北江南下,直达广州。全程走了一百二十四天。他用日记体裁记录了这次旅途经过,取名《来南录》①。全文八百四十六字,有较高的地理价值。
  ① 《李文公集》卷十八。
  第四节水文著作唐代在广德二年(764)以后,在长江上游已出现了记录长江枯水水位的题刻。
  贾耽非常关心黄河上游的情况,于贞元十四年(798)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以黄河命名的第一部著作——《吐蕃黄河录》。此书有文有图,记载吐蕃境内“诸山诸水”的“首尾源流”①,10 卷,今不传。
  唐朝人对海洋潮汐的认识水平比前代有了提高。宝应、大历年间(762—779),出现了一部研究海洋潮汐的专著——窦叔蒙的《海涛志》,又叫《海峤志》。窦叔蒙,浙东人②,是一位民间科学家,其生平事迹不详。《海涛志》是我国现存的比较系统的第一部潮汐学专著,全书分六章,讨论了海洋潮汐的成因,海洋潮汐运动的规律,计算了相当长时期内的潮汐循环次数,对高低潮时的推算创立了一种科学的独步一时的图表方法,对一个朔望月里潮汐与月亮的对应变化作了生动的描述,指出了潮汐周月不等现象等等。
  与窦叔蒙几乎同时代的封演,在《闻见记》中准确地记载了潮水涨落的逐日推迟③。封演和窦叔蒙在不同的正规半日潮地区进行着同样的观测项目,所得结果完全一样。
  卢肇在《海潮赋》中提出了潮汐与太阳有关的论点,也是一个进步。但他过分夸大太阳在潮汐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可取的。
  ① 《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
  ② ③《全唐文》卷四四○。
  第五节地质矿物著作隋唐两代的矿物及矿产地,在《新唐书·地理志》及其他志书中有一部分记载,共有矿物约三十七种。《道藏》中记载炼丹原料的有梅彪的《石药尔雅》和佚名的《金石簿五九数诀》。在本草著作中有矿物药,这些都是隋唐主要矿物文献。
  《石药尔雅》大约是元和元年(806)的著作①,约五千字,讲炼丹原料并解释许多炼丹药物的隐名,如水银(澒)的隐名就有姹女、青龙、流珠、元水、铅精等二十多个。全书记载矿物五十多种,隐名却达三百三十五个以上。
  《金石簿五九数诀》,约在麟德元年(664)成书②,记炼丹用矿物四十五种,每种矿物下面又记产地及辨认方法,全书约二千五百余字。
  苏敬等人纂修的《新修本草》54 卷,唐显庆四年(659)由政府颁行,收矿物药一百零九种。原书宋以后散佚,现残存12 卷半。
  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有名。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发现螺蚌壳化石,认为这是沧海变桑田的遗迹。
  ① 袁翰青:《化学通报》1954 年7 月号。
  ② 李仲均:《地球科学主要著作系年》,1984 年油印稿。
  第六节沿革地理著作杜佑《通典》的《州郡典》和《边防典》是我国最古老的沿革地理专篇①。它打破历代正史地理志只记本朝的局限性,将一个行政单位的历史沿革由近及远地向上追溯,一般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体裁是杜佑的创造,继起者不少,以至形成了“十通”著作系列。
  在《州郡典》的末尾,杜佑首次力辨黄河伏流重源说的错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边防典》16 卷,把历史上中国四邻的部落和国家进行综合叙述,突出边防上的作用,显示出地理形势,给后来研究国防史的人提供了方便。
  ①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3 页。
  第七节堪舆著作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一个迷信派别——堪舆学开始盛行。隋代有僧令仙之术,唐初已有“五音姓利”说。唐太宗时,地理学家吕才按照太宗旨意,主持刊定阴阳书。在序言中,他批判了堪舆学中的迷信思想,指出禄命不可靠,丧葬和子孙的贫富、贵贱、寿数无关。吕才虽然对堪舆学作了批判,但社会上并不因为有人批判而减少信徒,新的堪舆著作不断问世。李淳风有《九星龙穴图》,丘延翰有《天机素书》4 卷。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破长安,国师杨益,号筠松,仕至金紫光禄大夫,职掌灵台地理,乘世乱之机,窃取内府堪舆书籍逃奔江西,授弟子三人。其一曰曾智,智授廖禹及其甥赖文进(一作俊)①。杨益一面授徒,一面著书。主要著作有《撼龙经》2 卷,《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青囊序》各1卷,《天玉经》4 卷,《都天宝照经》2 卷,《地理枢要》4 卷,《记师口诀节文》1 卷。
  ① 宋濂:《葬书释注叙》,载《琳瑯秘室丛书》一函。
  第五十章生物学中国古代生物学基本上处于生物学知识的收集和积累阶段。某主要成就大多体现在对于动植物形态、生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际观察与直观描述的范围之内,而较为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虽然如此,这种观察与描述的深度和广度仍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使中国生物学呈现出令人叹服的多彩面貌。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医药学及农学的进步,人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更加扩大和深入,生物学知识日益丰富,对生物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也有显著进展,从而为宋元时期传统生物学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一节本草学与生物学中国历代本草学著作大多包含有关于药用动植物的翔实记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隋唐以前,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共收录药物七百三十种,是当时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但由于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局处江南,“闻见阙于殊方”,再加上个人著述,“铨释拘于独学”,其见闻与看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之处也为数不少。隋唐两代,国家统一,中外、南北、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新发现的和海外传入的药物大为增加,用药经验也有了更多的积累,从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