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1唯识三十论讲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二月在杭州幽冀会馆讲── 

  唯者,遮格拣除之义。识者,明了分别之义。离识非有,在识非无,立唯识名。即识之唯,离识无余,故言唯识,是持业释。言三十者,为简二十,亦颂数名。合名唯识三十者,持业带数释也。又、唯识为所诠,论为能诠,云唯识三十之论,依主释;亦可谓带数依主释。又、唯识三十即论,持业释也。 


  又、明了分别之识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眼识明了分别色尘,耳识明了分别声尘,乃至意识明了分别法尘,末那任运了别妄执内自我相,阿赖耶任运了别根身器界及种子。一切诸法,离识俱无。又有立六识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P654' 、如俱舍论。九识者,于八识外立第九庵摩罗净识,如梁朝真谛。本论则唯有八识,奘师谓第九祇是第八异名也。虽然,此皆依俗谛言,非真胜义。真胜义者,法即真如,平等一味,超过数量,非一非异,心言绝故,识且无识,八安有八? 


  又、唯识有四分义:所明了分别之色声等曰「相分」,能明了分别色声等者曰「见分」,同时证知能明了分别者缘所明了分别不谬曰「自证分」,更同时证知能证知心曰「证自证分」;四分义成,唯识安立。又相分、见分为用,自证分即其体也。又唯识者,有自性唯识──即心王有八,有相应唯识──即心所有五十一,有唯识所变──即色法十一,有唯识分位──即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有唯识实性──即无为法六。又有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三义或五义。 


  又、唯识论有宗论、释论之别。宗论即本论等,释论即护法等十大论师相继所造之释论等。 


  
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 'P655' 


  世亲,即天亲。菩萨,即菩提萨埵。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菩萨为自己已经觉悟之有情而又能觉悟其它之有情者,故即自觉觉他之义也。三藏,即经、律、论。能通经、律、论法,故曰三藏法师。玄奘、师之法讳,法师由梵士取归经论甚多,此论即译自梵来者。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论。 


  此为玄奘法师叙述之语。护法等者,等于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十大论师,相继注释,显扬论旨。就中护法立义,尤为周足,故奘师宗之。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 


  此即科判也,列表如下:── 'P656' 
图片

                          ┌略论宗旨……………………由假说我法等
                ┌略标识相┤
                │        └彰能变体……………………此能变唯三等
                │                  ┌第一能变………初阿赖耶识等
    ┌第一唯识相┤        ┌明能变体┤第二能变………次第二能变等
    │          │        │        └第三能变………次第三能变等
    │          └广明识相┤正辨唯识……………………是诸识转变等
    │                    │        ┌违 理 难………由一切种识等
    │                    └释诸外难┤
    │                              └违 教 难………由彼彼遍计等
科判┤第二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
    │          ┌资粮位……………………………………乃至未起识等
    │          │加行位……………………………………现前立少物等
    └第三唯识位┤通达位……………………………………若时于所缘等
                │修习位……………………………………无不得思议等
                └究竟位……………………………………此即无漏界等

   'P657' 


  又、按照佛教各宗共通之境、行、果、三种次第,以判摄此论之三十颂本,表举如下:── 
图片

              ┌唯识相……………………………………前二十四颂
        唯识境┤
              └唯识性……………………………………第二十五颂
        唯识行………………………………………第二十六二十七颂
                ……………………………………第二十八二十九颂
        唯识果…………………………………………………第三十颂

   


  
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问意在说有二字,谓说有则非无。世间说有之我,即情、命等;说有之法,即实、德、业等。圣教说有之我,谓预流、一来等;说有之法,谓蕴、处、界等。又 'P658' 我谓主宰,法谓轨持。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断力;又主是体,宰是用、约主宰义故名我。轨范可生物解,任持不舍自相,约轨持义故名法。本论所说之我字,较金刚经所说之我相,范围宽广,正包含彼经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说之法,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而言。 


  
举颂以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由假说我法以下,答问之辞。由,即下所说之理由也。假说,假字有二义:一、无体随情假,本无自体,随情执有,世间我法,正复如是。二、有体强说假,唯识相性,众生迷惑,佛说我法,随位设施。种种相,即种种有情、命者、预流、一来之我相,及种种实、德、业、蕴、处、界之法相。转,有转变、转起二义。彼、指种种我相、法相。谓外问既有种种我法相转,究竟依何法得成?则曰: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也。 'P659' 


  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及了别境识──前六识之三种。及字,依六离合释,为相违释。又、第八识非绝对无思量及了别境之功能,不过在比较上其思量功能,不及第七识之胜;了别境功能,不及前六识之胜。第七识,亦非绝对无异熟性──第七识可有绝对无异熟性义 ──及了别境之功能;前六识,亦非绝对无异熟性及思量之功能。不过第七识之异熟性与其了别境功能,不及第八识与前六识之胜;前六识之异熟性与思量功能,不及第八识与第七识之胜耳。此中异熟、思量、了别境,皆依其性能之最胜者而立名也。异熟之名,较阿赖耶为广,较阿陀那为狭。 


  
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P660' 


  前已举能变识之名,今次第明其义相。初能变阿赖耶识,亦译无没识。阿,译为无,如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寿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无没,约义不如藏义更深广。奘师译为藏识,以其具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能藏者,谓藏有世出世间、有漏无漏一切法之种子,有如大地藏有发生万物之种子也。所藏者,为此识受转识所熏成种,随业受报也。我爱执藏者,谓有情之第七识执之为内自我体,念念不忘也。阿赖耶三藏之义,以我爱执藏为尤重要。此明其「自相」也。又、能藏含有因相之义,所藏含有果相之义。 


  第八识又名异熟,异熟之义有三:一、异类而熟,类、约性──性即善恶无记三性──言,熟、成熟义,谓因从善恶,果惟无记。二、异时而熟,谓因与果不同时,如春种秋收,今生作业他生受报。三、变异而熟,谓虽有业因,亦待缘起,由种成现,形量便异。异熟之义,以异类而熟、异时而熟为尤重要。第八为真异熟,由真异熟主体而发生前六识等之异熟,名异熟生。此名其果相也。 'P661' 


  一切、为概括之辞,一切种者,谓世出世间诸法之种种不同,其性质皆决定于种种不同之种子,藏识中能发生一切法之功能力用,即谓之一切法之种子。此明其因相也。 


  以上阿赖耶、异熟、一切种,皆为第八识之异名。然尚有「阿陀那」、「庵摩罗」等各种名目,各名目意义,亦各广狭不同:── 
图片

       │众 生 位│三乘圣位│佛    位│
       │异    熟│        │        │
       │阿 赖 耶│异    熟│庵 摩 罗│

   


  阿陀那、一切种,则通众生三乘圣及佛位。阿赖耶,在众生位有,三乘圣位─ ─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上菩萨──已舍矣。异熟,众生位、三乘圣位俱有,佛位已舍矣;此时即名为庵摩罗识。 


  不可知者,谓此识所缘之五净色根,及诸种子甚微细;又所缘之外器世间,广 'P662' 难测量。而其能缘行相,亦极幽妙。执受处,此为所缘境。第八识有三种境界,即根身、器界、种子。而根身与种子为其执受,器界即处。又执受各有二义:── 
图片

            ┌摄为自体
          执┤
            └持令不坏────种子器界
            ┌领以为境
          受┤                根身
            └令生觉受

   


  了、谓此识以微细了知为行相。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此言其相应心所法,心所法即心之属性也。触,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