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顶礼的必要:主要是为了在译作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亦为明确该论属于三藏何类所摄以及遵循王敕钦定的必要。

  甲叁(论义)分三:乙壹、造论分支;乙贰、所造论体;乙叁、造论究竟。乙壹(造论分支)分二:丙壹、总赞菩提三因;丙贰、分别礼赞大悲。

  丙壹、总赞菩提三因: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小乘的声闻与中佛(独觉)皆从能王(佛陀)之语所生,诸佛复于菩萨所生,而佛陀意子菩萨是由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三种根本正因而出生。

  一般顶礼的对境是三宝三根本,但月称论师在此论之首所称颂的顶礼句,是成佛之三种根本正因,亦即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必备要素。

  声闻者:从佛所闻法,禀承佛陀的声教,修证四谛法轮之人空真理,证得声闻菩提果,并宣所闻法义令他人闻受,故名声闻。亦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

  中佛者:即辟支佛或独觉(缘觉)也。较大乘菩萨其证悟功德犹为逊色,不具大乘菩萨的大悲等广大殊胜发心及不共方便故。独觉罗汉又是历经一百劫修积福慧二种资粮而得证果,其智慧不仅证悟了五蕴粗相以及人无我空性,而且亦证悟了属于色蕴的无分微尘之细相空性。彼不同于声闻的是,最后有者之独觉依俱生智慧,不依善知识,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法得证空性。《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 声闻罗汉则仅于三生中修积二资即得证果,仅了达的是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因此独觉超胜于声闻、低劣于佛陀,故名为中佛。

  那么二乘阿罗汉当从何处出生呢?佛陀以大慈悲心为小乘根器的弟子转了四谛十二因缘法轮,声缘依此而修,主要破人我的执著,断除烦恼障,证得阿罗汉果。故声缘二乘是从能王(能仁佛陀)之语所生。那么诸佛又是从何处所生呢?十方诸佛复从菩萨所生。何以故?从因和缘两方面来回答:其“近取因”主要即十地金刚喻定的根本智慧,因为果从道得、道从因起,佛陀亦是往昔在因地间行菩萨道时,发了广大的菩提心与大悲心,从而精勤修积无二慧,待断证功德究竟圆满后才获得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菩萨的前前地为因,后后地为果,如云:“以万行之因花,严无上之佛果。”其“缘”主要是文殊菩萨劝请发起菩提心,趣入大乘道。因为行菩萨道而得成佛果者并非皆为佛化,多为菩萨教化而发菩提心修行成佛。如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佛与当来成佛的弥勒菩萨等,皆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劝请发起了殊胜菩提心,并教化而修行成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既然诸佛从菩萨生,那么菩萨又是从何处出生呢?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乃菩萨之根本近取因,由此不难推知,菩萨应该是从这三种正因而生。有者疑曰:菩萨应从佛生,因为佛陀为彼传法,方便教化引导,谨依教敕,如法修行后方成菩萨故。此说虽符情理,然此乃三乘佛子之共因,此处就出生三乘佛子之差别因而言,其大乘佛子之不共因,则非三因莫属。复因本论非从果方面赞叹,而是从大乘得果的因方面来进行赞叹故。若欲获得圆满究竟的佛果,则必须要依止大乘之道而修,如前所述“果从道得,道从因起”之故。

  大悲心者:悲以拔苦为本,遍一切众生为大,凡事不顾念自己的安危,勇猛精进地救拔一切众生诸苦即大悲心。

  菩提心者:即世俗与胜义两种,其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之前因,故此处应指世俗菩提心。菩萨在大悲心的前提下,观世间诸苦为众生共有,自欲离苦得乐,众生亦复如是。故依愿菩提心的推动,以行菩提心来积极地广利有情,成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事业。

  无二慧者:即远离常断二边,灭尽能所二取等一切执著,证达如是甚深空性的智慧即无二慧。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

  所谓佛子总分为三种:佛的身子,即罗睺罗尊者;佛的语子,即声缘阿罗汉;佛的意子,即发起无伪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该颂所说的佛子是指后者。应知此处虽然直接赞叹了成佛之三因,但实际上亦间接赞叹了正等觉佛果之圆满功德。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吾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因诸佛从菩萨生。”此以圣教理证成立诸佛从菩萨生。若依佛子之因,则必将获得佛陀之果。

  虽然佛法中暂时分三乘,但究竟却唯有一乘,因为每个众生皆具如来藏,而且毕竟不会空耗,只是被暂时障垢所蔽,然因佛度众生事业尽未来际无穷无尽故。声缘虽依小乘法要暂时修证阿罗汉果,但并非究竟佛果,最终都必须趣入大乘的五道十地而行持菩萨的三种正因,才能获得圆满究竟的佛果,故于颂文中直接总赞了菩提三因。

  丙贰(分别礼赞大悲)分二:丁壹、总赞大悲;丁贰、分别赞大悲。

  丁壹、总赞大悲: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此颂总说大悲心的重要性。由于大悲心亦是菩提心与无二慧的根本,故于丰盛广大的佛果,大悲心乃为初生之要因犹如种子,再依大悲水的滋润才能生长,待此果成熟后方能成为自他一切众生常时的受用处,故我月称在这里首先赞礼了如此殊胜的大悲心。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大悲心是大乘不共善法之根本,诸功能之来源,若无大悲心,则无利他心,当然不能趣入大乘道,最高亦只能是小乘自了汉而已。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所云“彼者根本大悲心”一句就能说明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因乃为大悲心。此若不具,则不能趣入大乘道,亦不能利乐有情。《般若十万颂》云:“设若八地菩萨无悲心,亦非大乘属小乘。”是故大乘行者应该以发起大悲心为根本。特别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为根本而发了不共的五百大愿,并转了三次法轮,才使浊世众生具有得受甘露教法的机缘,因此大悲心是获得暂时与究竟利益的根本前导。不论是初入道的菩萨抑或已入道的圣者,以及获得大菩提果皆不离大悲心。如《王明菩萨经》云:“大悲心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母,乃诸佛菩萨之祖母。”《宝鬘论》亦云:“施戒忍进禅,智慧悲为体。”

  悲性于佛广大果之间的关系,首以比喻来说明,可分为三个时段来理解:“最初”于菩萨刚发心时,喻如种子,以菩提心为菩萨因,而大悲心则为菩提心之根本因;“中间”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并要调伏刚强难化的无量众生,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等长时苦行,待功行圆满后方能成佛。如是行道中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难以稳固易于退失。喻如种子播入田中后,若无阳光水土,必将霉烂腐坏,因此不可能生根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是故首先需要在八识田中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以大悲水来滋润、辅助它,才能得以茁壮茂盛地成长,将来必定会开花结果,圆满成熟超离生灭的究竟受用,成为自他无尽之受用;“最后”成就佛果之时,现证三身五智,断证究竟圆满。然以大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而乘着悲愿回入娑婆世界,应机施教,尽未来际任运度化众生,亦因大悲心所致。由此可见,从薄地凡夫趣入大乘圣道至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不要说没有大悲心,就是大悲心稍有薄弱,亦不能肩负起成办自他二利的重大事业。所以大悲心不但是大乘佛法之前导,亦是大乘佛法之根本核心。大悲心既是轮回众生获得暂时利乐与菩萨成就佛果获得究竟利乐的根本正因,所以月称菩萨首先总赞了大悲心。

  丁贰(分别赞大悲)分二:戊壹、赞缘有情大悲;戊贰、缘法和无缘而赞。

  戊壹、赞缘有情大悲: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是如何流转生死轮回而不得解脱的呢?由于最初将五蕴的聚合妄执为我,而起我执,依次而言我所,以此则颠倒执著世间的苦乐等诸法为实有,故形成了因果循环的轮回,如同水车旋转不息,毫无自在。若缘众生为对境而兴起了无伪的大悲心者,月称菩萨自言,我也恭敬地向他顶礼。

  大悲心的所缘境分别有三种:即缘众生而生大悲,缘法而生大悲,无缘大悲。此颂先述缘有情大悲,就究竟实相而言,虽然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于现相上众生与佛则大有差殊,因众生有实执心,被业惑所缚,至今不得解脱,毫无自在而受诸苦恼。诸佛则已豁破无明实执,寂灭业惑,获得自在解脱、享无尽安乐。由此不难而知,事实上没有一个自相不空的轮回法,也没有外境自然形成的轮回,而唯有分别心乃为流转轮回或形成轮回的根本。无量众生皆因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聚合妄执为我,从而生起我执。由于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